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東南:“窮山”煥新顏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葉開)“養兒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在老重慶人的印象裏,如果想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艱難,讓他(她)去渝東南武陵山區的酉陽、秀山、黔江、武隆等地走一走就知道了。
群山環繞、交通閉塞、貧窮落後一度是渝東南甩不開的標簽。上世紀80年代,紀錄片《窮山在呼喚》真實反映了當時渝東南群眾住岩洞和窩棚,衣衫襤褸、吃不飽飯、飲水困難、生病靠扛的生存條件,直接推動了中國的開髮式扶貧進程;脫貧攻堅階段,渝東南地區的基礎設施有了質的飛躍,歷史性地消滅了絕對貧困;如今,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渝東南走上了嶄新的發展道路。
黔江:搬出來的幸福路
初夏時節的黔江區石會鎮中元村,草木並秀,山巒青翠欲滴,絲帶般的鄉村公路和一棟棟土家吊腳樓風格的民居掩映其中,煞是好看。
6月9日的黔江區石會鎮中元村一角。《今日中國》雜誌竇祎攝
“嘟、嘟……”,中原村村民焦金桃開著自家小車走在蜿蜒曲折的盤山路上,向對側車道上的鄉鄰按了按喇叭,打了個招呼。自從回到老家做起藥材種植生意,他已經在這條路不知走了多少回。
6月9日,焦金桃駕駛小車走在中元村的山路上。中國網葉開攝
“以前我家住在高山上,別説開車,就算騎摩托車都到不了。”焦金桃回憶道。2008年起,黔江區開始鼓勵居住在高山上的中元村居民搬遷,在山下地勢較低的地區為他們提供已經完成三通一平、具備生活污水排放條件的土地。一些率先“吃螃蟹”的村民嘗到了甜頭:搬下山後,不管是外出打工還是入學、就醫都方便了許多。焦金桃一家覺得從山上搬下來這個主意“要得”,於是也搬到了山腳下。
搬遷後,焦金桃外出務工方便了許多。在近十年的時間裏,他下過廠、幹過工地,眼界開闊了,也有了一些積累,最終在2020年選擇回到最熟悉的家鄉,一邊照顧年事漸高的父母,一邊做起中藥材和蔬菜種植生意。“政府的政策支援也重要,但歸根到底還是得靠自己去打拼。”焦金桃算了筆賬,扣掉120多畝流轉土地的租金和雇傭五名鄉親務工的工資,一年的凈利能有10多萬元。
像焦金桃這樣搬下山後外出打拼,如今回到村裏的種植大戶,在中原村還有好幾位。中元村出産的小白菜、南瓜、辣椒等蔬菜正源源不斷地輸往20公里外的黔江城區,帶動了50多位留守村民實現就近務工。對“焦金桃們”來説,搬下山、走出故鄉並不意味著切斷與這片故土的聯繫,而是為了有朝一日更好地回來。
秀山:“邊城”崛起的電商飛輪
“咔噠、咔噠……”重慶市秀山縣武陵山電商加工中心的一間廠房內,機器設備發出低沉有規律的聲響。脫貧戶陳瓊珍手指翻飛,有條不紊地將傳送帶上的缽缽雞調料碼放到包裝箱中。幾天后,這些調味料將會進入武陵山區乃至更遠地方的線上線下消費市場,端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以沈從文著作《邊城》聞名的秀山縣,位於距重慶主城420多公里的湘鄂渝黔交界地區,偏僻的區位條件一度讓其在經濟發展中“靠邊站”。然而,位於武陵山區中心、坐擁武陵山區最大的平原,給了秀山發展物流貿易得天獨厚的條件。
10多年前,秀山縣政府提出“買武陵、賣全國,買全國、賣武陵”的口號,建設了秀山(武陵)現代物流園。適逢電商的大潮席捲全國,圍繞“電商+物流”,秀山成功打造出一個增長飛輪:電商發展,物流發單量增長;單量越多,議價能力越強,物流成本降低;低成本的物流又刺激電商發展和相關産業進一步集聚……
目前秀山已擁有武陵山區唯一具有區域分撥功能的快遞分撥中心,每年為山區農産品上行節約物流成本上億元,快遞成本和時效均實現西部地區領先。
秀山物流園電商雲倉一角。中國網葉開攝
談及秀山的電商物流行業的變化,秀山祺飛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秋感慨萬千,“過去,我們發一個快遞(首重)要十多塊錢,而現在1.6元就行;從前發一個去廣州的快遞得先去重慶轉一圈,時效性根本沒法保證,而現在秀山能直髮廣州,做到今日發次日達。”
秀山的物流優勢,對一些給電商配套的加工企業也有很大吸引力。“在秀山辦廠,我們的配送網路能通過高速公路覆蓋周邊300公里的地區,輻射武陵山區的幾十個縣。”秀山縣富農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陶慶和説。
電商、物流及配套産業蓬勃發展,解決了大量周邊群眾就業。2016年來到這家電商配貨的企業工作後,陳瓊珍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企業還為她繳納五險,免除她的後顧之憂。陳大姐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一家人的生活好了起來,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
酉陽:山區小村的品牌修養
“嘩嘩嘩、嘩嘩嘩……”山泉水穿過岩層、流過溝渠,在青石上奏出清脆的樂章,最終流入酉陽縣花田鄉何家岩村的稻田,滋養著正在分蘗的花田貢米。
距酉陽縣城41公里的何家岩村是遠近聞名的“貢米之鄉”,一句當地順口溜“大日頭明晃晃,龍洞子水淌淌,雲頂子潤汪汪”生動形象地概括了何家岩種植水稻優異的光、熱、水條件。據史料記載,15世紀初,明成祖朱棣品嘗何家岩出産的大米後讚不絕口,將何家岩所産的大米劃為貢米,經兩百多年發展,何家岩形成了多達99級的壯美梯田景觀。
6月7日酉陽縣花田鄉的梯田景觀。中國網葉開攝
在十多年前,由於重山阻隔、分散經營、缺乏統一規劃,何家岩的大米一度銷路不暢、在市場上賣不上價,村裏的青壯年勞動力幾乎全員外出打工,超過40%的梯田撂荒,何家岩淪為守著貢米文化和良田餓肚子的深度貧困村。
2013年以來,何家岩村建設了5000畝水稻核心示範基地,由村集體合作社統一供種、指導和收購,逐漸擦亮了花田貢米的品牌,貢米稻穀的收購價格從每斤1元漲到了現在每斤12元,村民種植貢米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
為了進一步提高貢米的知名度,2022年,何家岩村和網際網路平臺共同推出“何家岩雲稻米”項目,9298名網民支付每平方米9.9元的費用,“認養”稻田成為“雲上農場主”。在水稻生長期內,“雲上農場主”們既能夠通過慢直播觀看水稻生長,又能學習農業知識,稻米收穫後還能獲得一份加工好的大米。“何家岩雲稻米”項目的100畝稻田共創收66萬元,其中30萬元直接分給參與種植管理的農戶,20萬元存到全村共富基金進行年終分紅。何家岩村12組村民何易立家有5畝田,以前自己種,一年只能賣1萬元。參與“雲稻米”項目後,去年的分紅就達到了1.5萬元。
2023年3月,酉陽縣了發佈“酉陽800”區域公共品牌,計劃將酉陽油茶、酉陽貢米等地方特色打造成拳頭産業,構建“酉陽800+企業品牌+産品品牌”的母子品牌矩陣。6月12日,作為“酉陽800雲稻米5500畝認養計劃”的第一期,何家岩村將今年的“雲稻米”認養面積擴大到300畝,村民將進一步獲益。
武隆:搭上文旅快車的雲上苗寨
“滋啦、滋啦……”,伴隨火焰的躍動,油脂融化、水分析出,濃郁的肉香飄散在空中,勾起食客肚裏的饞蟲。武隆區後坪鄉文鳳村的脫貧戶姚廷潤在自家燒烤店裏,招待著來吃烤肉的外地遊客。
文鳳村海拔1100多米,青山環抱,雲霧繚繞,井幹式民居和吊腳樓古色古香,擁有重慶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建築群之一。然而,囿于交通條件,文鳳村曾經長期“養在深閨無人識”,旅遊開發的潛力無從釋放。不少當地村民以種玉米馬鈴薯為生,僅能勉強維持生活。
“過去從區裏到我們村要3個多小時的車程,一到下雨天,村裏土路上的黃泥巴混著雞、牛、羊的糞便粘在腳底板上,臭不可聞。説發展旅遊業,我自己都不相信。”脫貧戶羅元發説。
武隆區後坪鄉天池苗寨景區一瞥。中國網葉開攝
轉機發生在2018年。武隆區啟動天池苗寨鄉村旅遊示範點標準化建設項目,44戶農戶以寨田土林房10年經營權入股,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採取“固定分紅+收益分紅”方式共同打造天池苗寨民宿精品,從而實現了“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有關部門還幫助後坪鄉打通了外聯大通道,目前從武隆城區到文鳳村的車程僅需70分鐘。
昔日窮山溝裏無人問津的苗寨,一下子火了起來。姚廷潤接受了市裏組織的扶貧技能培訓,學習了燒烤技術,開起了燒烤店,僅去年國慶假期的收入就達4萬元;羅元發成為了農家樂業主,拿出自家的7間房子出租,近幾年的家庭收入穩定在20多萬元。
如今,放眼古寨,民俗文化展館、電影放映廳、綜合文化站、民宿等相關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僅寨內民宿餐飲營業收入就達到年均上百萬元,還帶動了周邊區域的餐飲、農産品銷售等發展。
未來的渝東南,立足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産業,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