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舟正過萬重山——看重慶如何打好鄉村全面振興主動仗
重慶巫山下莊村,一條全村人歷時7年開鑿出的8公里長的絕壁“天路”,打破群山禁錮。下莊村人沿路走出大山,揮手作別絕對貧困。
兩江新區果園港國家物流樞紐,忠縣忠橙搭載中新多式聯運班車,先取道陸路,再漂洋過海直抵新加坡。獅城食客對臍橙情有獨“忠”,三峽橘鄉大步踏上振興征程。
萬夫有川,川上有路。大山包裹、大江環繞的大重慶,山重水復終辟新路:曾以愚公移山不懈之志,走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打贏了脫貧攻堅戰,現正朝著建設巴渝和美鄉村的方向,延伸進打好鄉村全面振興主動仗的新戰場。
怎樣認識這一仗?“建設巴渝和美鄉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基礎工程,是推動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工作,是推進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的基礎支撐。”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用三個“基礎”明晰了巴渝三農之礎石地位,凸顯了打好這一仗之於重慶全局的決勝價值。
怎樣打好這一仗?擺在重慶面前有兩篇“命題作文”:中國式現代化重慶實踐的鄉村篇章和農業強國建設的重慶篇章。前一篇的題眼是巴渝和美鄉村建設,塑造這張“金色名片”,提亮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鄉村底色;後一篇的脈絡為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讓制約農業效益的窮山變成高效農業發展的靠山,為更廣袤的山地丘陵地區探一條出路。
這關乎重慶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一仗,有四個正面戰場——聚焦農地,為改造提升千萬畝高標準農田;聚焦農業,為培育千億級生態特色産業;聚焦農民,為促進千萬農民增收致富;聚焦農村,為示範創建千個巴渝和美鄉村——重慶將其細化為具體抓手,以“四千行動”牽引推動全市三農工作,聚力打造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創新創業的新熱土、群眾美好生活的新場景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樣板。
群山鎮紙,江河潑墨,記者行走重慶大地,眼見新時代巴渝和美鄉村新圖景正一筆筆繪就……
一
山為重慶之骨架。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和大婁山分居重慶北部、東部及南部,道道山嶺呈長條平行分佈,山間為谷。巴渝的山多屬中低山,谷一般較為寬廣。山谷之中,巴人先民逐水而居,墾荒造地,繁衍至今。
平行嶺谷地貌,土地資源本就稀缺,連片成塊的肥沃平地更是珍貴。在重慶,15°以上坡耕地佔比近4成,8成地塊不足1畝,中低産田比重佔70%左右,屬典型的田高坡陡、地塊細碎、地力不足。
為了克服丘陵山區地貌帶來的農業生産困難,讓現代設施裝備有用武之地,重慶市委、市政府在大量實地調研和科學論證基礎上,提出在全國率先實施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示範項目,通過改造提升現有農田,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和品質,推動“巴掌田”向“連片地”的轉變、“牛耕田”向“機耕地”的質變、“試驗田”向“金土地”的蝶變。
“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歷時數月于去年4月全面竣工,共完成3760畝農田的整治提升。”涪陵區大順鎮黨委書記陳德明介紹,同時還恢復了18畝耕地,新增耕地約60畝,耕地品質等級達到4.5以上。數字之外,記者還看到,改造提升後,項目區內地勢起伏較小,多數耕地集中連片,機耕道路和灌溉管網縱橫分佈,智慧農業設施等新基建矗立田間。
在丘陵山區進行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投入很大,重慶一方面統籌多方資金將標準提高到4240元/畝,一方面務實地定下“以用定建、缺啥補啥”的原則,通過“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力求達到“宜機宜耕、能排能灌、高産穩産、旱澇保收”的高標準,目標是到2027年改造提升1000萬畝,夯實糧食生産基礎,築牢打好鄉村全面振興主動仗的根基。
在永川區仙龍鎮雙星村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示範項目點,仙龍鎮黨委書記趙維領打開數字稻香小鎮管理平臺,“四改”內容通過一幅幅示意圖讓人一目了然。永川區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區農業農村委主任趙亞介紹,作為典型的丘陵地區,永川全區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6.42萬畝,農業生産機械化率達到76.07%,較全市平均水準高19.27個百分點;全區建有中型灌區7個,實現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6.03萬畝。可以説,瞄準“土”“水”,抓主抓重,永川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之於重慶包括全國其他丘陵山區極具標桿意義——
圍繞“土”,做好“三個結合”:結合現有規劃,把改造提升項目規劃設計與土地利用、村鎮建設、農田水利、鄉村産業等規劃相銜接統籌謀劃;結合自然條件,綜合考慮地形地貌、水土資源條件、耕地利用現狀、耕地地力等因素,遵循“缺什麼,補什麼”思路,因地制宜實施項目設計;結合業主需求,根據産業導入情況,充分聽取業主意見,突出“稻+”綜合種養模式,按照産業發展需求確定設計方案。
圍繞“水”,做好“三個同步”:同步推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同步推動大中型灌區和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水網疊加,加強田間灌排工程與灌區骨幹工程銜接配套;同步謀劃實施農村水網建設工程,新建一批輸水管道、小型提水、蓄水設施,形成從水源到田間完整的灌排體系。
不妨進一步仔細剖析重慶的“四改”,改大,是要通過拆田坎、零改整等措施,將高程基本一致、形狀不規整的田塊進行合併調整,以滿足中大型農機通行作業需要;改水,是要靠建設到田間地頭的溝渠和大中型灌區、農村水網等水利設施,形成“旱能灌、澇能排”的灌排體系,而且還要合理用水,防止水土流失;改路,是要在現有道路基礎上,注重已有道路設施的銜接,同時按照“田就是路,路就是田”的原則,以土路為主構建便捷高效的道路體系,讓路與路相連、田與田相通;改土,是要通過秸稈還田、綠肥種植、保護性耕作、退化耕地治理、測土配方施肥以及增施有機肥和土壤調理劑等措施,實現瘦土變肥土,耕地品質等級達到4.5等以上。
繼續往下細究,具體到每一寸土地,“四改”又有不同改法,但導向只有一個:宜於綜合種養,實現穩糧增收。比如,針對土壤肥、田塊大、宜灌溉的正溝田,通過強化水源設施建設,保障不缺水,就可以搞稻魚、稻蟹種養。再如,對於靠山高處的兩塝田,通過建設排灌設施,改善土壤水分狀況,就能推行稻油、稻菜水旱輪作。還如,旱地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種兩季糧或一季糧一季油,也有不錯的種植效益。總而言之,因“地”制宜實現“一田多産、一水多用”,把旱地收益逐步提高到3000元/畝,水田達到5000元/畝。
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完成後的涪陵區大順鎮,就與一家有意發展稻蝦産業的企業一拍即合,以“稻蝦養殖、種養迴圈、水旱輪作”為目標的“四改”措施,為“水稻+蝦+鴨綜合迴圈”的産業模式提供了一方沃土,2000多畝稻蝦産業園應時而生。
以“四改”為點火引擎,農村土地改革這個輪子在重慶破題轉動。在大足區拾萬鎮協豐社區和長虹村、棠香街道和平村和惜字閣村、寶頂鎮香山社區和東嶽村等6個村(社區),將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工作與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不確界、農村宅基地騰退、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工作一體推進,創新開展農村土地“五合一”改革試點。
大足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區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區農業農村委主任黃克成表示,大足制發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土地經營權登記確權確股不確地操作流程,相繼在試點村召開村、組民代表會議,按程式組織群眾簽訂土地承包經營合同。而不願種田的農戶可將土地委託村集體集中連片流轉形成“流轉區”,委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事糧食規模化種植。同時,將本村部分土地留存,作為彈性空間,讓願意種田的農戶在彈性空間內選擇塊田進行種植,形成相對集中的“自種區”。“流轉區”與“自種區”相對獨立、互不影響,實現承包權不變、經營權互換,既保障農民利益,又促進産業發展。
二
山為地之屏障。但辯證地看,山,尤其是平行嶺谷,也是造就多樣環境、多元資源的母體——縱橫的山谷中,朝雲暮雨、多霧少霜,加之重慶緯度較低,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各色作物或在河谷平壩,或在中高山地,總能找到適合生長的一方水土。形象地説,一條條山谷就是一個個立體的寶庫。
山水雲霧寓于産業,幻化出一串串明珠:涪陵榨菜、江津花椒、奉節臍橙、巫山脆李、潼南檸檬、梁平柚……一地有一地的特色,一山更比一山精彩。
“重慶立體氣候明顯,農業品種資源豐富,做好‘土特産’文章大有可為。”重慶市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劉貴忠告訴記者,重慶正實施千億級生態特色産業培育行動,把食品及農産品加工産業作為重要支柱産業來抓,力爭到2027年形成5000億級食品及農産品加工産業集群。
欲達成這一目標,壯大龍頭企業、延長産業鏈條、推動技術革新缺一不可,其載體則是集群、園區這一類具有産業集中、主體集聚、要素集約等特點的融合平臺。
一碗重慶小面,關聯著小麥種植、麵粉加工、調味品生産製作等龐大的産業鏈條。位於大渡口區建橋工業園的重慶市小面産業園正上演著重慶小面從街頭販賣到工業化生産的華麗轉身。大渡口區委農業農村工委副書記蘇武斌介紹,重慶目前小面門店約8.4萬家,年産值超400億元。每銷售1億元小面,其小面佐料能帶動農産品銷售近2000噸,這無疑是“連一帶二促三”的新增長點。
自重慶市小面産業園建成使用,井谷元、辣來主義、馨可元、紅九九等食品企業紛紛入駐。大渡口區經濟資訊委副主任、小面産業辦專職主任李曉丹介紹,重慶小面産業園形成覆蓋小面主料、輔料、調料到成品的全産業鏈,打造集原料製備、生産加工、市場行銷及工業旅遊于一體的特色産業園區。2023年,以重慶小面為主導的快消品産業全年實現營收50.8億元,同比增長109%。過去,重慶小面的年産值主要來源於線下門店,往後,一碗小面引發的産業熱潮將實現線上線下全面開花。
按産業分,重慶已經成功創建了7個優勢特色産業集群,涵蓋了檸檬、榮昌豬、柑橘、榨菜、脆李、麥製品和蔬菜7大類特色農産品。分地域看,重慶創建了10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和28個市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基本實現了涉農區縣全覆蓋。具體到鄉村兩級,重慶在累計創建34個國家農業産業強鎮的同時,還聚力打造了一批主導産業特色鮮明、鄉土氣息濃厚、文化內涵豐富、産村深度融合、帶農增收顯著的示範村鎮。
走進涪陵區江北街道二渡村榨菜種植基地,小小的青菜頭經過冬天的蟄伏,破土而出,一壟壟青菜綿延鋪展。擁有120多年曆史的涪陵榨菜,從最初長江兩岸百姓餐桌上的佐餐小食,逐漸成為“國民下飯菜”。“涪陵青菜頭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73萬畝、産量180萬噸以上。”涪陵區榨菜産業發展中心主任陳偉説,榨菜已發展成為涪陵乃至重慶全市農村經濟中産銷規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輻射帶動能力最強的優勢特色産業。
特色産業的雄起離不開現代産業園的支撐。重慶市涪陵區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位於城區北岸,覆蓋李渡、江北、百勝、珍溪4個鎮街、80個村(社區)、6萬餘戶農戶、23萬人,幅員面積50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07萬畝。産業園按照“一城”(中國榨菜城)、“一線”(長江沿岸主産線)、“三區”(科技核心區、鮮銷量産區、傳統農耕區)、“多板塊”的空間佈局,已建成“大生産+精加工+高科技+深融合+強服務”的全産業鏈格局。
要全面提升鄉村産業發展水準,需要科技利器這個輪子持續不斷的動能供給。涪陵區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區農業農村委主任代富榮介紹,依託現代農業産業園,堅持以“科創+”為引領,涪陵建成“國家蔬菜改良中心涪陵榨菜研究中心”等6個國家級科研平臺、院士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28個創新研發平臺,投資3000萬元建成涪陵榨菜産品技術創新研究院,全面提升了産學研能力。
在這些園區平臺之上,各類企業或作領軍,或當鏈主,或加速成長。重慶市委、市政府因勢利導,全面優化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創新環境,出臺支援農業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等“黃金十條政策”,在用地、用能、物流和通關方面予以傾斜支援,極大釋放了企業活力,加速了千億級特色生態産業的培育。
從江津區先鋒鎮繡莊村7社鶴山坪東面坡望去,周邊集中了2萬畝花椒種植基地,畝産鮮花椒750公斤以上,這些花椒樹為當地農戶帶來了比以前種植傳統糧油作物高10倍以上的種植收益。
重慶市江津區豐源花椒有限公司的展示櫃上,陳列著幹花椒、保鮮花椒、花椒油、花椒原漿油、花椒精油、花椒芳香油等系列産品。公司總經理楊華忠介紹,2022年,公司流轉了500畝花椒基地作為出口花椒産品原料基地。目前,産品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南韓、馬來西亞等國家。江津區花椒首席專家團隊成員、高級農藝師曾維友説,“江津花椒”出口單列稅號已獲國務院批准,出口1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唯一齣口保鮮花椒的地區。
“千億級”不僅是規模量級目標,也內蘊著對産業現代化水準的要求。奉節的茶山上,“軌道+公路”兩棲農用車可以遠端操控、自動巡航;江津的果園裏,履帶式電動多功能無人農機動力平臺及系列適配裝備,支撐起生産管護的全程機械化無人作業;榮昌區國家級生豬大數據中心中,專注中小養殖場的智慧畜牧綜合服務平臺,讓智慧環控、精準飼喂、健康識別、數字屠宰等一系列充滿智慧感、科技范的現代養殖技術大展拳腳。
三
2023年,重慶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關口,達到20820元,增速持續快於城鎮居民,城鄉收入比也由上一年的2.36降為2.28,城鄉收入差距小于全國平均水準。可以説,在促進農民增收、城鄉縮差方面,重慶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
但是,把“20820”這個數字置於橫縱坐標下來看,促進千萬農民增收致富,又是打好鄉村全面振興主動仗中的一場硬仗:橫與全國平均水準比,仍有871元的差距;縱與既定目標比,到2027年實現農民收入2.79萬元的目標仍不輕鬆。
讓老百姓錢袋子儘快鼓起來,重慶打出強村富民綜合改革關鍵一招,實施《重慶市推進強村富民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市委明確規劃、科技、經營、資金進鄉村和能人、青年、務工人員回鄉村“四進三回”行動,增強鄉村發展內生動力與優化聯農帶農富農機制相結合,從産業、就業、惠農、支農等全方面強化增收舉措。
方向舉措對路,效果立竿見影。重慶山水間,“巴味渝珍”遍地開花,農民增收成果豐碩——
在奉節。十年前,奉節縣均夔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吸納了38戶村民加入,同時帶動合作社周邊78戶村民發展標準化種植及老果園改造。合作社法人代表王洪均説,目前,該合作社種植臍橙的銷售渠道主要為線上直銷、實體店及大宗客戶訂單等,年銷售臍橙1500余噸。因為品質高,“臍橙還在樹上,訂單已到手上”的情形時常出現。奉節縣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縣農業農村委主任劉令方説,如今,位於核心産區的歐營村全村臍橙種植農戶達962戶,産業覆蓋100%,年産量達1.2萬噸、産值7000余萬元,戶均收入10萬元以上。
在開州。走進錢江食品(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市老字號“開州香腸”的香味撲鼻而來。這是一家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産業鏈集團公司,形成集生豬飼養繁殖、冷鮮肉生産、肉製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生鮮連鎖、出口貿易等“産加銷、貿工農”産業化、多元化經營格局,擁有進出口經營權,年綜合産值11.5億元。公司副總經理錢輝告訴記者,公司在鐵橋鎮、九龍山鎮規模化養殖場提供近200個就業崗位,每年勞務支出達600萬元,務工村民每人平均收入3萬元。該公司還與250余戶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合同,讓農戶每年有穩定的土地流轉收入。
在涪陵。涪陵榨菜近幾年探索建立了“一個保護價、兩份保證金、一條利益鏈”的利益聯結機制,解決了千家萬戶小農戶難以應對千變萬化大市場的難題。青菜頭價格“就高不就低”,下限不低於保護價,避免“菜賤傷農”,上限隨行就市,實行優質優價。通過合作社向企業繳納保證金、農戶向合作社繳納保證金制度,倒逼合作社規範管理、農戶標準種植,將上下游打造成一條利益鏈,讓企業增效和農戶增收同頻共振。
與此同時,重慶火鍋師傅、萬州烤魚師傅、雲陽面點師傅……類似大大小小的地方勞務品牌,重慶已經培育了120多個,帶動就業超過240萬人。而且,越來越多的“師傅們”不再出遠門,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業。
來到位於江津區的西部食谷,148家食品、農産品加工及相關服務企業在此入駐,其中農民工創業企業84家,安置就業3756人,農民工佔50.4%。西部食谷公共服務平臺主任楊正奎告訴記者,園區按照食品行業的工藝技術要求和農民工創業群體的發展需求,建設可分割的標準化樓宇廠房和眾創空間、共用車間、中試車間、共用檢驗室、代工廠、非遺工坊、電商平臺、中央廚房等平臺,並以租賃的方式,輔以市、區兩級的租金、水電氣補貼等政策幫扶,讓農民工創業團隊低門檻、輕負擔獲得優質的創業環境。平臺還與市內外30多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共同組建4個技術創新聯盟,引進了15個科研和技術服務團隊,為創業者提供更多優質資源。
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內,一大批農村産權項目挂網招商,項目成交數量、交易金額不斷刷新。2023年,農業農村部等11部門聯合公佈《農村産權流轉交易規範化試點名單》,重慶成為全國試點省市之一,巴南區、忠縣、梁平區作為試點區縣推進農村産權流轉交易規範化。按照一體化、規範化、數智化要求,由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牽頭,構建“市級農村産權流轉交易服務平臺+區縣流轉服務公司+鄉鎮服務站+村級服務點”四級服務體系,加快城鄉資源雙向流動,不斷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2023年,重慶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經營收益分紅金額達4.7億元、惠及1000多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強村富民綜合改革首戰告捷!
四
沿重慶大渡口區金鰲山盤旋而上,一棟棟錯落有致的庭院掩映在青山碧水間。在這裡,遊客可以體驗農耕文化,觀賞田園風光,學習植物染非遺技藝,落宿特色農家小院。山下是長江壯闊與都市繁華,山上是美麗鄉村與田園風光,隨著金鰲田園——巴蜀美麗庭院示範片的建設,由金鰲山串起的金鰲村、石盤村……已成為市民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近年來,重慶加快推進千個巴渝和美鄉村示範創建行動。以鄉村治理為牽引融合推進鄉村建設,率先在省級層面出臺創建標準,啟動創建巴渝和美鄉村示範村107個。
荒山荒地變綠水青山,老村老房煥然一新。在重慶,越來越多的鄉村將鄉土人情、景觀風貌與現代旅遊需求有效結合,發展農文旅融合的新業態。
奉節縣草堂鎮歐營村,從觀景平臺俯瞰,滿山橙樹,金黃的臍橙挂滿枝頭。新建的村史館,印著兩句話:“金山銀山飄彩雲,綠水青山出臍橙”“家家戶戶種臍橙,百姓富了民風淳”。
曾經,因為歐營村裏的水泥廠,導致臍橙産量縮減,價格降低,産品滯銷。産業發展受限,村內環境惡劣,過去的歐營村就是一座“水泥村”。2013年,水泥廠關停。從那一年起,修産業路、鋪自來水管、改造危舊房,歐營村通過治理人居環境,發展臍橙産業,堅持綠色發展,環境美了、道路通了,産業也興旺了。閒置荒廢的農家小院被歐營村集體改建為村史館,既能為村民的鄉愁打造一處精神文化家園,又能通過村史館為歐營村引來遊客發展鄉村旅遊。
“把農民組織起來”,這是重慶在建設巴渝和美鄉村中的經驗。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支援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優化實用性村莊規劃,紮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鼓勵農民投工投勞建設家園,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整體提升鄉村功能。
原本被污染困擾的村莊成功逆襲是重慶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千村宜居”創建活動,紮實抓好廁所、垃圾、污水“三革命”的縮影。巴渝和美鄉村既有外在的美,也有內在的魅力。
“您好,我是邱成林,在湖北務工,由於前兩天下雨老人屋前院壩垮塌,麻煩處理。”“已安排解決。”巫山縣騾坪鎮路口村黨支部書記朱丹打開“小院家”平臺,給記者展示了“我要求助”欄裏村民訴求的處理情況。巫山縣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縣農業農村委主任易前聰告訴記者,“小院家”是巫山縣在基層黨建統領下,依託重慶移動數字技術,開發建設“以村民為主視角、以院落為微網路”的智慧終端服務平臺,目前已建成967個。該平臺的作用除了實時發佈各類惠民政策,鎮村幹部還可將鄉鎮工作情況上傳至平臺,讓村民及時知曉黨務、政務、村務、財務、法務等情況,引導他們線上交流討論村級事務,及時幫助村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順著蜿蜒的“天路”,記者來到竹賢鄉下莊村,走進“毛相林工作室”,村幹部和村民正在商議解決下莊村傳統村落改造、柑橘管護、村民出行難、群眾幫扶、村民糾紛等問題。“毛相林工作室”是由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毛相林發起,鄉賢、名嘴和村組幹部構成,通過“憶、説、立、疏”鄉村治理四步工作法,落實議事決策“四議兩公開”,做到村民的事村民説了算,實現多方參與鄉村共治,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農村基層。
圍繞鄉村治理,重慶紮實推進積分制、清單制、院落制、數字化“三制一化”鄉村治理重點任務,調動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積極性,規範村級組織管理,細化鄉村微治理單元,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自治之外,保坪村更是以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江津區先鋒鎮保坪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代小月説。
“江津有個鶴山坪,鶴山坪上有保坪,保坪村裏風光好,鄉村旅遊正時興。”《十里春風保坪村》村歌唱出了保坪村的變化。水有源,木有本,鄉土歷史文化也有根。通過一首村歌、一部村史、一台村晚、一支文藝小分隊、一個文化廣場,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形成以文促治的鄉村治理模式,鼓勵村民形成“我的鄉村我來治理”的參與意識,實現由反應式管理向參與式治理的轉變,推進巴渝和美鄉村建設。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一千多年前,詩仙李白流放夜郎,取道巴蜀,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生發出“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感慨。如今,重慶的三農工作肩負著走好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子的時代使命,高揚起“四千行動”的風帆,朝著巴渝和美鄉村全面振興的彼岸,乘風破浪,奮楫前行,必將——山重水復終有路,輕舟定過萬重山!(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一民 馮克 鄧俐 李飛 劉自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