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鄉村振興案例>

共同的家園 | 磽磧藏族鄉因熊貓尋變

2023-05-25 10:17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磽磧”來自於嘉絨藏語“夷基”的譯音,意思為“很高的地方”。坐落于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海拔4124米的夾金雪山下,磽磧既是一個完整保留了嘉絨藏族歷史傳統的藏鄉,同時又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核心區。

2021年7月,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10月,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磽磧超過95%的面積劃入大熊貓國家公園,成為名副其實的“熊貓村”。

在長久與大熊貓為鄰的歲月中,磽磧在發生改變。保護自然生態的理念逐漸滲透到村民們的生活、生産方式當中。而隨著“大熊貓熱”,嘉絨藏族的傳統文化也因更多人關注得到保護與傳承。

從“靠山吃山”到“懂山護山”

在磽磧藏族鄉夾金山村,一家藏式傳統民居經常傳來歡聲笑語,這裡便是38歲的村民能卡曼和丈夫阿泰經營的藏家樂。

“民宿開設之初,村裏很多人不理解,我們這個地方天遠地遠,怎麼可能有人來耍?”能卡曼説。然而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到此尋蹤大熊貓。

每年寒暑假,來自城市的親子團便會來到這裡。他們在能卡曼夫婦的帶領下深入山中,了解大熊貓以及各種動植物知識和野外生存技巧。能卡曼便是他們的自然教育嚮導員。

“我帶著他們尋找大熊貓的糞便、足跡,認識山川、草木、河流,了解這座美麗的大山。”能卡曼説。“我愛這裡所有的生靈,也希望更多人愛上它們。”她説。

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如今像能卡曼一樣開辦農家樂的村民越來越多。據磽磧藏族鄉人民政府副鄉長王丹介紹,依託于村內優良的生態資源,當地成為特色景區,具有嘉絨藏族風情的藏家樂達到了170余家。然而,就在幾年前,村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只能依靠畜牧業和養殖業。

對於過著半農半牧生活的嘉絨藏族而言,牦牛是財富的象徵。在夾金山山麓,曾經三萬多頭牦牛散養在其中。然而,隨著牦牛數量激增,草場載蓄量飽和,村民們發現自家的牛開始吃不飽了。

“村民們漸漸意識到綠水青山都是大自然的饋贈,‘靠山吃山’不持久,只有愛山、護山才能走出可持續發展道路。”磽磧藏族鄉書記楊浩告訴記者。

同時,隨著大熊貓的不斷出現,村民開始轉變發展思路——控制牦牛養殖量,為大熊貓騰出更多生態空間。楊浩介紹説,近年來,村民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越來越強,磽磧把保護大熊貓寫進了村規民約,累計減少上萬頭牦牛養殖。

如今,作為大熊貓出沒最多的地方之一,磽磧藏族鄉獲得了外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由此進入大熊貓的世界。磽磧藏族鄉人民政府帶領村民們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地方生態資源,發展旅遊産業,並試水牦牛産品精深加工,拓寬收入渠道。旅遊業與畜牧業齊頭並進的方式正帶領村民們走上綠色發展致富之路。

熊貓為藏族編織注入新的生命力

剪牦牛毛、捻線、錯線、排線成布,剪裁成品,經過複雜的工序,一根根細軟的牦牛毛在能卡曼手下最終變成一個個帶有可愛大熊貓圖案的編織包。

在能卡曼的多重身份中,“花腰帶編織技藝”非遺傳承人是其中之一。嘉絨藏族編織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鮮明地域特色,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一根根細軟的牦牛毛在嘉絨藏族婦女們手中反覆的搓捻,依託紡織器具中的纏繞編織,最終成為一匹匹布。

近現代以來,由於口傳心記的傳承方法過於單一,掌握這門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加上現代文明的衝擊,嘉絨藏族編織與刺繡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與傳承考驗。面對傳統技藝的消逝,能卡曼內心充滿焦急。

大熊貓IP的超高人氣讓能卡曼看到了轉機。2016年,能卡曼成立手作工作室,召集了村裏十幾個婦女加入。這些婦女在家務之餘,一同探索技藝的改進與創新。她們將“熊貓”元素巧妙的融入背包、披肩、圍巾、挂件等編織品中,這些純手工産品在網路平臺上大受青睞。

“把傳統織品變成一個商品,一個有價值的東西,才會有更多的人接受它,在這個過程中,嘉絨編織技藝自然而然得到傳承。”能卡曼説。

一根根牦牛毛捻出了村裏婦女們的別樣人生。“隨著收入的增加,村裏姐妹們的生活和觀念都發生了很大改變。他們對傳統藏族文化有了更多自信,對於通過自己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也更有信心。”能卡曼説。

用鏡頭記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春天生機盎然的花海、夏天的蔥蔥郁鬱、秋天漫山烈焰般的紅葉、冬天壯美的雪山草甸...... 這些是能卡曼的鏡頭下夾金山的四季模樣。

2014年,“鄉村之眼”公益項目尋找鄉村女性學員,提供免費的攝影培訓。曾讀過兩年高中的能卡曼被選中。她第一次拿起了相機,開始通過鏡頭記錄美麗的家鄉。能卡曼成為當地第一個拍攝記錄片的人。

她拍攝的作品《色達麥隆》呈現雪山草甸的壯美風光,記錄了磽磧剪牦牛毛的盛大節慶。這部具有鄉土風情的紀錄片奔赴全國乃至世界參加影展,為更多人認識磽磧藏族鄉和雪山下的“熊貓村”打開一扇窗。

“山裏和城裏我都待過,之前我也曾經嚮往過城市生活,這些年下來,我才發現,是各有各的好。”能卡曼説。“這裡的山水養育了我們,我對家鄉的熱愛始終不變。”十年間,能卡曼拍的素材佔滿了4T的七個硬碟,真實地見證了當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如今,在能卡曼藏家樂的一旁,一棟嶄新的小樓正在建設中。建成後這裡將作為民俗傳習館和鄉村影像館,進一步推動當地自然教育、傳統工藝研學等發展。未來,能卡曼蒐集的所有關於家鄉的影像都會在這裡展出,更多的人將從中讀懂磽磧藏族鄉與自然共生,和熊貓為鄰背後的故事。(文章來源:今日中國  作者:夏媛媛)

【責任編輯:王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