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鄉村振興案例>

共同的家園 | 家門口的“熊貓經濟”

2023-05-25 10:10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隱匿在川西深山的雅安市寶興縣蜂桶寨鄉鄧池溝天主教堂,是世界上第一隻大熊貓的科學發現地和第一隻大熊貓模式標本産地,同時還是大熊貓文化發祥地。

近幾年,借助“大熊貓科學發現地”等美譽,鄧池溝熊貓新村積極探索“熊貓溯源+生態農業”的旅遊新模式,走出了一條生態富民、旅遊興村的可持續增收之路。

惠及村民的“生態旅遊飯”

32歲的黃韜是熊貓新村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代表,在外闖蕩多年後,他以“新村民”的身份回到村裏。“過去,我們的祖輩父輩靠山吃山;今天,秉承著‘人退貓進’的發展理念,我們已經搬出大山。這貌似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但我們卻在新村家門口發展起了‘熊貓經濟’。”黃韜説,如今的熊貓新村,父輩和年輕人不再外出打工,“很多人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熊貓經濟’帶來的普惠紅利”。

在回到熊貓新村之前,黃韜曾在雅安市裏自主創業。“小有成就,卻沒有歸屬感。”2020年,黃韜抓住寶興縣發展鄉村旅遊的機遇,回到家鄉。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黃韜和全村32戶村民依託鄧池溝“熊貓溯源地”的名氣和良好的生態優勢,通過發展鄉村民宿、採摘體驗和特色種植等項目,吃上了“生態旅遊飯”。

今年“五一”假期,在熊貓新村32號農家樂裏,村民李雲均的拿手好菜寶興臘肉、農家豆花、青椒炒雞備受遊客追捧。從靠運輸石材為生到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就短短幾年功夫。李雲均一家原來住在鄧池溝山上的謝家坡,全家人的開支靠他一人開貨車跑運輸,年收入也不過幾萬元。搬進新村後,他和妻子辦起農家樂,年收入超過20萬元。“以前在外打工日曬雨淋,現在守著家門口就把錢掙了。”對於這樣的生活之變,夫妻倆都説“是沾了保護大熊貓的光”。

為提升熊貓新村的旅遊品質和消費體驗,當地政府還為村裏引入一家主營高端民宿和康養産業的專業公司,希望借助其先進的管理和經營理念,帶動全村的康養民宿提檔升級。據村民介紹,這個公司的進駐,不僅帶動了熊貓新村民宿産業發展,形成了標桿式的民宿品牌,同時還提升了熊貓新村的旅遊名氣,提高了日均接待能力,一改原有單一廉價的民宿行情。“我們在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同時,也給外出打工年輕人提供了更多回村就業機會。”

據了解,2022年儘管受疫情影響,熊貓新村旅遊每人平均收入仍舊超過了1.8萬元。為進一步增強村子發展的內生動力,今年黃韜在村裏帶頭種植了10畝本地山藥,養了100頭小香豬。他説,希望讓遊客能吃得好、留得住,還可以有特色農産品帶出去。

萬年村的生態轉型路

滎經縣龍蒼溝鎮的萬年村,位於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處,村在園中,園村一體,被稱為“社區門戶第一村”。2021年10月,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成立,萬年村村民也開始吃上了“熊貓飯”。通過發展民宿酒店、方竹基地等産業,2022年,萬年村的每人平均收入達到1.9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64萬元,同比增長275%。依託“熊貓文旅”,今年村裏定下了集體收入突破100萬元的增收目標。

萬年村的“貊貊家園”在雅安和眾多外地遊客中聲名很響,很多人慕名而來。“貊貊”出自《山海經》,是中國古人對大熊貓的稱呼之一。滎經縣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講解員王永鋼告訴記者,2022年開始,他們開始引入以“貊貊”為原型的數字超級IP,打造了集大熊貓國家公園展示館、大熊貓國家公園青少年活動中心等一批科普、遊玩于一體的遊樂項目“貊貊家園”。數字IP的引入,使旅遊項目和業態不斷豐富,遊客到龍蒼溝不再是“一站遊”,至少能玩上兩三天。

而在十幾年前,萬年村還是另一番景象。“當時開採小煤礦污染嚴重,煤矸石傾倒山澗,經河水都變成黑色,人畜無法飲用。”56歲的萬年村黨總支副書記陶用湖回憶起當年的場景仍舊唏噓。“三頭經濟”(木頭、石頭、水頭)曾是萬年村和滎經縣的經濟支柱,由於木材、水電、煤礦的過度開發和開採,一度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萬年村和滎經縣其他地方一樣,面臨著迫切的轉型難題”。

2017年,四川正式啟動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滎經縣48.7%的面積被劃入大熊貓國家公園。“萬年村也在試點範圍,按照‘人退貓進’的思路,村裏的水電站、煤礦、木材廠都被關停。沒有了經濟來源,村民經歷了轉型帶來的陣痛。”但陣痛的同時也迎來了機遇,用陶用湖的話講,“痛則思變,觀念一變天地寬”。

就在當年,陶用湖卸下了採礦挖煤的營生,與村民一起搞起了生態友好型農業,從過去的資源“索取者”變成了綠水青山的“守護者”。他與村民們一起種下了500畝方竹,如今已經成為村裏的核心方竹産業區。通過獎補(為期三年)的方式,萬年村三年來累計為群眾發放獎補40余萬元,新發展3100余畝方竹基地,覆蓋全村45%的村民。今年,萬年村新建成了500畝方竹示範産業基地,配套竹筍採摘、觀光步道和竹博館等,豐富了增收業態。

“方竹産業,只是萬年村轉型發展的第一步,我們將其稱之為‘大熊貓友好型’産業,因為我們背靠大熊貓國家公園,和大熊貓一樣,靠‘吃竹子’實現共同富裕。”萬年村第一書記畢涵介紹,“今天的萬年村已經實現村莊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資源變資産,一幅村美業興的生態共富畫卷正徐徐展開”。

熊貓經濟需要文化“打底”

作為生態環境領域的專家,四川省環境科學院生態所所長謝強多次深入寶興鄧池溝熊貓新村和滎經萬年村進行調研。他表示,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成立,在“人退貓進”的過程中,滎經縣、寶興縣等地傳統的水電、木材、礦産等産業萎縮,“但經歷轉型陣痛期後,這些地方已逐漸探索出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群眾都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兩地在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和國家公園建設方面做到了有機融合,真正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滎經縣從《山海經》中提取‘貊貊’這一熊貓文化元素,打造數字IP,吸引粉絲人流;寶興縣作為世界第一隻大熊貓科學發現地,則以‘熊貓老家’作為特色熊貓文化標識。這是‘熊貓文化’的異曲同工之妙,更是實現生態旅遊高品質發展的基礎。”被譽為“熊貓記者”的雅安日報高級記者高富華表示,“看好文化打底的‘熊貓經濟’”。(文章來源:今日中國  作者:馬力)

【責任編輯:王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