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要聞>

從“一片葉”到“一根絲”——江蘇省海安市發展蠶桑産業助力興村富民

2024-09-12 09:59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9月正是“蠶寶寶”生長的關鍵時期,田野一片桑田美景。在江蘇省海安市大公鎮群益村的一棟養蠶大棚內,蠶農正在給蠶投喂桑葉,在棚內上方有一排白色的塑膠網格。“這個網格,被稱為蔟,是用來讓蠶攀爬結繭的,它們會各自找到屬於自己的網格,相當於一個小窩,然後吐絲結繭,大約再過半個月,等這些繭完全成熟,就可以采收了。”養殖大戶陳禮祝期待滿滿。

海安種桑養蠶歷史悠久,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這裡還主要以種植棉花為主,但産量一直不高,農民收益也比較低。80年代之後,海安開啟了“縮棉擴桑”的改革,這是海安對農業産業結構進行的第一次大範圍調整,“棉田”變“桑田”帶給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同時,更是開啟了海安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如今,海安已成為全國著名的“湖桑之鄉”“繭絲綢之鄉”,2023年全市投産桑園面積5.4萬畝,共養蠶11.1萬張,生産蠶繭4585噸,總産值2.74億元,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生産經營體系,成為海安一個重要的富民産業。

開辦家庭農場 技術指導到家

“從蠶卵孵化開始,幼蟲要從一齡蛻化成五齡才開始結繭,這個過程需要1個月左右,過去每年最多養5批蠶,由於個體養殖規模小、單産低,蠶農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海安市蠶桑技術推廣站站長王軍坦言。

為了提高養蠶效益,2016年海安市政府召開蠶業家庭農場建設推進會,通過標準化種養,優良蠶桑品種引進,政府資金補貼等方式,加快蠶業家庭農場建設,推動生産方式轉變。截至目前,海安市已有229家蠶桑家庭農場,主要栽種“育71-1”品種的桑樹,養殖“菁松×皓月”蠶品種。

“‘育71-1’桑品種産出的桑葉産量高、品質好,‘菁松×皓月’這個品種的蠶寶寶好養,蠶繭品質高。”南通市農業農村局園藝蠶桑指導站站長潘時山説。海安市政府還對新創辦的養蠶家庭農場,每畝桑園補貼1000元。

聊起8年前創辦家庭農場的經歷,海安來禪蠶業家庭農場負責人李中華打開了話匣子:“政府支援搞蠶業家庭農場給我打了一劑強心劑,在這之前我一直在做電商生意,因為經營不善,才有了創辦農場的心思,也確實有過很長時間的猶豫和不安,聽了推進會之後,知道政府支援力度這麼大,這才下定決心,一下子種了25畝桑園,定了一批蠶種,專門請了幾個工人負責飼養。”

但養蠶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也走過不少彎路。“剛開始養的時候就是一張白紙,什麼也不懂,僅憑著一腔熱情,想著多多益善,多養多收益,最後發現桑葉吃完了,但還沒到結繭期,看著白白胖胖的‘蠶寶寶’幹著急。”李中華説。有蠶桑站的技術人員“手把手”指導,在桑園管理和確定蠶種數量上提供建議,後面再養就有經驗了,這兩年産量都比較穩定,一張春蠶産量90斤左右,秋蠶80斤左右。

談起經驗,陳禮祝是養蠶的一把“好手”,他有20多年的經驗,春夏季節都養得很好,當地公認的養蠶水準高。他的大棚可以養15張蠶種,一張蠶種的産量100斤左右,按目前70元一公斤的價格,一張可以賣到3600至3700元左右。記者問道:“産量這麼高,您有什麼技巧嗎?”

“我們按照技術人員的指導,把措施做到位,桑園施用綠色有機肥,少打農藥,保證桑葉的品質和安全,養蠶大棚裏該消毒的時候絕對不能糊弄,溫度、濕度等各個方面的技術措施到位了,産量自然就上來了。”陳禮祝説。蠶桑站的技術人員經常來現場指導,時間久了,次數多了,自己好像也成了養蠶“專家”。

除了技術指導,蠶桑站的技術人員還會介紹一些省時省力的小機器。“採繭機可以直接將網格蔟上的蠶繭採下,機器不大,操作簡單方便,省了很多的人力,價格也不貴,小機器解決了大問題。”陳禮祝高興地説。

創新多元産品 增加綜合收益

傳統的蠶桑産業以養蠶和制繭為主,但在李中華的農場裏,不只有桑葉養蠶,樹下套種,桑樹葉製作桑葉茶,桑枝條切片做中藥飲片等都是農場的産品。李中華盤算了一下:“加上養蠶的收入,每畝桑園的綜合收益已超過6000元。”

據了解,海安市在支援蠶業家庭農場建設的同時,大力拓展桑下經濟發展渠道,鼓勵農場在桑園養雞、養鵝,推廣蔬菜、藥材等套種模式,提高桑園利用率和産出率。

據李中華回憶,當時創辦農場的時候,海安市蠶桑站的技術人員建議在桑樹下套種,從現在來看,這個建議是正確的。目前他的農場裏桑園面積大概在25畝,4月到10月的時間主要是種桑養蠶,從10月到第二年4月的空檔期套種蘇州青、薺菜、赤松茸、大蒜等,將桑園裏冬閒的時間和空間利用起來,增加了農場的收益。

“以前養蠶剩下的桑葉,老百姓都是摘了喂羊吃,現在把它自然曬乾做成中藥飲片,0.3~0.35元一斤;秋天修剪下來的枝條,老百姓都拿回家當柴燒,現在農村人少了,幾乎沒人再燒柴火了,所以我們也把它切片做中藥飲片。將桑葉和枝條利用起來,每畝可增加200元左右。”李中華説。

李中華的農場是將桑樹“吃幹榨凈”,而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則是將蠶繭“用到極致”。

從“一片葉”到“一根絲”,鑫緣集團擁有完整的繭絲綢産業鏈,並不斷在産品創新上下功夫,在品牌上做文章,讓古老而美麗的絲綢産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在鑫緣集團的産品展覽館裏,蠶絲被、蠶絲服裝、蠶絲面膜、蠶絲文創等産品琳瑯滿目。據鑫緣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工廠是滿負荷生産的狀態,18台絡絲機晝夜不停地運作,每天有1萬米的綢緞從這裡流向全國各地的市場。“受‘國潮風’帶動,我們比去年同期銷售份額增長了35%,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3月。”鑫緣集團相關負責人説。

研發人工飼料 破解種養難題

“海安市桑園面積從2007年最高峰時18萬畝,到2023年底統計面積還有5.4萬畝,減少12.6萬畝,減幅達70%。目前農村養蠶主要是老年人及婦女,年輕人不願從事蠶桑生産。”潘時山説。隨著沿海經濟的發展,傳統人工養蠶的土地面積和勞動力數量都有所下降,蠶桑産業的發展正在面臨一些現實困難。

為了破解種養難題,目前海安市正在逐步探索工廠飼料化養蠶聯農富農模式。自2023年起,海安已積極開展人工飼料養蠶試驗示範工作。在新豐蠶業農場和北淩村農戶劉祥明家兩個試驗點進行了五齡蠶農戶飼料育飼養,鑫緣集團將共育到四眠的飼料蠶以及蒸煮好的飼料送到新豐蠶業農場和劉祥明家,進行現場技術指導。

“蠶繭品質很好,一張紙估計在80斤到90斤。傳統養蠶養這麼多,不僅要採桑葉,每天還要喂蠶2~3次,但這種養蠶,2~3天喂1次,不用採桑葉,既節省人力,又提高效率。”王軍告訴記者。

據了解,鑫緣集團“經濟型可複製家蠶工廠化飼料育項目”一期工程投資了5500萬元,全年飼養5000張蠶種,輻射帶動農戶1000戶。在有桑期間推廣適齡轉桑育模式,將全年飼養批次從4批提高至8批以上,無桑期間將五齡飼料蠶匹配飼料,分發蠶農飼養(農戶全年可飼養25批),充分利用現有農民閒置農舍20萬平方米,節約土地2000畝。

“該項目改善了傳統養蠶模式,解決了傳統人工養蠶靠天吃飯的難題,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産出率,聯農帶農效益顯著,讓傳統蠶桑産業煥發了新的生機,未來海安市將進一步支援和推廣該模式。”王軍表示。


【責任編輯:楊霄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