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要聞>

鄉村行 看振興|記者手記:“雁”聚三河湖

2024-05-30 09:14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濟南5月29日電 題:記者手記:“雁”聚三河湖

新華社記者王陽

頂著炎炎烈日,54歲的農民劉玉萍熟練地在葡萄園中除草掐秧。對比兩年前,她感覺工作輕鬆許多。

“我們的葡萄園用上了水肥一體化設備,通過根部的滴灌設備就可以施好水溶肥。這樣一來,葡萄産量高、甜得多,早上市半個月,每斤多賣三四元。小丁幫了我們大忙。”劉玉萍説。

她口中的小丁是選調生丁法龍。兩年前,從清華大學水利工程專業博士畢業後,“90後”丁法龍作為駐村選調生來到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三河湖鎮小王村鍛鍊。他發現當地葡萄園內的灌溉設施年久堵塞,於是幫著大家改設備、修管道,讓葡萄種植節水節肥、省工省時。

在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三河湖鎮小王村,丁法龍在葡萄園檢查水肥一體化設施。新華社記者 王陽 攝

“三河湖並不是一個湖,是因地處徒駭河、土馬沙河、付家河三河交匯處而得名。”丁法龍站在小王村河邊向記者介紹。來到三河湖後走村巡河,面對當地相對落後的農業水利設施,他想利用專業所長做點實事。

受土地鹽鹼化制約,當地農業用水仍然靠人工從河中提水,再通過原生態的土渠輸水,灌溉效率很低。一到搶抓農時的春澆時節,村民們總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經過前期的踏查勘測、定線測量,丁法龍與村幹部、村民們一起清舊渠、修新渠。經過爭分奪秒挖、抬、砌等一番忙活,寬敞整潔的渠首調蓄水池、暗涵和明渠讓灌溉效率大大提升。一位農民説:“澆地不用守著水溝熬夜了。以前一天才能澆完莊稼,現在頂多也就花倆小時。”

在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三河湖鎮,萬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韓廣煜在查看昆蟲標本。新華社記者 王陽 攝

三河湖鎮幹部劉樹鋒介紹,三河湖是城郊鄉鎮,發展定位是市區後花園。青年大量進城務工,留守的勞動力年齡較大。如何吸引青年人才,帶動當地因地制宜發展産業、提升勞動生産效率,成為當地政府的工作重點。

35歲的萬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韓廣煜就是受地方招引而來。在他手裏,昆蟲成了受歡迎的“致富蟲”。研發團隊選取養殖成本很低的黑水虻作為處理廚余垃圾的“分解器”,設計自動化設備建立昆蟲工廠,滿足廚余垃圾綠色化處理的需求,受到市場歡迎。

韓廣煜把公司的研發中心設在三河湖鎮,並帶來了農業、昆蟲等相關專業的碩博士團隊。韓廣煜説:“我們‘進村落戶’後,不斷尋找貼近農業實際的産業增長點,從分解類昆蟲、環境類昆蟲、天地類昆蟲、授粉類昆蟲中,不斷篩選、培育市場需要的品種,助力農業生態化轉型、企業受益、農民增收。”

在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三河湖鎮大營劉村,李聖超與村幹部交流韭菜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王陽 攝

除了帶動鄉村産業振興,青年的新觀念也讓農民受益。25歲的碩士研究生李聖超在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後,提升村民生活品質成為他的目標。他組織義診、公益講座、癌症早篩等活動,讓村民更多關注身體健康問題;為村裏引入凈水設備,讓喝慣了鹽鹼水的人們用上了凈化水。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80後”“90後”青年正在鄉鎮各行各業中發揮重要作用。從創業者到基層幹部,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來到大有作為的農村天地,讓人口外流的三河湖重新煥發活力。

青年人才視野寬、觀念新、能力強,就像高飛的大雁匯聚於此。濱城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一鳴説,不論是“飛鴿牌”還是“永久牌”,地方黨委政府都主動作為,選“頭雁”、培“強雁”、引“歸雁”,以人才“雁陣效應”為鄉村振興插上翅膀。

【責任編輯:孔令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