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網藝雲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要聞>

千年農遺“竹”夢文旅新賽道——探訪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四川宜賓竹文化系統

2024-06-27 09:08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進入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浩渺的翠竹之海盡數展開,竹子或散生、或叢生,簇擁起層層綠浪,竹竿高聳,直衝霄漢。

眼下,正值竹蓀生長季,剛下過雨的清晨,長寧縣雙河鎮寶聯村的村民關成香挎起竹籃,上山尋找野生竹蓀,這種被稱為“菌種皇后”的美味食材,一斤可賣近500元,引來村民紛紛上山“尋寶”。

竹蓀、竹筍,種種耳熟能詳的竹類食品,是宜賓人的日常口糧。這裡的人們種竹、用竹、食竹、賞竹的歷史業已2000多年,積澱出獨具川南風情的宜賓竹文化,2020年,四川宜賓竹文化系統被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我國是世界竹文化的發祥地,竹作為國人的精神符號,在川南地區留下哪些深刻的文化印痕?宜賓竹文化系統藏著怎樣的農耕文化密碼?與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又有怎樣的連接?記者來到宜賓市核心竹産地長寧縣、江安縣進行探訪。

生態竹鄉蘊藏農耕智慧

宜賓被譽為“中國竹子之鄉”,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種基因庫。竹種資源方面,宜賓擁有原生竹種58種,再加上引進的全球各地竹種,共有竹種428個,覆蓋了我國已知竹種的96%;豐富的竹資源與獨特地形地貌相得益彰,為多種生物繁衍生息提供了棲息地,勾勒出一幅綠意盎然的生態圖畫。

在長寧縣蜀南竹海博物館入口處,高懸著一張巨幅《鳳蛇竹複合圖》浮雕影像。這幅出土于宜賓市南溪區城郊的東漢浮雕,畫面中圖騰鳳頭蛇身,腳踩竹筍淩空而立,再現著當地人們嚮往竹神祇的精神世界。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20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與竹的交往還在密切開展。

在長寧縣雙河鎮寶聯村,一根根竹筧引來涓涓山泉水,至今仍作為村裏的灌溉引水設施被廣泛使用,村民們在堂前屋後栽竹以庇蔭,竹間有土雞,氣定神閒,穿梭來往。

長時間的探索實踐,當地村民形成了多樣化的林下種養模式,尤其近年來,寶聯村大力推廣重樓、黃精、黃柏等林下中藥材産業,讓藥材變“藥財”。

村黨支部書記陳小鵬介紹,寶聯村的野生中藥材達千余種,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嘗試林下種植。中藥材多喜陰,竹林正好能為其提供陰涼生長環境,加之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好,藥材品質完全能夠保證,且不施農藥、不用化肥,所以銷路也不愁。

截至目前,寶聯村農戶種植和集體種植中藥材面積已達3000畝,預計今年可實現中藥材年産值150萬元,帶動14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

林下種養,這一滲透著林區竹農們農耕智慧的生産模式,如今已在宜賓市點“綠”生“金”,62萬畝“林-糧”“林-菌”“林-藥”“林-禽”等種養基地佇立林間,林下經濟蓬勃發展。

璀璨非遺傳承千年竹韻

江安竹簧乃蜀中瑰寶,誕生於宜賓市江安縣。走進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許太文的工作室,琳瑯滿目的竹簧和竹雕工藝品在書櫃中依次陳列,其形被雕琢成各種形態,或似飛燕輕盈,或如古松蒼勁,其神更是融合了蜀地的山水之韻,人文之情。

作為四川省地方傳統竹雕工藝品之一,江安竹簧是宜賓市乃至整個四川省竹文化的顯著文化標誌,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名錄。目前,江安竹簧工藝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省級3人,市級3人,縣級10人。

長寧竹編同樣是竹文化與人們生産生活實踐結合後形成的藝術珍品。每根竹子在經過匠人的精心挑選打磨後,跳躍、編織成一幅幅精美竹編。

萬登貴,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小時候她曾隨家人一起上山砍竹子,編竹籃、竹椅等生活用品。早年在外務工的她,出於對家鄉的眷戀和對竹編的熱愛,2003年決定返鄉從事竹編工藝,並成立起竹編專業合作社和竹編公司。

竹編技藝編織過程複雜,同一件作品中也要涉及楠竹、單竹、釣魚慈竹等多個竹種,人工和時間成本投入高,當投入與收穫不成正比,從業者流失、竹編藝術蕭條等困境便接踵而至,亟待突破。

萬登貴及其團隊一方面緊跟時代步伐,創新作品設計,作品由最初樸實無華的竹籠到平面竹編畫、竹編燈籠、竹編茶具、竹編裝飾品等文創産品;另一方面拓寬竹編業務範圍,設計編出竹房子、竹門樓、竹欄杆、竹亭子等大宗竹建築物,每一件新産品都深深烙印著“竹鄉”的鮮明特色。如今,萬登貴所在公司年銷售原竹3000余噸,年産值100余萬元,可接納40余名村民就業。

無竹不成席,全竹宴被稱為“熊貓大餐”,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幾乎在長寧縣任何餐館都能吃到竹筍湯、三鮮筍、竹蓀蛋等菜品。全竹宴的100多道菜品,從竹的根菌,到竹筍、竹竿,再到竹的枝葉的每一部分,都得到細緻的烹調,顏色素雅、口味醇香脆嫩,演繹著竹文化的千姿百態。

竹文旅融合繪就詩意畫卷

近日,《全國縣域旅遊發展研究報告2024》暨“2024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2024年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名單公佈,宜賓市長寧縣赫然在列,排名第72位,而作為長寧縣綠色明珠的蜀南竹海景區無疑作出了重要貢獻。

蜀南竹海集山水、溶洞、湖泊、瀑布于一體,兼有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120平方公里的竹海碧波是長寧縣以生態優先為發展原則的佐證。

近年來,長寧縣積極探索“旅遊+”發展模式,將旅遊與體育、農業、工業、美食、文化等産業深度融合,如舉辦國際自駕遊交易博覽會、國家森林城市馬拉松——宜賓蜀南竹海首站賽等品牌賽事以及梨花節、春筍節等活動,形成“年年有賽事、月月有節日”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

背倚蜀南竹海,長寧縣竹海鎮永江村正繪就著竹文旅融合的詩意畫卷。一個曾以傳統農業和村民外出務工為主的小山村,如今被美譽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天府旅遊名村、四川省旅遊重點村等,個轉机折,要從5年前説起。

2019年,鄉村振興示範點項目在永江村落地。該項目佔地約500畝,總投資近7000萬元,依託得天獨厚的竹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打造竹味盎然的鄉村氣韻。

乳白色、外表網狀、狀如竹蓀的鄉村會客廳是村莊的藝術坐標;竹産業研究院以竹的切面為設計靈感,建築內竹葉影影綽綽;生活美學館、竹枝書院、浮生閒精品民宿、半步餐廳等複合業態,涵蓋旅遊服務、社會服務、産業體驗等多個方面,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鄉村體驗。

多元業態為村民提供了多種就業途徑。在生活美學館,向政英正為遊客泡上一杯清茶,原本在家務農的她,通過系統培訓、學習,成功轉為茶藝師,不僅在家門口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還能兼顧家裏農活,兩邊不耽誤。

以竹為業、向竹而生,宜賓市334萬畝的竹林與人們的生産生活緊密交織。竹以它獨一無二的文化性與實用性,為竹鄉人們創造物質價值,為外來遊客提供心靈棲息地,形成“竹經濟”增長點;竹文化以跨越千年的文化長度,從容應對傳統與現代的交融碰撞,拓展形成新的時代內涵。(記者 楊鈺瑩)

【責任編輯:孔令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