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灶長:節水抗旱稻應用前景廣闊 化肥用量減1/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沈秋)近日,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舉辦的第33期全球健康與發展媒體研討班在北京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員劉灶長在會上表示,節水抗旱稻是非常有前景的水稻品種類型。
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日益加劇,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對全球最脆弱的人口造成極大影響,特別是依靠小農耕作獲得糧食和收入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上,134個國家簽署了名為《關於韌性糧食體系、可持續農業及氣候行動的阿聯酋宣言》,旨在解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的同時,保護在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地區的農民的生命和生計。
中國在開發新型農業技術、産品和工具方面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十分有助於提高非洲落後社區小農戶的氣候適應能力。上海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的團隊開發的新型節水抗旱稻兼顧了水稻的高産、優質品質,以及節水抗旱性能,並可減少 90% 的甲烷排放。
劉灶長介紹,2003年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開始培育節水抗旱稻。節水抗旱稻屬於水稻和旱稻的中間類型,在山坡旱地上生産,靠降雨來滿足水分需要,通過複雜的育種過程、育種手段以及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篩選、鑒定培育而成。“在栽培過程中,因為這種類型的水稻對於養分特別是肥料的耐受性不那麼強,所以它不需要那麼多養分,氮肥比如尿素等化學施肥量只有普通水稻三分之二的水準。”
劉灶長指出,節水抗旱稻有水分利用率高、種植方式靈活、降低碳排放等特性,種植前景廣闊。目前,國內節水抗旱稻的推廣比較成功,每年種植面積在200萬畝到300萬畝之間,有秈型、粳型的節水抗旱稻,也有常規品種和雜交品種。
劉灶長提到,“節水抗旱稻有個重要的應用場景叫山改田或者叫新改田,在中國南方一些地區耕地佔比比較低,於是希望能夠將山坡地和低丘陵進行轉化,開墾成類似梯田式的耕地,雖然改造成本比較高,但是從長遠利益來看是可行的,每畝産量可達400公斤。”
據了解,節水抗旱稻已在烏干達、肯亞和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和巴基斯坦等亞洲國家進行了試驗性種植。
劉灶長認為,非洲稻米消費雖然在增長,但很多地方沒有生産稻米,糧食依賴進口。非洲應借鑒亞洲水稻種植經驗發展水田水稻生産,但是更快捷有效的是在旱地上開展水稻種植,種植節水抗旱稻,能夠快速擴大種植面積,實現糧食自給自足,改善農業“造血”功能,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劉灶長舉例説,“在非洲一些地方,土壤裏有鋁毒,淹水的情況下毒害作用更強。在這種情況下,種植節水抗旱稻,讓它周圍的水排掉,在旱作的狀態下,解決水稻的健康問題。”
劉灶長還舉例説,“布吉納法索也開始與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合作,進行節水抗旱稻的栽培。布吉納法索雨季降雨量充沛,但溫度沒有那麼高,2022年乾旱時間也很長,水稻長勢非常好。”
劉灶長説,“節水抗旱稻于2022年6月在蒲隆地通過水稻新品種審定,于2022年12月在烏干達通過水稻新品種審定。種植面積正在迅速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