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要聞>

不喂飼料"喂"數據 懂AI的工程師成了好漁民

2024-08-01 09:34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這頭,重慶梁平區魚菜共生數字工廠,空無一人,投喂系統自動為鱸魚精準投餌;那頭,重慶中心城區辦公室,李脈坐在電腦前,遠端觀察、遙控,生産數據自動傳輸到電腦。

“我是工程師,也是新漁民。”作為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農業數字化技術員,李脈笑著説。以前喂魚,主要是根據經驗投飼料,現在主要依靠AI養殖系統智慧投喂,他的工作主要是給AI養殖系統“喂”數據,將其訓練得更聰明、更有經驗。

樓下養魚,樓上種菜。通過管道連接,實現魚菜共生。梁平區這個小工廠藏著大技術——在魚池,智慧化演算法控制投餌機,根據魚的攝食需求適時適量投喂,感測器自動監控水溫、水深、溶解氧等情況;在蔬菜棚裏,養魚尾水處理為水溶性肥料,通過管道輸送給蔬菜,大幅減少了尾水污染物排放。

農業現代化,數字技術必不可少。2022年6月14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向社會公示18個新職業資訊,農業數字化技術員名列其中,李脈也從工科轉向農科,專心為農業插上數字翅膀。

不過,李脈的養魚之路並非坦途,可謂一波三折。

俗話説,“養魚先養水”。傳統養魚模式依賴老師傅的經驗,而工廠化養殖依靠感測器監測水質,成功關鍵在於精準監測。

“2022年,我們吃了一次大虧。”李脈回憶道,之前,水質監測感測器穩定性差、預測不夠精準,導致水質調節不及時,大批鱸魚染病而死。

重慶市農科院引進水産養殖技術專家,成立專項小組,針對水質監測感測器、水質因子預測預報AI模型、水質調控與養殖裝備的工藝參數配比等關鍵問題進行集中攻關,形成水質多參數線上採集器、水質智慧預警系統和水質調節工藝技術標準,能夠精準察覺水質變化,保證鱸魚健康生長。

水質有保障,如何精準投喂飼料?投喂不足,鱸魚生長速度減緩,投喂過量則浪費飼料、污染水體,甚至滋生疾病。

飼料成本約佔養殖總成本四成至八成,因此,制定科學的投喂決策實現自適應停止投喂,是目前智慧投喂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李脈本是工科出身,缺乏養殖經驗,他深入田間地頭請教老漁民,到養魚工廠親身參與生産投喂,了解鱸魚攝食習性,制定“試投+等分疊加”投喂策略:每次先試投一些飼料,根據鱸魚搶食造成的水面水花,判斷是否繼續投喂。

“如果鱸魚搶食積極,水花面積大,就設定為繼續投喂,反之停止。”在專家教授指導下,李脈和同事們將這個投喂策略進行數字化轉化,形成AI模型,成功研製智慧投餌機,有效降低養殖成本。

精準投食,鱸魚愈加肥美,一般一斤左右上市最佳。以前一般將魚撈出,測量稱重,但容易致其損傷或患病,如拍攝魚水下圖片,又因不同濁度下水折射不同,且魚的姿態變化多樣,圖片容易“失真”。

針對這個問題,李脈和大夥開發基於水下立體視覺的魚生命資訊監測系統。首先,將不同規格的魚麻醉撈出,拍攝魚圖片,讓AI系統記住不同尺寸的魚有多重;其次,研究在不同濁度下水折射問題,對水下魚尺寸資訊進行“修正”;最後,採用窄通道框架,讓魚統一姿勢進入,便於拍準魚的尺寸資訊。

“數字化養魚,實現標準化養殖,讓田間變成工廠,沒有經驗的人也能做好養殖,讓更多人吃上好魚。”李脈介紹,在梁平魚菜共生數字工廠,魚的生長週期縮短約一半,餌料節省約20%,養魚的單位面積産量超過池塘10倍,蔬菜的單位面積産量也是陸地栽培的10倍以上,“我們的AI養殖系統已經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了。”

如今,魚菜共生工廠還需要設備檢修人員,下一步,重慶市農科院計劃持續優化迭代魚菜共生AI工廠數字孿生雲平臺,實現養殖設備線上查看、自動控制、生産管理記錄、智慧預警,最終實現無人漁場。

看著各地同行和專家學者紛紛前來參觀梁平魚菜共生數字工廠,李脈頗為自豪,“這行當,選對了。”


【責任編輯:楊霄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