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社會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悅讀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首頁> 産業供銷>

安徽和縣:以茶為“媒” 點葉成“金”

2024-05-11 14:26:23

來源: 人民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穀雨已過,山色初染,步入和縣功橋鎮長建村茗聞天下生態茶園,一排排茶樹縱橫有序,茶色青翠,幽香襲人,採茶工穿梭其間,頭戴草帽,腰挎竹簍,雙手翻飛,嫺熟地採摘嫩芽。

老茶樹吐“新枝”

十多年前,茶園所屬的茶場還是一副凋敝景象。

“現在的茶場,前身是創建於1971年的原和縣國營茶場,由於茶葉品質不高、制茶工藝陳舊等,茶場入不敷出,瀕臨破産邊緣。後來茶場改制,我們流轉了原茶場400多畝茶園,成立了現在的公司。”安徽省茗聞天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能興介紹。

破繭化蝶,老樹吐新,該公司于2013年註冊成立後另辟蹊徑,在現有茶場的基礎上開疆拓土,增加了有機果園、垂釣樂園和農家樂等版塊,同時依託當地養豬場,形成“豬-沼-茶(果)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污染物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陳能興説,“豬場排出的糞水,由格柵調節池處理後,再經固液分離和厭氧反應,生成沼氣、沼渣、沼液三種可利用資源,其中,沼渣可進一步利用,‘變身’肥料,滋養茶園。”

由“治”到“用”,變“廢”為“寶”,生態有機迴圈農業成為該茶場發展的新賽道,本著“不施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農藥”的理念,茶場推出的“霸王劍”“虞姬眉”等茶葉自2016年起連續八年通過“有機産品”認證,暢銷南京、上海等地,廣受茶客好評。

“對於茶客來説,口感是第一位的。霸王劍取材早春單芽鮮葉,純天然、無污染,原料品質高,再加上獨特的制茶工藝,一根根獨芽形狀似劍,豎立水中,隨著水溫起伏,形美味佳,口感甘鮮醇厚,回味無窮。”馬鞍山市茶業協會顧問,即“老茶客”孫都光評價。

以茶興業,以茶助農。據了解,茶場年産春茶4000余斤,為周邊茶農提供家門口就業崗位,年帶動務工收入160萬元左右。

茶與文化的雙向奔赴

不管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抑或是“琴棋書畫詩酒茶”,茶既可飛入尋常百姓家,又能登大雅之堂。茶的背後,是厚重的文化積澱。

陳能興深諳此點,發展之初,他走訪附近茶農,得知當地的野生山茶被稱作“霸王劍”後,註冊品牌商標一脈相承,同時結合“霸王別姬”的傳説,推出綠茶“霸王劍”和紅茶“虞姬眉”,為産品注入文化附加值。

祖籍和縣烏江鎮的他,自小耳濡目染“霸王別姬”的故事:傳説西楚霸王項羽被漢軍圍困垓下,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起舞,揮劍自刎,而項羽行至烏江,自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于江畔自刎。千年已逝,是非成敗轉頭空,唯有茶葉在沸水中浮沉翻滾,靜靜地訴説往事。

“霸王劍”劍氣如虹,“虞姬眉”眉目傳情——“霸王劍”鋒苗挺秀,形似寶劍,因紀念英雄項羽而得名,湯色明亮,有著綠茶的爽嫩濃烈,回甘潤澤,直達心底;紅茶“虞姬眉”一如女子的柔媚,經過深度發酵後,口感平和溫潤,撫心養胃。

茶葉的知名與故事,不僅源於山川水土帶來的靈韻,也得益於一方茶人對精妙技藝的守護,茶場的炒茶師傅賈其付便是當地資深制茶人之一。作為馬鞍山市級非遺項目和縣南義山茶製作技藝(也稱“‘霸王劍’綠茶製作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他有著四十多年的炒茶經驗。

“從17歲起拜師學藝,到今年我已經60歲了,同茶打了一輩子交道。非遺不是一般的工夫,沒個三五年,無法掌握霸王劍的炒茶技藝。”賈其付笑言,“一開始炒茶,手法生疏,無法達到手不離茶的境界,茶一掉,手一碰,燒紅的鍋便會把手燙出個水泡,只能苦中作樂。後來經驗豐富,能達到人茶合一的境界,做茶就成了一種享受,每年不做個兩鍋,手癢!”

傳統手工“霸王劍”綠茶的製作技藝,融合了龍井茶和雨花茶的製作技巧,包含採摘、攤青、殺青、攤涼、揉捻、初焙整形、攤涼、復焙提香等八道工序,製作過程有抓、翻、托、抖、撒、壓、攤、蕩、揉、搓、拋等十一種手法,先高後低,多抖少悶,抖悶結合,動作連貫,一鍋到底、一氣呵成。據介紹,最核心的五步分別是翻、抖、理、捺、拓,在此過程中,要做到手不離茶、茶不離鍋,通過手與茶葉的親密接觸,感受茶葉的水分、溫度及形態等,適時調整火候力度,同時保證茶葉受熱均勻。

如今,賈其付有了徒弟,每當茶園迎來一波對炒茶頗有興趣的遊客,他總是不吝展示非遺技藝,並手口相傳。“有研學的孩子來制茶車間參觀,看到炒茶就想親手操作,還有人捨不得走。”賈其付成就感滿滿。

茶,是自然的饋贈,是歷史的沉澱,更是文化的傳承。

茶旅融合綠葉生“金”

“此次採茶節,將開展採春日鮮茶、學炒茶技藝、觀茶藝表演、品農家美味等系列活動,讓更多的遊客來功橋休閒娛樂,更多的客商來功橋投資興業。”在今年舉辦的和縣功橋鎮第七屆茶文化節開幕式上,該鎮黨委書記陶昌華向八方賓客發出邀請。

茶、文、旅,相生相伴。近年來,當地以“採茶節”活動為載體,堅定不移走休閒農業、綠色農業、創意農業的發展道路,堅持一二三産深度融合,打造有特色的文旅品牌,形成集“旅遊觀光、採茶品茶、休閒度假、招商引資”為一體的“節會經濟”。

“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茶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遊客青睞,以生態茶園為核心的茗聞天下生態農場,在擦亮“茗片”的同時,也因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留住了一批批遊客——向南行,和含抗日根據地革命烈士紀念碑巍然聳立;向北走,杜氏祠堂旁的千年古樹半枝梅搖曳生姿。2023年,茗聞天下旅遊區被評為“3A級國家旅遊景區”“省級後備箱工程基地”,涵蓋參觀、品茗、採摘、研學、垂釣、餐飲和住宿等,成為當地知名鄉村旅遊品牌。據了解,當地每年迎接遊客約2萬人次,生態農場創收超600萬元。

以茶為“媒”,點葉成“金”,從一片樹葉生出百態千姿、萬般風味,茶攜著整個春天的雨露走來。(鄭穎  文/圖)


【責任編輯:曹洋】
聚焦
産業調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