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河源龍川縣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 建公司強村 興産業富民
時逢休耕,廣東河源市龍川縣,良田靜靜。鶴市鎮二橋旁,人頭攢動,鎮上的現代農業産業園項目開工奠基。
産業園配套稻穀烘乾加工中心、育秧育種中心等設施,“預計一期年烘乾稻穀3000噸,儲藏量1200噸。”鶴市鎮黨委書記陳暢説,鎮裏建起強村公司,要好好推廣特色産品“絲苗米”。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精準務實培育鄉村産業。
為提升鄉村産業發展水準,龍川縣組織各鎮向浙江學習“千萬工程”經驗,組建強村公司,探索解決鄉村産業存在的原始資金不足、市場化程度不高、發展方式單一等問題。近日,記者進行了探訪。
補強原始資金厚度
綠美鶴市建設工程實業有限公司,是鶴市鎮組建的強村公司。翻開公司章程,陳暢介紹:“2023年3月,公司註冊成立,由9個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抱團組建。”
“註冊資金400萬元,每個村(社區)平均要出40萬元。有的底子薄弱,拿不出來。”陳暢説,“原始資金不足也是鄉村産業發展普遍面臨的困境。”
籌備會開了3次,鎮裏把村民最關心的股權、章程和運營管理細則等問題一一厘清。公司實行認繳制,第一年由各村(社區)認繳5萬元、分10年繳足。兩周內,河源市第一家強村公司建了起來。
承建項目隨後啟動:鎮行政服務大廳窗口建設、村級自來水廠提升、鎮街道路路面翻新、綠化管護……公司前期通過承接政府性項目獲得收益,隨後逐步對接市場。
據介紹,龍川縣各強村公司或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獨資成立,或通過投資、參股組建,以項目聯建等形式統轄區內農村集體資産資源。
聚焦産業原始資金不足問題,各鎮也開啟探索:設立發展基金,鼓勵聯合出資。上坪鎮的坪興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探索村企聯合出資,本地企業聯合組成水果協會佔股44%,14個村(社區)分別佔股4%。
提升市場化運作水準
沿著東江驅車向北,記者來到四都鎮。在鎮裏組建的融合創展建設工程實業有限公司帶動下,星空營地、紅松茸菌種植基地等項目正在開發運作。
四都鎮黨委書記葉青説,成立初期,公司聘請優秀企業經營者為總經理,實現“從無到有”,同時,縣裏研究出臺試行辦法,培育農村職業經理人和農業儲備人才,推動“從有到強”。
保證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促進農民增收的目標實現,還要明確運作制度。村村能入股,村村才能受益。
以融合創展建設工程實業有限公司為例,鎮經濟聯合總社佔股60%、8個村經濟聯合社各佔股5%。“既能保障鎮一級的主導權,又充分調動各村積極性。”葉青説,公司利潤按股份分紅的形式分發到村,村民得到實在的經濟收入和穩定的就業發展機會。
豐富産業發展方式
到2023年12月底,龍川縣已組建鎮級、村級強村公司28家,實現24個鄉鎮全覆蓋。
帶出“工匠能人”,實現送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
“我的辦公室就在工地上。”綠美鶴市建設工程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周琴介紹,過去一年,公司以鎮級綠化維護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直接帶動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增收。50多歲的鶴市鎮脫貧戶鐘枚倫,如今成為一名建築師傅。“去年我參加了鎮政務服務中心大樓升級改造項目和村飲水優化提升工程,收到工資3.3萬餘元。”鐘枚倫説。
結合富民工坊,引導企業將適合的生産加工環節佈局到農村。
登雲鎮是深圳寶安(龍川)産業轉移工業園區所在鎮,鎮裏強村公司與園區企業開展結對共建,承接企業訂單、分配到全鎮各村,建設成立一批富民工坊;同時由強村公司擔任勞務仲介,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
“這種模式不同於傳統的企業到鎮村建立生産車間。企業派單,強村公司組織生産。”登雲鎮鎮長鐘婷婷説,既能降低企業用工、用地、産品運輸等成本,又能實現村民靈活就業、村企協調發展。
“一鎮一策”“一村一策”,盤活了縣域經濟。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龍川縣各鎮強村公司簽約項目總額達4812萬元,其中完成項目進度併入賬1145萬元;全縣315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約1.03億元,村均收入32.7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