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要聞>

三代人四十年,填補飼草研發世界空白

2024-07-26 09:08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原標題:三代人四十年,填補飼草研發世界空白

一棵蘇丹草,為何值得一支高校研究團隊前後三代人花了四十年時間撲在田間地頭接力研究,屢屢突破技術關卡,在專業細分領域不斷填補世界空白?

不久前,安徽科技學院研發團隊利用5年時間在全球首次破譯了蘇丹草基因組,填補了全球蘇丹草基因組測序和組裝空白,極大縮短了新品種培育時間,為牛羊等草食動物提供了更加安全的營養餐。

此前,該團隊經過7年努力,率先在國內攻克了以飼用高粱成熟胚為材料開展高粱轉基因研究效率低下的問題,克服了高粱幼胚準備時間長、無法週年進行轉化的缺陷,成功解決了飼用高粱生物育種問題。

多年來,該團隊已擁有飼草種質資源8077份,並選育出適合農區種植的3個國家級飼料作物品種和2個省級飼草品種,這些成果為我國牛羊等産業高品質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錢章強教授是這支團隊的第一代領頭人,20世紀80年代起,他接連10年奔赴海南,進行了25個世代的高粱育種工作,研究出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種之一“同雜2號”高粱品種,併發現了雜交高粱親本組配規律。

“新一代的作物育種和良種繁育工作者需要在種子事業中作出比我們更大的貢獻。”錢章強的話激勵著團隊中的每一位學生,團隊的第二代領頭人詹秋文就是其中一員。

詹秋文與錢章強一道,首次在國內利用高粱與蘇丹草的雜種優勢開展飼草育種研究,這被同行專家評價為開闢了我國飼草育種的一個新領域。“取得科研成果並不是目的,唯有應用於生産實踐才能體現其價值。”秉承著這樣的科研理念,如今已經成為教授的詹秋文常帶領團隊的師生,活躍在淮河岸邊十萬畝苜蓿地裏,奮戰在鳳陽小崗村的麥田中,並在企業和高校專家之間搭起一座座橋梁,努力讓科研成果服務於“三農”,助力鄉村振興。

“一人的成功,不能算成功,唯有集體的力量才是無窮的。”這是詹秋文經常挂在口頭的話,也激勵著以李傑勤為首的第三代科研團隊。

“第一代人和第二代人主要是應用研究,如何從應用研究到基礎研究,破解在生産實際中碰到的理論問題,是我們要繼續做的事情。”李傑勤研究生學的是水稻研究,對飼草研究沒有任何概念,必須全部從頭學起。經過8年在褐色中脈高粱研究中的不懈努力,李傑勤推動學校在飼用高粱研究方面居全國前列。

“這次育種,我見到高粱從種子到成熟的全過程,雖然疲憊,但打心眼裏高興。”程正宵是安徽科技學院2022級農藝與種業專業研究生,去年11月,他跟隨李傑勤前往海南育種,學習到了高粱在什麼時候需要施肥、澆水、除草和打藥,從一個“小白”逐步成長為嫺熟的田間管理者。

在三代人的傳承和40年的堅守下,安徽科技學院研發團隊的科研人員,當下正緊抓安徽省大力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的機遇,與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持續深入合作,建立了多個産學研合作基地。


【責任編輯:孔令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