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網藝雲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要聞>

京郊復墾瘠薄地 種出畝産千斤麥

2024-06-18 09:46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近日,北京市房山區長陽鎮長陽農場的復耕復墾麥田裏,在農戶和農業管理技術專家的見證下,試驗田優質小麥實收測産1091.6斤,較傳統種植的對照田塊提高了1倍多,畝均綜合效益提高700余元。

“這半年,我每天都來田裏轉一圈,從兩個區小麥的長勢對比就能看出要增産,但今天的結果還是比我預料的更高。這是科技投入帶來的豐收。”現場實收測産的結果,讓長陽農場場長趙英分外欣喜,他告訴記者,這樣的復耕復墾地長陽農場有300畝,過去土壤肥力低、多砂石、耕種條件差、排灌設施匱乏,小麥畝産僅400斤上下,是典型的低産田。

在瘠薄地、低産田上,如何實現小麥畝産千斤?需要一系列良種良技良法的整合配套落地。近年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依託科研和推廣項目建立了一套適合京郊瘠薄地、復耕地快速提高單産的小麥高密度群體構建及精準調控技術,並在京郊開展試驗示範。

據了解,去年開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與長陽農場開展院企合作,採用自主選育的優質豐産小麥新品種“京優368”,開展試驗示範。

“從表現來看,這個品種籽粒飽滿、穗大、群體足、個體壯,有高産的潛力。”現場測産的小麥育種專家、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尤明山表示。

有了良種為基礎,還要配套進行地力培肥、精播增密、適期晚播、水肥精準供應等一系列農技措施,進行精細化管理,才能最終實現增産高産。

“播種前,我們首先增施有機肥、配合施用微生物菌肥,提高土壤養分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持續供肥能力;其次,我們又將播種期推遲了20天,進行適期晚播,提高植株的抗凍性;在隨後的作物生長期,全程採用滴灌精準提供水肥,均衡供應小麥水分和營養,避免植株過高。”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雜交小麥研究所副所長陳兆波介紹,除了技術方案的制定,團隊在小麥關鍵生育期,到現場開展技術指導20多次,保證了技術措施及時落實到位。

依靠科技創新,挖掘中低産田生産潛力,提高小麥單産水準,是我國糧食增産提質、增效、擴容的關鍵支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據了解,這套適合復耕地的小麥單産提升技術,正在北京房山區、順義區、昌平區、延慶區等多地開展試驗示範,品種表現良好,可為京郊及全國類似瘠薄地、復耕復墾地小麥單産提升提供科技示範樣板。


【責任編輯:楊霄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