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發基金助力年輕力量 “初山農谷”成就山村致富夢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記者 孫新)在剛剛舉辦的2023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上,《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的“合作社+”模式——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貸款支援初山農谷種養專業合作社發展案例》從近900篇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第四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案例,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減貧解決方案。這則案例誕生在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譜寫開篇的是3名返鄉創業的青年。
廣安區過去主要靠傳統農業支撐著當地農民的生計。土生土長的“85後”女青年唐雯雯懷揣為家鄉帶來繁榮的夢想,研究生畢業兩年後,決定回鄉創業。2017年,她與志同道合的王小平、熊海林,共同創建了“初山農谷”種養專業合作社,旨在將家鄉的傳統農業推向現代化。合作社以發展李子為主導産業,同時種植多品種水果、蔬菜,養殖跑山雞和水産等。然而,要打破傳統耕作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前期就需要投資先進設備。“那些機器,至少要一兩百萬,對於我們創業的來説絕不是一個小數目。”唐雯雯感到力不從心。
此外,合作社內部沒有形成正式的管理制度和財務制度,社員對個人利益無法得知,種養環節農業産業效益週期長,利益分配中小農戶獲益較少,都制約了合作社可持續發展。
創業期間,唐雯雯認識了有一定土雞養殖經驗正尋找合作夥伴的王小平、開網店的農業專業大學生熊海林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2016年,三人一合計,創辦了灃澤農場。唐雯雯表示她的管理能力和行銷能力都稍有欠缺,剛好她的兩個合夥人就補上了這兩個缺點。
“初山農谷”區域俯瞰圖
破除資金困境,借助項目資金建設200畝李子標準化種植基地,又有了履帶式自走旋耕機等現代農業設備的加持,“初山農谷”的生産效率得到了飛躍提升。
合作社社員劉儒軍使用履帶式自走旋耕機-村民們親切地叫它 “鐵牛”
為了確保技術與實踐同步前進,農發基金還積極推動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等知名院校對村民進行技術指導和深度培訓,幫助合作社明確建設內容和受益人目標。參與培訓的農民劉儒軍深有感觸地説:“我覺得比我讀書、學習的時候還要認真些。”
合作社社員參加生態種養方面的培訓
更加讓唐雯雯感到欣喜的是,這樣的變革遠不止于生産環節。農發基金以扶持“初山農谷”合作社為抓手,支援合作社採取“小農戶+合作社+農超對接”運營模式,打通了産品的銷路。合作社通過“115城配團購超市”,讓農産品直接與消費者建立了緊密的聯繫。依託電商及快遞平臺,開拓了網路銷售和代理配送的多元通道,進一步延長了農業價值鏈。更為重要的是,“初山農谷”把生態養殖與旅遊結合,形成了“生産+體驗+採摘”的全新農業模式。唐雯雯更是充分發揮電腦專長,構建了農場管理的ERP平臺,設立超市銷售分揀系統,使“初山農谷”形成一條完整的産供銷價值鏈。
科技給村民送來了實打實的收入。錢袋子鼓了,村民胡可靜笑著瞇起雙眼:“以前除了務農家裏沒有任何收入,現在還可以憑藉學到的技術在合作社務工,一年能賺3萬多塊。”
村民胡可靜(左二)接受合作社現場技術培訓
村民胡可靜露出笑容
超市和生態農場的成立,也為村民提供了工作崗位。僅僅數年,合作社從初建時的20余戶壯大到如今的55戶,成功實現社員平均分紅2137元,貧困社員的平均分紅達到了2653元。
唐雯雯(中)與合作社社員們在一起
農發基金亞太局局長蕾哈娜局長(右二)與合作社社員交談
今年5月,農發基金亞太局局長蕾哈娜考察“初山農谷”時表示,看到這樣一群年輕人正在利用自己所學,積極探索家鄉的現代農業,讓她感受到了強烈的發展意願和堅定的發展信心。
從2017年3位返鄉大學生在此創業,到後續15位熱血青年加入,這片山谷已匯聚了一股不可阻擋的青春力量。得益於農發基金的資金注入與指導,這群有理想、有擔當、有知識的年輕人得以展翅飛翔,攜手鄉親們走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
據悉,第四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亞洲開發銀行等7家機構聯合發起。2022年11月啟動,案例涉及泰國、蒙古國、尼泊爾、吉爾吉斯斯坦、蒲隆地、獅子山、東加、薩摩亞、巴西、秘魯等32個國家和地區。此次案例徵集活動經7家機構共同評審,評選出了104個最佳案例,聚焦于“看得懂、學得會、易推廣”,重點關注案例的可操作性、可推廣性和實用場景,為世界各國關注減貧的機構和人士提供減貧模式和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