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探索贛南非遺傳承發展之路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客家搖籃”贛南,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家文化分佈區。世世代代的客家人在贛州這片熱土上開拓耕耘,浸潤了贛州奇山秀水的靈性,創造了璀璨奪目的客家文化,生成了多姿多彩的客家風情。
贛州打造非遺小鎮 贛州文廣新旅局供圖
近年來,贛州市以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為抓手,堅持“保護優先、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抓住文旅融合發展契機,積極創新保護機制,走出了一條彰顯贛南客家文化的非遺傳承發展之路。
保護,非遺獲生機
借著國務院和國家部委陸續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東風。2013年,原文化部批准設立贛州市全域範圍為國家級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2017年,《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批准實施。至此,贛州市全面開啟了實驗區建設工作。
贛南客家圍屋 贛州文廣新旅局供圖
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是指在贛州市轄區內設立的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客家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設立的特定區域。保護區規劃管理時長為15年。
近年來,贛州市通過出臺《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管理辦法》《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資金管理辦法》《贛南客家圍屋保護條例》等一系列規章文件,不斷推動實驗區建設工作制度化、規範化、體系化,不斷夯實客家文化生態保護根基。
贛州打造非遺小鎮 贛州文廣新旅局供圖
高位推動,全面保障。贛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成立了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與非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兩個機構,各縣(市、區)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同時,贛州市將實驗區建設專項經費列入市、縣兩級財政預算,市本級每年專項資金600萬元,各縣(市、區)每年專項資金不低於2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實驗區設立以來,國家、省、市、縣四級財政累計投入建設資金70億余元,實現了人力物力的全面保障。
目前,贛州市擁有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8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27項,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24項;獲認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人、省級100人、市級309人、縣級1147人。
傳承,非遺綻光彩
曾經,贛南採茶戲動聽的曲調回蕩在贛州城鄉大地,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而今,經過400多年的磨礪與沉澱,原生態的鄉土小戲又重回舞臺,成了贛南地區最響亮的文化名片,最具鄉土氣息的文化奇葩,在傳承、保護、創新中綻放出新的光芒。
關西新圍 贛州文廣新旅局供圖
贛南採茶戲源遠流長,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種地方劇種,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贛南採茶戲的振興,離不開贛州市對贛南採茶戲藝術保護工作的層層推進,離不開一代代從藝人員的深情守護。大型贛南採茶歌舞劇《八子參軍》《永遠的歌謠》《一個人的長征》先後榮獲“五個一工程”獎;大型贛南民俗音畫《客家兒郎》,融入近30個客家非遺代表性項目,受邀在深圳“文博會”、國家大劇院演出。
燕翼圍 贛州文廣新旅局供圖
對採茶戲的傳承保護,是贛州市推進非遺項目的一個縮影。贛州市加強非遺志願者、縣、市、省、國家五級傳承隊伍梯隊建設,充實贛州市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全市非遺傳承人群2萬餘人,非遺志願者2000余人,專職工作人員70余人,專家團隊100余人。同時,構建非遺專業人才傳承保護模式,由政府出資,贛州高等師範專科學校每年招收30名左右學生,定向培養贛南採茶戲專門人才,近五年累計定向培養贛南採茶戲各類人才157名;實施“贛南採茶戲傳承振興工程”,與贛州廣播電視大學合作開辦贛南採茶戲各藝術門類培訓,從2018-2020年,累計完成900名人次學員培訓。此外,積極創建國家級、省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評審和建設市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建有省級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6個,市級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21個。
探索創新,非遺走新路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贛州作為江南宋城、客家搖籃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香火龍、子孫龍,鯉魚燈、茶籃燈舞獅、舞龍、舞春牛……每到春節,古老年俗在贛南大地精彩上演。
龍南關西圍 贛州文廣新旅局供圖
2022年以來,贛州市連續兩年打造“來贛州過客家年”客家文化活動品牌。2023年春節期間,贛州市通過政府引導、民眾參與的方式,開展了千余場次客家民俗活動,吸引遊客596萬餘人。
保護民俗特色,促進非遺活態傳承。贛州市依靠利用民間節日和民間信仰,著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民俗節慶活動。比如,南康橫寨唱船(送大神)習俗每次都能吸引周邊十里八鄉數萬人祈福者涌入橫寨,將泰坑唱船廣場圍的水泄不通,龍獅起舞,喜氣沖天,蔚為壯觀。會昌賴公廟會期間,船燈舞、太極扇、踩鼓、龍燈舞等一連串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節目先後登臺演出,沿街觀眾人山人海,場面壯觀。這些民俗活動參加人數眾多、影響範圍廣泛,對弘揚和發展贛南客家民俗,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西新圍 贛州文廣新旅局供圖
建設傳承體驗設施,留住客家鄉愁。依託政府主體和民間支援,贛州市普遍建成市級有非遺綜合館,縣級有非遺展示館,鎮(街道)、社區(村)有非遺傳習所、非遺工坊的三級設施網路體系。全市建設市縣兩級非遺館、專題館24個,非遺項目傳習所(點)219個,市級以上非遺工坊31家。通過非遺傳承體驗設施建設,以“點”帶“線”,帶動了客家古文、東河戲、提線木偶戲等贛南古老戲曲劇種的傳承和推廣,石城燈會、茶籃燈、唱船、賴公廟會等深受市民喜愛的民間民俗活動走向市場、走入群眾,寧都鼓子曲、橫江重紙、挑積、客家版畫、傳統榨油等原本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絕學重新發揚光大。越來越多市民特別是年輕人接觸、認知和感受到這些傳統民間習俗和藝術的無窮魅力,並自發學習和傳唱。
烏石圍 贛州文廣新旅局供圖
堅持整體保護,創建非遺小鎮。贛州市堅持“整體保護”理念,創建非遺小鎮,既保護非遺,也保護孕育發展非遺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為守住雅溪古村歷史文化遺産,全南縣開創“物質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相結合的雙加模式,活化好雅溪圍屋、贛南客家擂茶及其餘6項省級非遺項目,建成了該縣首個客家民俗文化綜合展示館、二十四節氣展示館、客家擂茶館、客家磨齋坊、客家豆腐坊、客家米酒坊以及農耕文化展示廳,並結合生態農業觀光、農家樂、民宿等業態,基本做到了月月有活動、周周有演出、場場有特色,有效地傳播了客家特色文化。龍南市在關西新圍建設了傳統工藝坊,集納客家竹編、客家織帶等十幾項傳統技藝,長期開展技藝流程展示展演活動。
目前,贛州市已公佈10個市級非遺小鎮名單,成功創建2個省級非遺小鎮。2022年市級客家非遺小鎮于都縣段屋鄉寒信村、會昌縣洞頭畬族村、定南縣老城黃砂口村榮獲2022年“全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于都縣段屋鄉被評估為省級非遺小鎮優秀創建單位。(王振紅 王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