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口腔的退伍軍醫 : 戎裝藏胸終不悔 白衣作甲踐初心
他們,在青春年少時,仗劍天涯,穿上軍裝,擔負起保衛國家的使命;告別軍旅後,他們脫下戎裝,不改初心,在平凡的崗位上,繼續服務人民——他們就是一群退伍不褪色的牙科“軍醫”。
從莘莘學子到合格軍人,從擅長的醫學學科到開闢普惠口腔醫療的新領域,在面臨每一次的人生選擇時,他們都以軍人的無畏和勇敢,直面挑戰,在平凡的崗位上續寫出新時代退伍軍人的風采。
白衣執甲,9博15碩聚是一團火
“赤道是圍繞地球周長最長,一年當中日照時間最長,是吸收熱量最高的一條圓周線,也意喻著我們是一家有溫度充滿熱情的口腔門診。”走進乾淨整潔的醫院前臺,立刻被溫暖的色調和舒適的環境稀釋了病痛包裹著的不安感。“赤道口腔”醫院院長李飛正在向參觀者介紹著他們的理念。
令人驚嘆的是,挂在墻面的人才名單令人深思:軍人、軍醫大學出身的專家燦若星河!院長、總經理、副院長幾乎清一色是退役軍人;專家團隊、中青年英才中,李飛(口腔醫學博士)、潘峰(口腔醫學博士)、周強(口腔醫學博士)、朱曉瑜、彭博、鄒承蓉、李玲等,都是多年來群眾十分熟悉和認可的醫生。
而在他們的履歷裏,都寫著“我曾經是一名軍人。”
9位教授及博士、15位碩士,口腔正畸科、口腔種植科、口腔修復科、牙齒美白中心、牙周病科、牙體牙髓科等專業科室齊全。他們中有的人擅長正畸修復,為無數花季少年更正了青春煩惱,給患者帶來生的希望;67歲患者曾經為了失去咀嚼能力,對生活開始絕望,最後這裡得到更好的治療;還有很多基層口腔醫生,在這裡取得了“真經”,在更偏遠的地區拉長了服務半徑,為困難群眾點亮人生之路……他們用精湛的醫術佑護百姓健康,以高尚的醫德溫暖患者心靈,譜寫了一曲為民的動人樂章。
“選用橙色作為門診標誌色,也意喻著赤道口腔的每一位員工要以赤誠的心做好口腔醫療,服務於所有有口腔需求的患者。門診總面積約2400平米左右,診室規劃是32間,涵蓋了口腔牙體牙髓科、外科、修復科、正畸科、牙周科及兒牙科,可以開展拔牙,補牙,鑲牙,種植,正畸,兒牙等治療項目。是集口腔醫療、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門診。”李飛説。
無愧初心,去商業重公益退軍不褪色
為邊防官兵拔牙、補牙、潔牙、進行口腔健康科普,向基層軍醫和衛生士官傳授口腔診療技術,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為後續科研積累第一手資料……走訪基層、赴“疫”戰,為群眾保駕護航。
這是他們退伍前的“日常”。他們以曾經是軍人而自豪,如今依然“戰鬥”在不同的人生“戰場”。和無數軍人一樣,軍旅生涯就像一座航標,領航著他們的人生道路,註定了這所口腔診所的“與眾不同”。
“赤道口腔一直秉承不僅要做有品質的醫療,更要做有溫度的醫療理念為廣大群眾服務。專業口腔,人才先行,有別於一些民營口腔機構以資金為核心驅動力的擴張模式,赤道口腔堅持專業、專注、專心理念,視專業醫生團隊為發展的生命線。”院長李飛介紹説。
“我聽説看一次牙很貴,動輒就上萬了。但女兒成天鬧著自己牙齒被同學嘲笑,都不想上學了。今天就帶著女兒來試試,沒想到只花了800塊錢。”西安市民鄭女士帶著12歲的女兒就診後,激動地説。
不僅做醫療,更做公益,不能忘卻曾經是“人民子弟兵”。在創始之初,他們就在一起盟誓,把“初心”踐行下去,讓“醫心”回歸醫生,成為他們的共識。
“為此,我們把服務做了不同分級,保證在不虧本的同時,盡可能多地讓群眾能消費得起,也康復得滿意。”
從醫多年來,有件事讓李飛記憶猶新。曾經,一位來自農村的老人被子女帶著來找他看牙,當時老人的牙齒已經掉光,只能喝粥,不能吃飯。孝順的子女哭著訴説,老父親一輩子省吃儉用供兒養女,沒吃過一頓好的。現在兒女們長大了,日子好了,卻吃不了像樣的飯。曾經去多家口腔醫院看過,一問價格都是上萬,考慮到經濟方面的壓力,老人想要放棄治療。況且考慮到老人年齡大了,很多人勸説沒必要浪費錢,也可能植牙會産生風險。但李飛沒放棄這名患者,他反覆與患者及他的家人溝通,並和自己的戰友一起協商,以他們可以承受的價格,用他們精湛的技術,幾乎無風險地幫老人完成了植牙。當老人豎起大拇指,説“排骨是真好吃,沒白活”時,他們感到了作為一名醫者的本真幸福。
授人以“漁”,擁軍為民戎裝永在心
曾經,他們是戎裝衛士,現在他們是白衣天使。
談及未來,赤道口腔的醫生們一致表示,會繼續用平生所學,為群眾為百姓服務。
“我們不僅想做一個‘純醫’聚合地,就做只和醫道有關的事,還要做一個公益+培訓的播愛平臺,因為畢竟我們十幾個人精力有限。我們需要去孵化、幫助基層醫生,團結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把我們的服務半徑拉大、服務層級深化。”李飛説。
據了解,目前,他們還正在積極與陜西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溝通,以後將定期為全省退役軍人做公益服務,爭取做成“愛國擁軍”模範單位。
綠軍裝在身時,他們就曾多次到偏遠鄉村、革命老區,為當地百姓送醫送藥送溫暖。有人講起動人的“魚水情深”,“那一刻我感到群眾是真的需要我們,我們其實可以做更多。”
那還是一次偏遠山區義診時,冒著冬雪,他們親自到一個老人家中為老人診治。到達時,老人家中的爐子已經燒得很暖和了,還洗好了茶碗等待著專家的到來。當地幹部在最後才告訴他們,這老兩口平時生活其實很拮據,根本捨不得點爐子,更別説去鎮上買茶葉,沏茶給人喝了。“我們不對軍人好,還對誰好?我們不對軍人舍得,還能對誰舍得?”老人家樸素的解釋,讓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醫者仁心,戎裝衛道。有仁心才會有仁術,正是有最初不求回報的付出,才有了來自更多的感動與獲得。他們共同坦言:軍裝永在心,白衣披在身時,更加不能辜負百姓的信任和期待。
“我們的價值其實遠比我們自己感覺得多,更多更遠的地方,還需要著我們,接力賽並無止境。”下醫醫人,中醫醫心,上醫醫國。我看到了每個中國進程裏,醫生們所做的每一顆“釘子”的工作——駐紮基層醫院、遠赴阿裏地區、前仆後繼抗擊非典、抗擊新冠,深入推進醫聯體建設,積極譜寫醫改新篇等等。
對於這群令人敬畏的“退伍軍醫”來説,用自己的技術服務人民,只是願望之一。于團隊來説,技術與口碑,早在多年的行醫中得到了口口相傳的證明。但一流的專家的團隊和優質的醫療資源被聚合在“赤道口腔”,並不是要壘高牙科生意的金字招牌,而是要把資源與技術沉下去,甘做服務的疏導管,培訓更多牙醫,服務更多行業,尋找更多去商業化的“純醫”,普惠更多困難群眾。
“門診現共有工作人員45人,核心醫療團隊由來自四醫大口腔醫院及交大口腔醫院的各科專家所構成,都具有20年以上的口腔臨床經驗。共有高級職稱9人,佔比60%,博士及博士後9人,佔比60%,碩士研究生15人,佔比100%,醫療團隊及軟硬體設備在西北區域的民營口腔行業處於領先地位。還有數字化加工中心,也叫一站式醫療服務,擁有數字化3D列印、最快可實現4小時完成單顆義齒加工的速度,減少患者看牙的往返次數及等待時間。為異地就醫的患者提供便捷地治療體驗。”李飛介紹説,“我們有條件有能力,並不光是為聚成一團火,更是為散成滿天星。未來,培訓也會是我們的重頭工作。”
跟著院長李飛的腳步,走進了一間寬敞明亮的學術廳,“專門用於舉辦門診會,還有臨床培訓,我們花重資採購了最好的數字設備,就是為了把好技術和理念傳導至更遠的地方。不是我們好了就行,也要讓這個行業更好。”談及未來,李飛充滿希望。
退役只是戰場轉移,在哪都得“戰鬥”,“醫路”初心。曾經的軍旅生活,好比熔爐,經過多年錘鍊、洗禮,即便脫下軍裝,那鍛造的信仰、紀律、品德和意志,依然值得信賴。(赤道口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