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要聞>

大別山裏的鄉村新事——回訪河南省光山縣東嶽村

2024-10-21 10:24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鏡頭回放:

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省光山縣東嶽村,走進村文化接待中心,了解光山縣脫貧工作和中辦在光山縣扶貧工作情況,察看了糍粑、月餅、鹹麻鴨蛋、黑豬臘肉、紅薯粉條、甜米酒等“光山十寶”和光山羽絨服等特色産品,詳細詢問産品的市場銷路和帶動村民脫貧的作用。光山花鼓戲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兩名花鼓戲演員給總書記現場表演了一段新編花鼓戲,贏得熱烈掌聲。

位於大別山腹地西北麓的東嶽村,隸屬河南省光山縣。十多年前,這裡是國家級貧困村,全村2000多人,1/4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楊長太也是其中之一,他還記得那時的日子:“我因為車禍等意外成了貧困戶。看到村裏其他貧困戶大多是老人或殘疾人,我去開會都是坐在後排,不敢抬頭。”

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以來,楊長太在村“兩委”和駐村幹部幫扶下,找準産業發展路徑,2015年不僅自己脫了貧,之後又帶動其他村民增收。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東嶽村考察調研,楊長太和其他5名脫貧致富帶頭人一起,面對面向總書記彙報。

總書記的囑託給了東嶽村人莫大的動力。今天的東嶽村環境美、産業興,村民足不出戶,就能把優質水稻、茶油、鹹麻鴨蛋等農副産品從網上賣到全國……東嶽村黨總支書記楊長家歷數村裏這幾年的新變化,自豪地説:“現在村裏人出去,一説自己是東嶽村的,不僅昂首挺胸,聲音都還要大上幾分。”

“總書記是站在我們農民的角度來考慮”

雨後,黛瓦白墻的東嶽村文化接待中心前,綠草如茵,空氣清新濕潤,讓人恍如置身江南。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東嶽村調研時走進這裡,詳細察看和詢問特色脫貧産業。

“總書記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我們老百姓心坎裏的話。”雖然已經過去5年,但楊長太仍清楚記得,總書記是怎樣關心鄉親們的收入和生活,自己又是怎樣向總書記彙報脫貧致富的經歷。

“我就是一個農民,普通話裏還帶點光山口音,所以當時我想著盡可能地講清楚,講慢點。”一開始,楊長太難免有些緊張,但看著總書記親切的目光,他慢慢放鬆下來,説起了自己怎樣被識別為貧困戶,怎樣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找準産業發展方向,又是怎樣成立了四方景家庭農場。

“2017年,四方景家庭農場成立黨支部,我當上支部書記了。”楊長太還記得,説到這裡自己有點激動,“我響亮地向總書記彙報,作為一名黨員,我應當帶頭脫貧;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我更應當帶動更多鄉親共同致富。”

為更好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東嶽村把支部建在産業鏈上,讓黨員致富帶頭人帶動群眾共同增收。2019年,楊長太的四方景家庭農場為村民開出了50萬元務工工資,2023年,這筆支出達到130余萬元。

向正梅也是當時和總書記面對面交流的群眾代表之一。在她家的堂屋裏,還挂著現場拍攝的新聞照片。“看,這個穿紅衣服、笑著的就是我。”

快人快語的向正梅其實很能幹,家裏因為婆婆生病花光積蓄,2014年被識別為貧困戶。向正梅想通過擴大水稻種植規模脫貧,但沒有設備和資金。2016年,她靠小額貼息貸款購買了旋耕機,2017年承包了140多畝稻田,當年收入7萬多元,實現了增收脫貧。“當時我向總書記彙報,2019年水稻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了300畝,預計收入能超過10萬元。總書記聽了很高興。”向正梅説。

問脫貧、看産業,在東嶽村文化接待中心,總書記還察看了“光山十寶”。“‘光山十寶’是光山縣十種特色農産品的統稱,包括磚橋月餅、鹹麻鴨蛋、黑豬臘肉、紅薯粉條等,都在這裡展示。現場展示的還有村裏合作社生産的綠色生態大米、茶油,有本地産的茶葉。”當時楊長家陪著總書記考察,介紹村裏的情況,“總書記很關心這些特色産業,邊看邊詳細詢問農産品的銷路和對村民的帶動作用。總書記是站在大別山革命老區人民、站在我們農民的角度來考慮,關心我們的生活和産業發展。”

“把産業發展好,帶動更多父老鄉親致富”

楊長家從2000年開始擔任東嶽村的村黨總支書記,在他看來,這麼多年東嶽村一直在變,只是“快”和“慢”的問題。“早先變化很慢,村裏水不行、電不行,路也不行。”楊長家説,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村莊發展邁上了“快車道”,修成了水泥路,水和電的問題也都解決了。

脫貧之後,東嶽村的路怎麼走?總書記在東嶽村考察時強調,不光是輸血,還要建立造血機制,脫貧後生活還要不斷芝麻開花節節高。追求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題,是永遠的進行時。

“‘光山十寶’頂呱呱,美味人人誇。麻鴨鮮美甜米酒,油條掛麵配糍粑,一年四季出精品,多彩田園富農家……”民謠裏唱的,既是“光山十寶”的農業資源稟賦,也是當地發展産業的一系列新舉措。

近年來,光山縣大力發展“多彩田園”産業模式,激發群眾積極性,讓農民深度融入産業鏈各環節。東嶽村通過“支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模式,依託村裏豐富的資源,發展特色産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再到農場黨支部書記,楊長太這5年又有新變化:“一方面是種植面積擴大,和周邊的新型經營主體組建産業聯盟,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000多畝。另一方面,我發展産業更講究智慧了。”説著,楊長太拿起一小包真空包裝的大米,“以前大米是20斤、50斤裝,現在包裝成1公斤、2公斤、5公斤,效益還更好,有效帶動100多名農民增收。”對今後的發展,楊長太方向很明確,“總書記鼓勵我們,追求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對我來説,就是要把産業發展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模式,帶動更多父老鄉親致富。”

移動網際網路也為東嶽村發展産業插上了“翅膀”。如今,村裏增設了物流快遞網點,成立了電商服務中心,引入多個電商平臺,還邀請“網紅”現場授課,手把手教村民直播推介産品。

“我自己就上網直播賣貨,茶葉、大米銷售都不錯。”楊長太説,目前家庭農場近一半的銷售額都是通過網路實現的。

這幾年,農文旅産業熱度升溫。2022年,光山縣成為首批河南省“文化産業特派員”制度試點縣,東嶽村借此契機引進浙江杭州的一家文創運營團隊,以“東嶽美好·剛剛好”為整村品牌,發展民宿、採摘、餐飲等文旅項目,還對農産品進行重新包裝。

“我們這裡的油條掛麵在製作過程中加了食鹽,所以品牌名叫‘有鹽在先’,烹飪時不用添加調料。”楊長家拿起一盒掛麵,打開20釐米左右的圓筒形包裝,展示裏面的油條掛麵。“還有‘陳的心肝’茶葉,是本地三代種茶人親手培育的茶樹,外包裝上的三個手印,就代表一家三代的傳承。”

通過品牌賦能,農産品的文化內涵顯現出來,越來越多人願意為鄉愁買單。如今的東嶽村已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2023年遊客接待量超過5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成倍增加。

“把花鼓戲唱好,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總書記來了以後,我們東嶽村越變越美,父老鄉親幸福指數越來越高。2020年,村裏的水泥路變成了柏油路。”楊長家説,富起來的東嶽村人更加注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東嶽村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之一,有600餘年歷史。自宋代以來,以花鼓戲為代表的民間藝術在這裡廣為流傳,有“花鼓之源,古坊東嶽”的美稱。

“光山花鼓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總書記來考察時,我和方應亮唱了一段脫貧主題的新編花鼓戲劇目,大家聽了都熱烈鼓掌。”花鼓戲市級非遺傳承人張秀芳説,“當時我心裏有一種激動得説不出的感覺,很受鼓舞。我們一定要牢記總書記的囑託,把花鼓戲唱好,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近年來,東嶽村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力度,新建成花鼓戲傳承中心、古坊一條街。目前,東嶽村不僅有2個花鼓戲班,還有3個皮影戲班、6個地燈戲班、1支大鼓曲藝隊,以及13支獅舞、龍舞、旱船舞、花挑舞等民間花會表演隊,年演出180余場,還利用各種節假日,將特色表演搬進景區,更好地傳承非遺。

非遺傳承離不開人,增強傳承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需要“兩條腿走路”。近年來,東嶽村新建立了以傳承花鼓戲為主的文化合作社,同時為增加光山花鼓戲老藝人的經濟收入,光山縣在鄉村文化站送戲下鄉、節慶演出活動中都邀請花鼓戲傳承人參與,並給予經濟補助,促成花鼓戲藝術傳承實現良性迴圈。

走在今天的東嶽村,既有古韻,也有新景。作為一位幹了20多年的支書,楊長家依然幹勁十足:“東嶽村未來的道路很長,我對村裏的發展有信心。我們村幹部就是要跟著時代的發展,多想辦法把群眾帶動起來,繼續在致富路上奔跑。”

【責任編輯:楊霄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