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先行“72變” 掘金縣域正當時
走進湖北省枝江市仙女鎮的肉牛養殖基地,一望無邊的草場上,我國自主選育的“夷陵牛”悠閒地吃草、休憩,不時傳來洪亮的“哞哞”聲……
“現在我們可以自主培育出A4級以上的雪花牛肉,這是我們中國養牛人的自信。”枝江市聯強農牧專業合作社技術人員肖賢方告訴記者,通過科技支撐,一頭800斤的“夷陵牛”能産出20斤左右A4級以上的雪花牛肉,肉牛疫病死亡率由10‰下降到1.5‰,日增重由1.25公斤提高到1.4公斤,每頭牛價值從1.5萬元提高到8萬元。
在全國,像“夷陵牛”一樣以科技為翼,以創新為驅動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案例比比皆是。為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推動産業振興、人才振興和生態振興,2021年5月,農業農村部全面部署啟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以下簡稱先行縣)共建工作,在全國遴選了72個縣(市、區),以省級農業農村部門組織協調、國家級或省級農業科研教學單位為技術支撐、共建縣落地實施的方式,摸索推進縣域農業科技現代化實現路徑。3年來,各縣在實踐探索中取得了哪些成效?近日,記者進行了走訪。
從“新”破題,産業科技融通賦能單産提升
麥收時節,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黃磊家庭農場示範田,中國工程院院士、小麥育種專家許為鋼團隊培育的“鄭麥1860”,穗多穗大籽粒飽,喜獲豐收。
“‘鄭麥1860’的高産性突出、優質效能高、品質優異,實現了高産、綠色、高效。”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種研究院研究員胡琳介紹。
開展先行縣共建以來,正陽縣針對小麥品種結構佈局不優,生産標準化水準不高等關鍵問題,通過與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引進了“鄭麥1860”“鄭麥103”“鄭麥113”等優質品種,2021、2022兩年度優質小麥種植面積均為81萬畝,佔小麥種植面積的45%。2022年,小麥示範方平均畝産達到650公斤,較2020年提高200公斤以上。
在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雜交油菜制種全程機械化技術示範基地,7000多畝油菜在工作人員的精心管理下,果實飽滿、長勢良好。
“通過先行縣共建,我們與華中農業大學傅廷棟院士團隊、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王漢中院士團隊深度合作,引進推廣優良品種,配套應用油菜全程機械化、密植增角等技術,全區油菜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100%。”襄州區副區長李偉介紹,王漢中院士團隊選育的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示範單産高達419.95公斤/畝,刷新了長江流域油菜主産區高産紀錄。該新品種有耐密植、高産、高油、抗病、抗倒、適合機械化收穫等優點,種植密度可以達到每畝3萬株左右。此外,通過推廣全程機械化制種,襄陽市的雜交油菜制種面積迅速增加,從2021年秋播的2.5萬畝,到如今的4.2萬畝,佔全國油菜制種面積的20%。
“活了大半輩子才發現,玩著手機也能種田。”在枝江市問安鎮萬水橋村,村民閔福生通過手機上的“MAP智農”App對自家200畝水稻進行巡田。
給閔福生提供技術支援的是中化智慧農業指揮平臺。“過去‘望天收’,現在‘可調控’,通過先行縣共建,我們匯聚了一大批顛覆性和尖端技術,為枝江農業生産‘裝上’了智慧大腦。”枝江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魯元説,枝江市推廣智慧農業平臺,為農戶提供了及時、精準的農事活動提醒資訊。在“智慧大腦”的幫助下,枝江市水稻示範區畝産提高到650公斤。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扶綏縣在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團隊共建後,應用推廣“甘蔗産業提質增效整裝技術”體系,育成了高産高糖抗逆性強的“中糖”系列甘蔗新品種5個,其中“中糖3號”含糖量達到16%至17%,糖廠産糖率達到13%,每噸糖料蔗榨取可增收200元至300元,為甘蔗産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檸檬是重慶市潼南區的主要經濟作物,潼南區引育檬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新檸檬“一果六分離”檸檬全果梯次加工技術,實現對檸檬100%的加工利用,讓一顆檸檬變成300多種産品,附加值平均提升6倍至20倍,解決了檸檬果利用率低、産值難以提升的技術難題。
向“質”而行,理念技術互通厚植綠色底色
一場大雨過後,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肥沃的黑土地泛著油光。在先行縣共建中,梨樹縣圍繞黑土地保護,延拓“梨樹模式”,打造宜居鄉村。
“去年,我們縣以‘梨樹模式’秸稈還田為主體,探索實施更加節本增效的黑土地保護‘4+2梨樹模式’,即在原有的4種保護性耕作的基礎上,加入秸稈科學離田和糞肥堆漚還田,在春耕前實施秸稈糞肥堆漚還田近100萬噸,實現了‘種-養-種’良性迴圈。”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介紹,新模式能夠加快推動秸稈過腹轉化,增加土壤有機質。當地縣農業農村局的數據顯示,使用堆漚還田的土地有機質含量提高3%以上,土壤pH值降低0.3個單位。
在黑土地保護方面,梨樹縣積極推廣“兩苗三施肥”等黑土地保護新技術,同時與中國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和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單位合作,針對縣內不同土壤類型區開展山坡地、低窪地、風沙地、鹽鹼地等的“梨樹模式”研究,計劃通過3年至5年的研究,總結形成一整套黑土地保護新技術。截至目前,“4+2梨樹模式”全縣推廣面積達到320萬畝,建設萬畝示範區5個,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讓黑土地“持久續航”。
東北黑土地生機勃勃,江南水鄉綠意盎然。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與江蘇省宜興市依靠現代資訊技術、聚焦綠色生産方式,積極探索精準施肥、高效減損收穫、化肥減量增效等農業生態綠色化道路。
自開展先行縣共建以來,黃岩區探索數字資訊引領,發展智慧農業。台州田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引種優勢柑橘品種“紅美人”,同時搭建數字柑橘農業物聯網系統,聯合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測土配方技術,建立了與紅美人柑橘生長相匹配的精準施肥技術。據浙江大學教授田生科介紹,應用新技術可有效節省肥料46%,每畝節約人工800元,優果率提高30%以上,可溶性固形物提高1度以上。
江蘇省宜興市開展生態環保技術革新,建設和美鄉村。氿鱗漁業科技有限公司建成3座高密度迴圈式養殖車間,據公司創始人王賢彤介紹,工廠化迴圈水養殖不僅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通過迴圈水凈化、自動化管理等技術,缺氧風險降低90%,餌料、藥品投入也大幅減少,實現了漁業養殖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宜興市彩雲家庭農場引進烏鱧,開展水生蔬菜生態高效套養模式,探索了一套“芡魚共養”生態高效種養新模式,通過“魚菜共生”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提高了效益。
落地生“金”,成果轉化貫通驅動産業升級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品種‘中農62號’,適宜早春茬、秋冬茬在日光溫室及蔬菜大棚中種植。”近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西畢農場,研發人員對試驗區的黃瓜品種進行了比對。
以先行縣共建為抓手,“蔬菜之鄉”山東省壽光市與中國農科院創新探索“院地共建平臺+實體化運營”模式,加強政産學研聯合協作,合作共建了中國農科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在培育新品種、發展設施農業等方面催生了多項技術革新,加速成果轉化,帶動了壽光蔬菜産業高品質發展。
除了“中農”系列黃瓜之外,研學中心展出的“中壽”系列番茄、“中椒”系列辣椒、“長雜”系列茄子、“中青”系列青花菜等新品種均表現良好。在設施農業技術整合過程中,通過“設施+農機+農藝”的有效融合,改變蔬菜大棚內蔬菜種植方向,研學中心突破了現有設施結構限制難題,形成了日光溫室果菜關鍵生産環節機械化解決方案。
為了讓更多科技成果落地,各先行縣積極建設成果展示基地,搭建技術服務平臺。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通過與寧夏農林科學院合作,僅2023年就建立了10個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實現了37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其中,高産奶牛良種繁育項目完成108頭克隆胚胎移植和74頭活體採卵牛胚胎移植工作,目前12頭活體採卵牛、4頭克隆胚胎移植奶牛發育正常,狀態良好,為利通區培育良種奶牛、實現良種自主可控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整合應用張洪程院士團隊和科技企業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建設了4248畝蘭花塘高標準農田,被認定為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該基地採用土壤微生物調控新技術、水稻“三定量”“三協調”栽培技術、智慧農場生産管理等先進生産技術,選用培育優良品種“南粳46”“寧香粳9號”,帶動浦口區經營主體、合作社、種植大戶整合應用科研團隊創新成果,實現稻麥生産標準化、産品品牌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