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出10名博士 山東臨沂這個小山村成為“秀才窩”
一座小山村考出10名博士,讓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坪上鎮李家洼子村成了遠近有名的“鳳凰窩”。窮山村為何實現了“富教育”?外界目光頻頻聚焦,帶著好奇與疑問,我們來到遠近有名的“秀才村”--李家洼子村,一探究竟。
大學生成為村莊的新名片
李家洼子村位於臨沂市莒南縣坪上鎮東北部,北鄰大山,南依繡針河,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小村莊。全村共兩百餘戶,不足七百人。根據該村黨支部書記李賢勇的統計,自90年代初至今,已考出博士研究生10人,碩士研究生19人、本科生63人,專科生70人。全村累計培養大學生160多人,在這裡考入雙一流、211和985大學也不足為奇。根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所有畢業的博士約100萬左右,佔全國人口的萬分之七,且多數集中于大中城市。而李家洼子村是一個經濟落後的小村莊,博士比例達到萬分之140多,比平均值高了20多倍。
“家家戶戶都有大學生,村民們都引以為榮,這是新時代李家洼子村的新名片。我們村大學生,有的在國家級科研中心當博士,有的當大學二級教授,還有的在海外做中國文化的傳播者。”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賢勇談起村裏的教育時,侃侃而談,神采飛揚,目中帶光。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究竟有著什麼神奇的育人秘方?
知識改變命運成為共識
一切成功絕非偶然,小山村裏自帶教育基因。據《李氏族譜》記載:“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札族自莒州東南鄉泉子頭遷居上洼子。”李姓將村莊建在嶺坡上,村北有一片洼地,故名上洼子。後因李姓居多,于清初改稱李家洼子。村內祖碑墓誌和祖譜明確記載,建村祖人李札為皇清歲進士。
歲月經年更疊,唯獨這絲血脈未改。根據李賢勇介紹,李家洼子村第一個大學生,是1984年夏天,在高二就衝刺考入濰坊醫學院的李永。“當時他才17歲,為夢想而搏,他決定跳級高考,並順利考入大學,如今已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內科專家。”李賢勇説,李永的這一衝刺行為,大大激發了村裏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的有志青年。從此以後,村裏孩子接二連三考入大學。
李平在1998年濱州醫學院專科畢業後,不服輸不認命,辭去本已穩定且令人羨慕的醫生工作,再次寒窗苦讀。他先後完成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學歷晉陞,如今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潛心科研工作。李平博士堪稱李家洼子學子們不斷追求進步,永攀科學殿堂的典範。
該村李波1997年中專畢業後,常年在地質隊從事野外測繪工作。他深感學歷低的劣勢,不斷進修學習,先後完成專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學歷再造,如今已成為一名正高級工程師,也再次續寫了該村學子們不甘落後,勇於進取的拼搏精神。
“不比吃、不比穿,就比誰學習好”。李家洼子村自八十年代出現第一個大學生以後,到現在平均每家幾乎都有一個大學生。上學深造,教育成才已深植于每一個人腦海。樹人就是最大實事,重視讀書是所有家庭的共識。在過去八九十年代,有的困難家庭即使生活舉步維艱,砸鍋賣鐵也得供孩子上大學讀書。在這個村裏,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同為大學生的也很多,已成為村裏一道亮麗的風景。
帶著夢想再啟航
不吃學習的苦,必定要吃生活的苦。樸實普通的村民們心裏明白:要拔除窮根,改變現狀,跳出農門,唯一的出路是讓孩子考上大學。
“不比誰家的錢多,誰家房子好,就比哪個家族出的大學生多。”李賢勇説,村裏這家出了大學生,另外的家長就感到壓力,逼迫自己在教育上舍得投入,鼓勵孩子上學深造,然後逐漸就形成了一種氛圍。再窮不能窮教育,每一個家庭如此,一個村莊也自然如此,育人“秘方”不言而喻。
該村正是有著“家家崇尚學習,人人讀書為榮”的優良傳統,改變了一個又一個農村學子們的命運。
一個個閃光耀人的名牌大學,一個個不同凡響的農門學子,一組組值得驕傲的數字,使李家洼子這個昔日默默無聞的小山村,成了遠近有名的“狀元村”“博士村”。一代代學子們,也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書寫著跳出農村、報效祖國的動人故事。
在他們的感染和帶動下,李家洼子村重視教育的蝴蝶效應慢慢産生了,鼓舞著更多的學子懷揣夢想,寒窗苦讀,奮發圖強,不斷續寫著學習改變命運、知識成就未來、進取報效國家的精彩新篇章。(李先波 李先彩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