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要聞>

背簍圖書館 托起山裏娃的讀書夢(守望·文化惠民②)

2024-08-14 09:32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核心閱讀

當書香走進山鄉,會發生哪些奇妙的化學反應?地處烏蒙山腹地的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山高谷深、溝壑縱橫、關寨重重,有些偏遠村寨,一度不通公路。大關縣圖書館工作人員便背著背簍,裝滿書籍、文具,跨過溝溝坎坎,走進村村寨寨,將圖書送到大山深處,讓更多山裏娃愛上讀書、愛上知識,萌發走出大山的夢想。現在,公路通了,曾經的“背簍圖書館”變成了“流動圖書車”,但“背簍圖書館”在山村中激蕩起的漣漪,還在徐徐擴散……

山峰連綿,層巒疊嶂,望去仿佛沒有盡頭。

地處烏蒙山腹地的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曾經是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這裡山高谷深、溝壑縱橫、關寨重重,所以取名“大關”。一段時間以來,由於交通閉塞、經濟滯後,深山裏的居民對文化知識的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

2016年,大關縣創立“背簍圖書館”,一批又一批的基層文化工作者穿越崇山峻嶺,為大山深處的群眾送去寶貴的精神食糧。

村裏來了個“流動圖書館”

9年前,何家坡是大關縣玉碗鎮唯一不通公路的村民小組。

第一次來到何家坡的場景,常紹慧至今記憶猶新。2015年12月,時任大關縣圖書館館長常紹慧與同事一起對口幫扶何家坡。這個離縣城直線距離僅10多公里的小山村,由於沒有像樣的路,交通非常不便。“那裏山高坡陡,一條嵌在陡坡上不足50釐米寬、最窄的地方僅能通過一人的羊腸小道,是村裏進出的‘交通要道’。”常紹慧回憶,村子臥在山谷裏,幾十間土石房依坡而建,連綿不絕的大山將村子與外部隔絕。

常紹慧和同事們在走訪時了解到:村子海拔1500米以上,居住著50多戶人家,村民只能在地勢稍緩的地方種些玉米、馬鈴薯,收下的糧食,需要背著背簍步行到鎮上集市去賣;因為村子不通公路、沒有學校,村裏的孩子們要走到5公里外的學校去上學。常紹慧想,能為這裡做些什麼呢?她和同事一合計,想出一個方案:“咱們圖書館有很多書呀,可以幫何家坡建一個‘流動圖書館’!”

轉眼來到2016年的兒童節,常紹慧和同事們提前籌款,給孩子們買了書包、文具等禮物,又精心挑選了幾百冊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圖書,準備趕往何家坡。來到山下時,團隊成員犯了難:開不了車,這些書和禮物如何運上去?這時,正好遇上老鄉趕集回來,常紹慧眼前一亮:村民們的背簍不就是現成的運輸工具嗎?

常紹慧和幾個同事先跑上山去,到村裏挨家挨戶找老鄉借背簍,另一撥同事則在山腳下整理書籍。不一會,大家把書和禮物分裝進借到的幾個背簍裏,每人背著一個背簍上山。

來到村裏,常紹慧和同事又找來一些木架,在何家坡村民小組的一間土房裏,搭起了何家坡第一個“流動圖書館”。孩子們陸陸續續跑過來,常紹慧和同事一邊組織孩子們借閱書籍,一邊為大家送上禮物。不一會,房間裏就擠滿了人。後來,鄉親們就親切地把“流動圖書館”稱作“背簍圖書館”。

山裏的精神食糧越來越充足

一個個裝滿圖書的背簍,沿著蜿蜒的山間小道傳遞希望,給山裏的孩子們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窗。

劉向群出生在何家坡,也是從何家坡走出去的第一名大學生。她説,“背簍圖書館”建立時,她正在讀中學,第一次在家門口就能讀到很多書,感覺很幸福。“從經典名著到自然科學,到了暑假,我就泡在圖書館,一連讀好幾本。”劉向群回憶。

大學畢業後,劉向群回到大關縣玉碗鎮,成為一名社區幹部。她主動報名參加“背簍圖書館”志願者隊伍,常常帶著最新出版的兒童讀物回到何家坡。孩子們有看不懂的地方,她就給大家講解。“過去是自己在圖書館讀書,現在是陪孩子們讀書,身份轉換了,但對書的熱愛一直都在。”劉向群説。

何家坡的羊腸小道上,背著背簍來送書的志願者越來越多。

志願者周元江喜歡用自己的相機,記錄下夥伴們翻山越嶺來送書的動人時刻。但隨著送書次數越來越多,周元江意識到,只是送書可能還不夠,不少村民期待參與更豐富的文化活動。於是,周元江四處奔走,將縣裏的蘆笙舞傳承人組織起來,到何家坡開展培訓。每次志願者前來,除了帶來書,還帶來吹蘆笙、跳蘆笙舞等活動,歡聲笑語不斷。

在大關縣,像何家坡這樣的村莊還有很多,散落在一座座曾經不通公路的群山中。一個個書櫃、一本本圖書、一場場文藝演出、一次次政策宣講……在大關縣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帶動下,縣裏20多家單位工作人員陸續加入,“背簍圖書館”的服務隊伍越來越壯大,服務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他們的足跡遍佈大關的山山水水,不斷充實著山區的“精神糧倉”。從何家坡的第一家“背簍圖書館”算起,大關縣至今已經建立起16個圖書服務點。

“背簍圖書館”升級為“流動圖書車”

2018年,何家坡的公路通了。

望著盤山而上的公路,常紹慧很難將眼前的情景與記憶中那條羊腸小道的畫面交疊在一起。如今,從玉碗鎮出發,乘車10多分鐘就能到何家坡,人們再也不需要背著背簍上山了,但“背簍圖書館”在山村中激蕩起的漣漪還在徐徐擴散。

海壩村是大關縣最偏遠的一個自然村。沿著山路開車兩個多小時,到了無法驅車前進的山道,還得徒步兩個多小時。這裡曾是“背簍圖書館”建設的一個站點。

當時,村民們聽來送書的志願者們講了很多山外的故事,“搬出大山”成了很多村民的心願。2019年,海壩村21戶村民整體搬遷到湯家坪。在新地方安了家,如何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志願者們又送來了關於筇竹種植的書籍。村民們把這些送來的農業技術書籍當成寶貝,學到了不少新技術。現在,當地的筇竹産業越做越好,帶動了村民增收。

路通了,生活條件好了,還需要“背簍圖書館”嗎?

“需要!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不能丟!”常紹慧説。如今,16個“流動圖書館”變為固定的圖書館,各配備1個書櫃700冊圖書;同時,通過整合現有農家書屋、各類圖書總分館、鄉村少年宮等資源,“背簍圖書館”升級為速度更快、內容更豐富的“流動圖書車”。

“我們要繼承‘背簍圖書館’的精神財富,繼續為不同群體提供個性化的文化服務,把鄉親們需要的精神食糧送到家門口。”接過接力棒的大關縣圖書館現任館長周榮燕説。

直到現在,劉向群還能清晰地回憶起8年前的那個暑假——

“讀書沒有?”劉向群是最早去借書的人,看著眼前這個清秀的女孩,常紹慧親切地問道。

“讀!一直在努力,我想要靠讀書走出去!”劉向群説。

“讀書可以改變我,也可以改變一個地方。現在,我想留在這裡,把書香也留在大山深處。”8年後,劉向群的回答更加堅定。

【責任編輯:楊霄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