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地區,十大幫扶産業蓬勃興起
編者按: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後,黨中央、國務院作出設立5年過渡期,推動廣大脫貧地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部署。據統計,脫貧地區幫扶産業主要集中在草食畜牧、水果、蔬菜、糧油、中藥材、生豬、茶葉、食用菌、禽類和薯類十大産業。今年是5年過渡期的第4年,幫扶産業發展取得了哪些新進展?今日起,本報推出“聚焦脫貧地區十大幫扶主導産業”系列報道,集中展現每個産業取得的成就,分析産業發展所處的階段、需要補齊的短板,探討下一步發展方向。
在脫貧地區類型多樣的幫扶産業中,什麼産業影響力最大、帶動範圍最廣、助農增收效果最突出?
是在青藏高原上徜徉的牦牛,還是石漠化的大石山區裏,土生土長的黑山羊?
是三峽庫區甜美多汁的臍橙,還是塔克拉瑪幹沙漠中,高挂枝頭紅彤彤的大棗?
是橫斷山脈氤氳霧氣中出産的茶葉,還是茂密的松樹林下,茁壯成長的三七?
脫貧攻堅時期,中西部22個省(區、市)832個脫貧縣,絕大部分都培育了2-3個特色鮮明的幫扶主導産業。
“脫貧地區産業普遍搞起來了,但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等支撐還不強,有的地方甚至幫扶幹部一撤,産業就可能垮掉。”在2020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脫貧地區産業幫扶還要繼續,補上技術、設施、行銷等短板,促進産業提檔升級。
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階段,各地對脫貧地區幫扶主導産業重新進行梳理,進一步調優産業結構,使産業發展的思路和重點更加明晰。據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統計,截至目前,832個脫貧縣都確定了若干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帶動能力強的幫扶主導産業,涉及瓜果蔬菜、特色畜牧、特色糧經作物、特色水産品、林特産品、休閒農業等6大類27小類。從産業覆蓋面、帶動人數和帶動效果來看,在27小類中,草食畜牧、水果、蔬菜、糧油、中藥材、生豬、茶葉、食用菌、禽類、薯類位列前十,堪稱脫貧地區十大幫扶主導産業(以下簡稱“十大産業”)。
梳理近兩年來“十大産業”的發展軌跡,深切感受到,在頂層設計下,脫貧攻堅時期播下的星星之火,正迸發出旺盛的生命脈動,不僅成為推動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強大動力,更是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加快脫貧地區同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集群效應凸顯,競爭力明顯增強——
特色鮮明的主導産業正在茁壯成長
“十大産業”為何能夠“脫穎而出”?
從整體規模看,2023年,脫貧地區“十大産業”共涉及760個脫貧縣,佔脫貧縣總數的91.34%;産值達1.52萬億元,佔脫貧地區主導産業總産值的89.4%,帶動脫貧人口數2480萬人,佔脫貧縣幫扶産業帶動脫貧人口總數(2882萬人)的86.1%。
“十大産業”在規模上佔據絕對優勢,帶動脫貧人口數量眾多,幫扶增收的能力也可圈可點。它們之所以能被脫貧群眾廣泛肯定和接納,既是脫貧地區相近的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等因素的外在體現,也是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各地因地制宜、順勢而為的必然之舉。
在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廠的生産車間內,一個三層環型自動化茶磚生産線上,數臺智慧機械臂在進行聯裝作業。2019年起,安化縣著力打造黑茶5G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在5G、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技術的加持下,安化黑茶全産業鏈基本實現生産標準化、經營品牌化、品質可追溯。轉型升級不斷加速,驅動産業高品質發展,2023年,安化黑茶綜合産值達252億元,稅收達2億元。
湖南安化縣黑茶、河北唐縣肉羊、四川蒼溪縣獼猴桃……全國已有84個脫貧地區幫扶主導産業産值在50億元以上。據統計,産值在10億元以上的幫扶主導産業,蔬菜涉及85個縣,草食畜牧81個縣,水果79個縣,茶葉76個縣,生豬64個縣;産值5億元以上的幫扶主導産業,草食畜牧涉及148個縣,水果128個縣,蔬菜128個縣,茶葉103個縣,生豬99個縣。在總體規模不斷壯大的同時,産業集群效應不斷凸顯。
延安洛川蘋果、安徽碭山黃桃、陜西富平尖柿、河南信陽毛尖……一批享譽全國的特色品牌涌現,奏響脫貧地區農業産業高品質發展的主旋律。從品種、品質再到品牌,都有了明顯的優化提升,脫貧産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
驅動的轉換升級是關鍵,要從過去主要依靠幫扶資源投入的要素驅動轉變為形成自身造血功能的創新驅動。十大産業正以銳不可擋的勢頭,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中堅力量。
全鏈條拓展延伸,全要素補齊短板——
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框架下長期支援和培育
去年,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泄灘鄉棋盤嶺村村民宋秀銀家迎來了一個豐收年。家裏種了13畝夏橙,地頭的收購價起步就是2元/斤。在當地,夏橙的畝産為5000-8000斤,平均每斤成本0.7元,今年收入十來萬元不成問題。
宋秀銀家的夏橙會去往哪?也許會進入城市奶茶店,成為一杯鮮榨橙汁,也許會被釀成臍橙酒、臍橙醋,也許會被加工成臍橙餅等小零食。當地爭取産業鏈項目資金1550萬元,用於提升特優産業的加工、倉儲和品牌建設。目前已培育臍橙精選及數字化加工企業78家、深加工龍頭企業5家,開發出的臍橙精深加工産品有100多個。依託漫山的臍橙果園,鄉村遊方興未艾,楚韻橙香小鎮、臍橙離地運動小鎮各具特色,屈原故里秭歸臍橙鄉村遊線路入選農業農村部150條精品旅遊線路。如今,秭歸縣的柑橘種植面積40萬畝,綜合産值接近200億元。
打贏脫貧攻堅戰後,大多數脫貧地區幫扶産業已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蝶變。對於“從有到優”的探索者來説,産業規模小、鏈條短、技術弱、抗風險能力不強,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欠賬較多,一些幫扶産業對外部力量的依賴性較大,內生發展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必須要跨過去的一道坎。
解決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推進脫貧地區幫扶産業高品質發展,必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採取有利於補短板、強基礎、利長遠的政策措施,提升産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激發産業內生動力。
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就此拉開帷幕。
在頂層設計上,以《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為引領,《關於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産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管理辦法》《關於加強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使用管理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新政策密集出臺,覆蓋強化財政支援、創新金融服務、完善用地政策、加強項目管理等各類産業扶持政策。
在具體實施中,各級銜接資金重點支援培育和壯大脫貧地區特色優勢産業,新一批駐村幫扶工作隊選派到位,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等機制深化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積極開展……這些支援舉措,縱向包含了産前、産中、産後,橫向覆蓋了財政支援、金融幫扶、消費幫扶、社會幫扶等方方面面,將政府、社會、市場以及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擰成了一股繩。
政策利好層層釋放,讓“十大産業”如虎添翼,跑出了“過了一山再登一峰”的加速度,穩住了脫貧群眾奔向富裕生活的自信心。
聚焦生産基地、産品加工、行銷流通等重點工作,緊盯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控、科技服務、人才培訓、主體培育、品牌打造等關鍵環節,推動幫扶産業向全産業鏈延伸,才能把更多的産業增值留在當地,把更多的就業機會留給農民。
“我們觀察到,目前,‘十大産業’的農産品加工業初顯活力。”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有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與此同時,産銷對接機制也更加順暢。在延續和優化脫貧攻堅期各項消費幫扶舉措的基礎上,農産品流通企業、電商平臺、批發市場、大型超市等與“十大産業”建立起精準、穩定的産銷合作關係。特別是電商打通了農産品銷售新通路。2023年,“十大産業”累計銷售額達1.45萬億元,其中電商銷售額達1686億元。
該負責人坦言,“十大産業”的農産品加工業産值與總産值比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産品電商銷售額佔銷售額總量的比例也低於全國縣域農産品網路零售額佔農産品銷售總額的比重。“這反映出‘十大産業’雖然集中度高,但一般性、資源性的傳統産品多,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産品較少,産業加工水準有待進一步提升,在行銷能力建設、品牌形象打造等方面,仍任重道遠。對此,我們將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決策部署,強化幫扶産業分類指導,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推動産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
資源向脫貧地區匯聚,小農戶深深嵌入産業鏈中——
為脫貧群眾增收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貴州省印江縣木黃鎮,位於梵凈山西麓,木黃食用菌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邊,鳳儀村因為貴州省梵天菌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梵天菌業”)的到來,走上食用菌産業農旅一體化發展新路子。
佔地600多畝的生態智慧農場中,黑木耳食用菌棒整齊地佇立著。依託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李玉教授團隊的技術支援,梵天菌業成功選育出適應當地環境、可穩定高産的菌種。在農場中長期務工的村民就有21人,村民在基地學會技術後,自己也成了種植食用菌的能手。
有了科技支撐,小農戶就能快速步入現代農業的軌道。近兩年來,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産業科技先鋒隊等深入脫貧地區,開展科技幫扶;産業技術專家組、農技特聘員、産業技術顧問等制度,為“十大産業”的發展保駕護航;通過大力開展人才培訓,脫貧群眾都能掌握1-2項實用技能,産業發展帶頭人的隊伍不斷壯大。
在政策的牽引下,向“十大産業”傾斜的不僅是科技服務,還有金融資金、社會資本、資訊資源,最重要的是各類人才奔赴産業一線。
2021年4月15日,原任職于中央編辦綜合局財務處的馮立學驅車向北,奔赴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化德縣朝陽鎮補龍灣村,成為一名駐村第一書記。
“壯大肉羊産業,品種更新換代是根本之策。優質品種的小羊羔,每只能多賣200多元,能幫助村民增收不少。”馮立學積極引進“薩福克”新品種,2021年,中央編辦投入幫扶資金30萬元,2022年中央編辦又投入20萬元,協調北京市東城區京蒙幫扶資金12萬元,用於購買品種羊。為了引導農民接受新品種,村集體經濟“先行先試”,發展肉羊養殖,目前已累計收益6萬多元。這筆錢被用來保障村民日常飲水,過去每人35元的水費,現在都由村集體收入來“埋單”。
有了“領頭羊”,“十大産業”就能走得蹄疾步穩。隨著政府、社會的各類幫扶力量深入脫貧地區,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伍”也在基層的土壤中萌發壯大。一批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特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等新型經營主體成長起來,農村電商戶、農業職業經理人等生産經營實用人才活躍在鄉野間,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如火如荼。
在“十大産業”的産業鏈上,共有8930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2萬個農民合作社、15.8萬個家庭農場,它們與小農戶優勢互補、分工合作,訂單生産、土地流轉、就業務工、生産託管、股份合作、資産租賃等利益聯結形式不斷健全,脫貧群眾加快嵌入産業鏈條。
成效突出體現在一個點,那就是脫貧人口的收入正在不斷上升。據統計,脫貧地區“十大産業”共帶動人口數量約9934萬人,其中脫貧人口約2480萬人,帶動脫貧人口每人平均增收2600多元。
從“十大産業”出發,我們看到中國無數脫貧群眾奔向美好生活的藍圖。它們匯聚著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磅薄之力,書寫著奔向共同富裕的嶄新篇章。
九萬里風鵬正舉。讓我們充滿期待,“十大産業”再創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