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網藝雲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要聞>

和美鄉村的共富密碼——遼寧建平縣小平房村蝶變啟示錄

2024-06-17 10:49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古看牛河梁,今學小平房。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以“牛河梁”為代表的遺址列為“古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到牛河梁探源中華文明。毗鄰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小平房村,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村集體收入入不敷出,是一個空殼村。而到了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00萬元,每人平均純收入3萬元。33年如一日,小平房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生態優先、民生為本、三産融合、共同致富”的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從“山區”到“景區”、從“先富”到“共富”的振興發展之路,走進嚮往的美好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朝陽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四個一”(即1個先鋒村、10個精品村、100個示範村、1254個整治提升村)為引領,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小平房村被定為朝陽市美麗鄉村建設的先鋒村,以共同富裕為精神內核,發揮著示範引領作用。

黨建領航,共富之路走得正

“一進臭水溝,步步踩石頭,三天洗回臉,脖梗像車軸。”那些生在山窩、長在山溝的小平房村人,回想起當年貧窮、落後的場景,仍然歷歷在目。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小平房村黨委33年的領航實踐證明,只有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黨員發揮應有作用,黨的根基才能牢固,黨才能有戰鬥力。

小平房村被譽為“遼西第一村”,榮獲“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等諸多榮譽。

小平房村在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黨建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切實把黨建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優勢,把黨建活力轉化為強村富民動力,不斷推進黨的建設與鄉村全面振興深度融合。

村黨組織書記是農村致富的帶頭人,是鄉村振興的“領頭雁”。1991年,錢學余毅然放棄在城裏的豐厚收入和發展機會,決定回村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並擔任村黨委書記。

鄉村要振興,組織振興是根本和保障。堅持村級重大問題由村黨委研究決定,把黨的領導與村民自治有機融合。小平房村用好“四議一審兩公開”工作法,大到投資辦廠、工程建設,小到花草種植、衛生整治,大事小情都經過村黨委、村委會、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議商討決定。

小平房村黨委著重從大中專畢業生中發展黨員,有效改善了黨員隊伍的整體結構。為樹立典型、表彰先進、激勵隊伍,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大力弘揚信念堅定、勇於擔當、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推動全村上下形成見賢思齊、爭做先鋒的良好氛圍。

小平房村黨委副書記王志祥是2011年回村工作的,他説:“作為一名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回到農村,從錢學余等老黨員身上,學到了兢兢業業、一心為民的勁頭,還有就是一切為了小平房村的這种家鄉情懷。”

一個村富不算富,2004年上級有意把愁水坑、石灰窯子兩個“弱”村合併到小平房村,當時很多原小平房村村民是不同意合併的。村“兩委”班子有效做好群眾工作,通過發展集體産業,解決群眾住房、用水、用電、出行等難題,以強村帶弱村,實現了共同富裕。

“剛跟小平房村合併時,為了幫扶我們,我們種的穀子由村裏以一斤2元的價格回收,當時的市場價才1元,村裏有意給我們補點兒錢,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大家共同富起來。”回想當初合併時的情形,原石灰窯子村村民林國清感慨不已。

2023年,小平房村黨委響應“黨群共富”號召,與鄰近的黃土梁子村、平安地村黨組織開展共建活動,共同成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開展農機服務、物業管理、環境治理等,使黃土梁子村、平安地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10萬元。

“共同富裕之路是小平房村的傳家寶,這條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錢學余説,“我們將繼續以黨建為引領,堅持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動搖,讓村民享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三産融合,共富之路走得實

鄉村振興,關鍵是産業要振興。因地制宜發展産業,深化集體經濟融合發展,是小平房村交出的振興答卷。多年來,小平房村始終堅持發展新型集體經濟道路不動搖,先後創辦多家村辦企業,固定資産達3.5億元,實現了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縱觀小平房村的産業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資源開髮型”經濟、“産業帶動型”經濟、“服務創收型”經濟這三個階段。

從1991年開始,小平房村利用資源優勢,發展“資源開髮型”經濟。村“兩委”班子決定,採出的礦石統一銷售、統一結賬,頭一年村裏就提取了兩萬多元的管理費,還清所有欠款,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打下良好基礎。

1993年,準確把握行情,大膽突破嘗試,籌集資金100余萬元,選設備、聘人才、興辦經濟實體,建成鐵礦石深加工鐵選廠,發展以鐵精粉加工為主導産業的“黑色經濟”,當年投産見效,小平房村經濟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

1999年,小平房村迎來了村企改制的大潮,38歲的錢學余始終堅定秉公辦事、維護集體利益的決心。

2006年至2009年,是小平房村發展的轉型期。正當村辦企業蒸蒸日上的時候,村“兩委”班子意識到資源型經濟不可持續。享受到紅利的小平房村,堅定地選擇緊跟中央大政方針,決定走工業反哺農業轉型發展的可持續之路,並明確提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資源,保護生態就是保護財富”的經濟發展理念。

經過民主協商小平房村最終決定發展雜糧産業,建設無公害雜糧基地,種植黑土地小米1000畝、富硒小麥500畝,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五統一”發展模式,並與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打造特色農副産品品牌,建成麵粉加工廠,村民利益得以最大化。

“原來家裏種苞米不掙錢,6畝地包給村裏,調整産業結構發展南果梨,包地錢從每畝300元提到500元、700元,現在漲到1000元。”小平房村村民任尚三告訴記者。

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建設5000畝果園,栽植南果梨樹30萬株,承包給有經營能力的大戶,在增加村裏收入的同時,也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雙贏”。延長産業鏈條,投資興建南果梨深加工廠,建設保鮮庫10個、酒窖1個和南果梨酒深加工生産線2條。基於周邊地區蔬菜需求,村集體出資建設高標準蔬菜大棚220畝,以優惠價格租給村民,實現“村裏搭臺,村民唱戲”,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2010年以來,是小平房村發展的提升期。小平房村把文旅産業作為村集體經濟增長的主導産業,將新農村建設與旅遊産業有機結合,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業,走農旅共興雙贏之路。建成國家AAA級景區天秀山森林公園,年接待遊客達20余萬人。

結合第一産業特色,建設以農業觀光帶、果蔬採摘園為主的生態旅遊産業,完善特色民宿、風情農家院等配套設施,全面形成集文化普及、旅遊觀光、田園體驗、研學考察、休閒娛樂、民宿度假于一體的鄉村旅遊綜合體。

目前,小平房村集體經濟“一産做優、二産做強、三産做活,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已經形成以鐵精粉生産及精深加工為主的工業、以南果梨種植及精深加工為主的林果業、以雜糧種植及精深加工為主的有機農業、以遼寧天秀山公園AAA級景區為主的生態觀光旅遊業四大主導産業。産業相互促動、相互支援,奠定了産業興旺的堅實基礎,成為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

在村辦企業、富民産業和利民服務業的發展帶動下,小平房村95%以上的農戶都實現了擁有一個穩定收入項目,每人平均純收入比30年前翻了幾十倍。

精神富足,共富之路走得遠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振興不是一句口號,講究的就是一個“實”字,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讓老百姓嘗到甜頭。

清晨6點剛過,一行自行車愛好者已經從天秀山騎回到村裏,孩子們已經走在上學的路上。雲起秀山,風過梨林,一條由鐵道改建而來的景觀水系穿村而過,一棟棟小別墅鱗次櫛比,夏日的小平房村掩映在森林之中。這兒吸引眼球的,除了動人的美景,還有小平房村民昂揚的精氣神兒,那是一種建立在富足物質生活基礎之上的精神文化自信。

小平房村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實施修山治水工程,實現全村舊貌換新顏。聘請瀋陽農業大學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所對天秀山森林公園進行總體設計,投入1億余元進行景區建設。南果梨生産基地果樹集中連片、滿眼綠色,果園裏建有一條3000米觀光長廊,不僅可以享受美景,還可以體驗採摘的樂趣。

“一老一幼”牽動眾多家庭,關乎百姓福祉。小平房村不斷建設完善村標準化小學,教學樓、實驗室和塑膠操場等設施一應俱全;村裏還建起高標準敬老院,讓老年人老有所養。小平房村為村民參加新農合醫療保險提供50%左右補助,為60歲以上老人發放600元~2000元的養老補貼,為村民子女上大學發放2000元~1萬元的資金獎勵,保障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

“沒有民生,就沒有掌聲。”村民陳文向記者介紹,小平房村持續加強基礎設施投入,村裏統一規劃,建設別墅式二層小樓,已有520余戶村民住進小別墅。全村主幹道全部鋪成柏油路,村民房前屋後道路全部實現硬化、綠化、美化。村內供水站、供暖站、供氣站、污水處理站一應俱全,並實現垃圾日産日清。

小平房村富裕了,村民的幸福指數提升了。村廣場內有籃球場和多種健身器材,建成“順心議事亭”,積極聽取群眾意見,村裏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村裏還設立了困難戶補助金、大病救助金、大學生助學金、現役軍人補助金等,支出500余萬元用於村民生活和水、暖、電、氣及各種福利待遇等。

前不久,村民王鳳城兒子結婚,女方的家人就是在小平房村服務中心裏住的。“比到城裏住方便,環境還好,一日三餐都能安排,也不貴。”王鳳城説,村民紅白喜事都不大操大辦了,村裏既為村民省了錢,又倡導移風易俗,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質。

現在,小平房村已做到了“五個無”:無封建迷信、吸毒和賭博,無刑事治安案件,無不贍養老人的子女,無遺棄虐待子女的家長,無鄰里糾紛及家庭暴力等現象發生。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結出了纍纍碩果,小平房村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如錢學余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省優秀共産黨員,還被選舉為黨的十八大代表;村民張桂昌一人承擔全村4萬米果樹管道、10萬米自來水管道、1.5萬米供熱管道的日常維護、3.6萬平方米的供暖修理管護任務,被評為“感動建平十大人物”;養殖大戶李業帶領群眾致富,被評為建平縣十大傑出青年……

33年敢教日月換新天,小平房村始終堅持黨建領航,持續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村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生活愈發多姿多彩;33載勇踏共富路,小平房村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把一項項扎紮實實的奮鬥成果,傳遞到老百姓的心坎兒上,鐫刻在家鄉富饒的土地上。

浩蕩東風拂過古老的牛河梁,小平房村在新時代的文明曙光中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一條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闊,一幅共同富裕的實踐畫卷徐徐繪就、燦爛輝煌。

【責任編輯:楊霄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