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瑤寨折射大變遷 洋學者“取經”河邊村
日前,來自巴基斯坦、衣索比亞、羅馬尼亞等13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30名農業專家和政府官員來到雲南省昆明市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多個村莊,實地了解中國式鄉村發展之路。
此次參訪研修班班主任、中國農業大學興農青年學者吳一凡介紹説,他們將會在昆明萬溪衝村、麥地衝村和西雙版納的河邊村、納卡村實地感受中國鄉村的不同發展模式。
6月27日下午,洋學者們來到了位於西雙版納州動臘縣的河邊村,一下車映入眼簾的是乾淨整潔的村道、古色古香的民居和熱情好客的村民。很難想像這裡曾深陷貧困。
2015年,河邊村每人平均年收入僅4000元,大多數村民還住在人畜混居的破舊木板房中。現如今,“瑤族媽媽的客房”成為了這裡的標誌性建築,遊客不但可以欣賞原生態熱帶雨林風光,還可以住進保留民族特色、現代化設施齊全的瑤族民宿中。
“我們來到河邊村就是想學習鄉村建設的經驗和做法。”來自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農業大學的研究助理伊夫蘭説。
“河邊村成功的關鍵在於把貧困治理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起來,把鄉村現代化寓于城市現代化進程中,走的是一條城鄉融合式現代化發展之路。”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雲説。2015年,他帶領團隊來到河邊村開展脫貧攻堅與鄉村建設實踐研究,為當地建設發展出謀劃策。
“河邊村要可持續發展就要有內生動力,需要新業態的支援。”李小雲團隊帶領村民因地制宜打造“瑤族媽媽的客房”瑤族特色民宿品牌、培訓村內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村內事務村民管”的自主意識。2023年河邊村戶均年收入接近6萬元,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這裡既保留了鄉村特色,又用上了和城市一樣的現代化設施,縮小了城鄉發展差距,改善了村民生活,這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來自烏干達農業部門農業灌溉領域的工程師哈達爾告訴記者,“我希望把河邊村的經驗帶回我的國家,幫助更多鄉村走上現代化發展之路。”
據村支部書記鄧林國回憶,以前的河邊村是土路,一下雨就成了泥路,後來政府專門投入資金用於村子內外的道路硬化,“晴通雨阻”成了“過去時”。
“河邊村的發展模式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穆罕默德·卡姆蘭説,“放眼望去全是綠色的森林,中國走的是環境保護和現代發展並舉的道路。”
穆罕默德·卡姆蘭把一路上的鄉村生態美景、民俗文化表演照片和視頻傳到了網上,立刻獲得了外國網友的點讚和關注。一位從事物理學研究的巴基斯坦教授評論説,希望可以把中國鄉村發展的經驗指南帶回國推廣。
小瑤寨折射大變遷。河邊村的蛻變是中國鄉村振興戰略成功實踐的縮影。哈達爾説,很多發展中國家的鄉村發展水準低,這幾天的參觀讓他打開了眼界,中國鄉村的發展經驗可以為很多國家提供參考借鑒。
吳一凡介紹説,目前已有來自德國、新加坡、南韓、寮國、柬埔寨、羅馬尼亞等國家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來到河邊村參觀,相信未來的河邊瑤寨將會繼續成為世界了解中國鄉村發展的窗口。
(記者董博懷 黃偉 李亞飛)新華社昆明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