一封群眾來信 叫響“鍶鄉包鸞”
徒步賞秋、歡樂村跑、稻田摸魚、稻香音樂會……近日,重慶市豐都縣2024“秋在包鸞”主題遊啟動,這是包鸞鎮首次圍繞“秋遊”策劃開展系列文旅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千名遊客和當地群眾參加“神遊豐都·歡樂村跑”、徒步“小川西”玉帶山、欣賞“稻香音樂會”,品嘗包鸞“鍶鄉宴”,體驗農耕文化,收穫農味農趣,享受運動和勞動的快樂,打響“鍶鄉包鸞”鄉村農文旅融合品牌。
包鸞,是位於重慶市豐都縣境內西南部的一座小鎮,青山連綿,良田阡陌,清澈的包鸞河蜿蜒流過,夾岸居民世代耕種。因為當地的土壤和水源裏富含硒、鍶兩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因此有了“鍶鄉包鸞”的美譽。
“全國各地春遊、夏遊、冬遊的活動很多,但秋遊卻很少。”包鸞鎮黨委書記譚明權説,本次活動結合包鸞鎮文化、旅遊、生態等特色資源,融合田野、鄉村的獨特風光,推出了“好吃”的菜品、“好玩”的活動、“好看”的路線,通過田野、音樂、電影、休閒等多種元素的融合,為廣大遊客帶來一場耳目一新的文旅盛宴。
而有趣的是,這一場活動緣起于一封群眾來信,從提出想法到落地執行,僅用了不到1個月的時間。
1個月前,包鸞鎮舉辦的村民代表議事會特別熱鬧。會上,飛仙洞村村民張茂凡、曾先樹、曾先學、鄧維祥、杜天娟、鄧維安聯名向鎮黨委寫了一封建議信。信中提到,近年來,包鸞鎮旅遊事業的基礎性工程已基本完成,配套齊全,環境優美,其中雪玉洞AAAA景區、石裏紅楓AAA景區、鳳凰臺等吸引了大量遊客,村子越來越熱鬧。
“環境好了、遊客多了,但大家的就業機會並沒有增多。”張茂凡説,村裏現在具備勞動能力的人除了種田就沒有其他收入,如果能將人流量轉化成為村民收入,豈不是一件好事?
於是,張茂凡等人在信中建議包鸞鎮黨委選定一個恰當的時間開展文旅活動,打造旅遊節,通過活動提升遊客對吃、住、玩的需求,為大家提供創業機會。
村民代表議事會結束後第二天,包鸞鎮就派出工作組前往旅遊資源相對豐富的包鸞村、龍井社區、花地堡村、飛仙洞村、紅花坡村進行調研。
摸清情況後,又思考該舉辦什麼文旅活動。“目前,全縣不少鄉鎮在春遊、夏遊、冬遊等領域都發展了較為成熟的業態,遊客可選擇的旅遊目的地很多,但秋遊是一大短板。”譚明權説,圍繞鎮內的石裏紅楓、玉帶山、稻田景觀等特色資源和市場特徵,構思了農耕文化研學、“鄉村跑”比賽、徒步等多種形式。
在此次“秋在包鸞”主題遊活動中,包鸞鎮以年輕化、體驗化為導向,推出了玉帶山徒步遊、稻田電影、稻田村馬、稻田音樂會等文旅産品,並因“景”制宜設置了多個打卡點,還特別與名山、雪玉洞、南天湖等景區聯動,推出答題送門票等福利活動。
“留住遊客,不僅要‘好玩兒’,更要‘好吃’。”包鸞鎮副鎮長劉映霞説,一直以來,包鸞都沒有獨具特色和口碑的地道美食。為彌補這一短板,包鸞鎮專門成立包鸞鎮“鍶鄉宴”研發專班,劉映霞帶隊,再加上鎮內的飯店老闆、美食愛好者等,攜手研發菜品。
“大家都是新手,從沒搞過菜品研發,不知從何下手。”劉映霞説,為打開思路,研發專班又專門召開包鸞美食研討會,召集鎮內的餐飲店老闆和以往在外從事過餐飲的村民集思廣益。
包鸞鎮擁有鱘魚産業,且用富鍶水源養殖,營養價值高、口感好,加之當地盛産大豆,可以磨出香嫩的豆腐。於是,專班成員通過嘗試各種烹飪方法,不斷推出新菜式,經過1個多月時間打磨,成功研發出“包鸞鱘龍十三花”,包括“芥末龍衣”“紅燒龍尾”“椒鹽龍骨”“鱘龍刺身”等13道菜式。
“除了全魚宴,我們還研發出包鸞硒鍶豆腐宴、包鸞飛仙十六全牛宴、包鸞鸞婆婆八大碗。”劉映霞説,接下來將把這些烹飪技術教給全鎮民宿、農家樂、飯店的老闆,以及想學習的村民,讓大家都吃上“旅遊飯”。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完善露營區、停車場、公廁、電信信號覆蓋、上山道路擴建等基礎設施。”包鸞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任彭瑞華介紹,“秋在包鸞”主題遊活動啟動當天,3000多名遊客到包鸞打卡,當地鍶鄉米、硒鍶豆、富鍶水、桂花酒、包鸞臘肉等農産品以及包鸞竹編等特色文創産品深受遊客青睞。“鍶鄉包鸞”這個鄉村農文旅融合品牌越來越響亮。
徒步“小川西”玉帶山秘境,看石裏紅楓“霞滿天”,品特色鍶鄉宴好味道。豐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中意表示,近年來,豐都積極融入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全力創建國家文旅産業發展示範區,加快打造世界文化旅遊名城。包鸞鎮作為重慶市第四批鄉村振興示範鎮,緊跟鄉村遊“新風向”,借助農耕文化的“流量密碼”,發佈了“巴渝農耕文化數字一張圖”,有力推動鄉村旅遊不斷邁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