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感動中國”,50年只幹一件事
徐淙祥有很多身份,但他始終最看重的身份是農民,“我是一個種糧食的人”。
2022年,徐淙祥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了10多年來從事糧食生産、幫助群眾脫貧等情況和體會,表達了繼續做好農業研發推廣工作,帶動更多農民多種糧、種好糧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給徐淙祥的復信中這樣寫道:“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徐淙祥是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農民,一直潛心鑽研農業科學技術,2010年牽頭成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逐漸成為當地種糧大戶,獲得過全國勞動模範、全國種糧標兵等榮譽稱號。自2013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徐淙祥每年都會提交一系列與“三農”問題息息相關的建議。
從1972年到2024年,徐淙祥種了50多年的糧食。今年全國兩會,他帶著一份議案、10份建議赴京,其中大部分都圍繞“三農”問題。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今後的糧食生産要逐步從産能提高,從土地、勞動力密集型産業,向更加依賴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方向轉型升級。
△ 徐淙祥在田裏檢查小麥生長情況。
把種糧當成終生的志業
徐淙祥安徽“麥王”的稱號不是浪得虛名。1972年,高中畢業的徐淙祥沒有選擇留在城裏當老師,而是一頭扎進農村種起了糧,他的願望很簡單,不想讓兒時饑饉的回憶延續下去。
他常説:“為了種好糧,俺能不要命。”無論颳風下雨,徐淙祥日復一日泡在麥田裏,捲起褲腿,擼起袖子,觀察小麥長勢,從施肥播種到灌溉防蟲,他將精耕細作發揮到極致,屢次打破安徽省高産紀錄,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經年累月,徐淙祥總結出一套可複製可套用的“秘籍”。他把幾十年的種小麥經驗陸續編成120首打油詩,涵蓋深耕細耙、全量施肥、農田水利、科學品種、合理密植、防病蟲害、農具、科學管理等8個方面,將小麥種植全程需要注意的事情,一條條寫成順口溜。
這些自編的諺語已經成為徐淙祥的“肌肉記憶”,隨口就能背誦。開篇第一首是這麼寫的:小麥確實能高産,要想種好不簡單。土肥水種是根本,密保工管最關鍵。“寫成順口溜主要是為了方便記憶,印成資料發給大家,農民一看就會,一學就懂,一用就靈,這樣才能推廣使用。”徐淙祥説。
從一個普通農民,到鄉鎮農業技術員,再到種糧大戶協會會長,徐淙祥一直致力於為當地農民提供農業技術支援。
2011年4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徽考察時來到太和縣張槐村,向種糧能手徐淙祥了解小麥種植情況,鼓勵他繼續攻關小麥高産關鍵技術,為國家糧食生産多作貢獻。當時的情景,徐淙祥歷歷在目。
“我記得特別清晰,因為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業的熱愛、對農民的關心是實實在在的。”徐淙祥説,習近平總書記當時所説的話,激勵著他在科學種糧、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除了不斷完善小麥種植技藝,近些年,徐淙祥開始向農業發展的縱深領域探索。2010年,徐淙祥牽頭成立了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承包耕地1230畝,入股社員403戶共816人,向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方向發展。
在被喻為農業“晶片”的種業領域,2014年,徐淙祥主導研製的夏大豆新品種“太豐6號”獲得省級科學技術研究成果證書,在抗倒伏、豐産性方面有優良表現。
除了自研品種,徐淙祥還與安徽省阜陽市農科院合作,建成了千畝現代種業基地,配合研製皖墾麥22、安農0711等新的小麥品種。“每年都有我們參加研製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通過審批,在全省黃淮地區推廣應用。”徐淙祥告訴記者。
一個種子新品種的研發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需要長週期的投入,同時田裏新品種的更新換代又極快。即使如此,徐淙祥認為,種子研發的投入仍十分必要,只有良種良法配合好,才能真正實現優質高産節本增收。
“我每年都會去徐淙祥他們的試驗基地看看,每次他都是自己親自下田耕種、檢查、施肥。徐淙祥是一名人大代表,更是一個農民,他始終沒有脫離農民的身份。種好地、種好糧,這種使命感一直驅策著他。”中國農科院老科協農業規劃委員會會長孫建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新農人上陣,科技興農
△ 3月,小麥返青期,徐旭東和爺爺徐淙祥在試驗田裏查看小麥生長情況。
在習近平總書記給徐淙祥的回信中還提到:“得知你家種植的小麥喜獲豐收,兒孫也跟著你幹起了農業,我感到很高興。”
徐淙祥今年已71歲,為國家“多種糧、種好糧”的接力棒正交到下一代人手中,徐淙祥的孫子如今也幹起了農業。徐淙祥的孫子徐旭東大學學的是建築專業,進入城市是這個專業學生大部分人的歸宿,但徐旭東選擇了回到農村。
“現在大部分年輕人都往城市裏去,農業面臨後繼無人的風險,進入鄉村反而是一條新路。”徐旭東告訴記者,宏觀上看,國家對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援,現在發展農業是好時候,于自己而言,農業一直是自己的興趣所在,小時候他就跟著爺爺和父親在田裏幫忙,打麥場、收麥垛、在麥稈上睡覺……這些童年的記憶跟隨著他,引領著他,走上父輩的道路。
作為新農人,徐旭東有自己的想法。徐旭東和爺爺説,老一輩人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搞農業,現在搞農業,不僅要靠情懷、靠政策,還要靠科學技術。
合作社中300畝的試驗田是徐旭東實現自己農業夢想的舞臺。這片田的耕、種、管、收都是由徐旭東負責。新品種、新技術的篩選、試驗和推廣都可以在這裡進行。
這片試驗田已經成為安徽省農科院新品種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新近培育的皖墾麥22在試驗田100畝連片種植時達到畝産821.4公斤,遠超安徽省小麥畝産平均水準。
“皖墾麥22不僅高産,而且具備良好的抗逆性,同時品質優良,屬於強筋小麥,市場定價高。如果它通過規模種植能達到這麼高的産量,説明這個品種是非常有潛力成為安徽省主推品種。”徐旭東説。
除了關注農業“晶片”的孵化,徐旭東還致力於提升農業全流程的機械化和智慧化水準。從利用北斗導航系統輔助耕種到利用無人機進行噴肥施藥,徐旭東告訴記者,在規模種植的情況下,農業機械化率已達90%以上,扛著鋤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逐漸成為歷史。
“要提升農業效率,只是機械化還不夠,還需要農機農藝的深度融合。”徐旭東經過長期試驗發現,3至5釐米是比較合適的播種深度,為達到理想的播種深度,徐旭東對農機進行優化調整,出苗效果有了顯著提升。
徐淙祥信奉經驗,徐旭東信奉數據和科技,兩代人對“多種糧、種好糧”有不一樣的方法可以遵循,但他們都堅信,規模出效益、科技創高産。“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科技。”徐淙祥説,他也非常支援孫子的事業。
振興鄉村,發展農業,不能只盯著農業,要將一二三産融合起來。徐旭東告訴記者,無人化、智慧化農場是他對未來農業的暢想之一,也是他的奮鬥目標。
延伸上下游産業鏈
△ 試驗田裏的灌溉設施。
徐淙祥和徐旭東爺孫倆近些年都意識到,想要帶動就業,提升農民收入,單靠種糧不夠,還需要向品牌化、綠色化的方向延伸,增加農産品的附加值。
2018年3月,為延伸産業鏈,開展農産品深加工,提升農産品附加值,徐淙祥成功註冊了“淙祥”牌高蛋白大豆真空精包裝、淙祥牌大豆蛋白肉、淙祥牌油燜辣豆、淙祥牌椒香辣豆4個科技創新産品。
孫建和徐淙祥也因此結識。2018年,經孫建為組長的生態原産地産品評定專家組評定,“淙祥”牌非轉基因大豆通過了生態原産地保護産品評定,徐淙祥的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生態産品又被評定為全國生態食材生産基地。
雖然徐旭東表示,在此領域還沒有大量投入,但農業品牌化的前景是較為可觀的。
“經過認定的生産原産地必須以使用有機肥和微生物肥料為主。我每年都會去徐淙祥種植大豆的原産地看看,檢查土壤的健康程度和農藥使用情況。這裡的大豆經過深加工,貼標生態原産地後,價格通常可以上漲50%—100%。”孫建告訴記者。
除了農作物産業鏈的上下游延伸,農作物的副産物也有可延展的空間。徐淙祥農場的秸稈通過牛羊過腹還田,促進了養殖業的發展,再利用牛羊糞便腐熟後,作為有機肥還田,形成了生態農業良性迴圈。
徐淙祥今年帶來了有關發展綠色生態迴圈農業的建議。他建議,繼續加大對優質高産小麥、玉米、大豆農田秸稈回收再利用支援力度,小麥、玉米、大豆優質高産攻關示範田,不但産量高、秸稈多、秸稈品質好,是飼養業的上等草料,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援,可壯大現代規模養殖業。
此外,徐淙祥今年還帶來了有關完善農業保險條例、加大糧食主産區轉移支付、提高農民養老金標準的建議,都是希望通過真金白銀的支援,增強農民、種糧大戶的積極性。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要關心的事情越來越多,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但“豐收”是徐淙祥永遠的堅持。“去年我的示範田平均每畝産650公斤小麥,今年收成還要提高,我預計能達到700公斤。”徐淙祥説。
徐旭東如今也有多重身份,他不僅是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秘書長,還是安徽省新農人協會副會長,很少有閒下來的時候,週末也時常奔忙在路上。“但平時再怎麼忙,都忙不過收穫的時候。”徐旭東告訴記者。
(文章來源:中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