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社會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悅讀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首頁> 産業供銷>

“新農人”返鄉挑起“金扁擔”——山東聊城青年返鄉一線見聞

2023-11-06 15:39:32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耿店村,菜農老耿與兒子有過兩場比試。比的啥?老耿拍拍口袋:“看誰賺得多,錢袋子更鼓唄!”

頭一場,留村種菜的老耿贏了,兒子辭掉城裏工作,回村跟著老爹蓋棚種菜;過幾年,再比試,輸贏雙方調了過兒,老耿衝兒子豎起大拇指。

兩場比試的背後,經歷了啥故事?近日,記者走進耿店村,聽聽菜農父子怎麼講。

“硬環境好了,人就願意回鄉了”

老耿大名耿遵良,年近花甲,大半輩子都在侍弄菜地。他給在外務工的兒子打電話,為的總是一件事:“回村種菜。”

兒子名叫耿付達,30歲出頭,20來歲時赴蘇州打工。前幾年,接到父親的來電,他態度堅決,撂下兩字:“不回。”

不願回耿店村有原因。一個魯西小村,無水可依,無山可傍,只能圍著土地打轉。耿付達記得,老一輩種菜,用的是小土棚,光説通風,一張草苫子重80斤,早晨拉,晚上拽,汗珠子摔八瓣兒,卻落不著幾個錢。

老耿為啥要勸兒子回村?原來,如今種菜可謂挑起“金扁擔”,農民腰包鼓起來了。

“無特色稟賦的村子要發展,激活土地是關鍵。”耿店村黨支部書記耿遵珠説,前些年,村裏將零散地塊統一整合,確定了深耕蔬菜産業的路子,集中改擴建高標準蔬菜大棚,領著村民到壽光學習新技術。

告別小土棚,用上新大棚,老耿發現,種地變輕鬆了。大棚通風改用自動卷簾機,三四千斤重的棉被,一個按鈕就搞定。澆水、施肥、播種,設備代替人工,勞動強度降低,效益卻翻番。

既然是“香餑餑”,年輕人仍不願回村,這是為啥?耿付達吐露心聲:“農田設施跟不上,種大棚,得修路、通渠,樣樣都是麻煩事;基礎設施也不行,不願回村走土路、住瓦房。”

怎麼改善?耿遵珠一一道來:“黨支部牽頭,修建農田設施。棚前路不好,村裏給修整;水不淌,村裏來開渠。硬環境好了,人就願意回鄉了。蓋新樓、搬新房、建公園,村裏環境大變樣。”

老耿再打電話就硬氣多了,又深知兒子在外闖蕩不易,一年到頭攢不下幾個錢,2017年時便心生一計,兒子要強,那就來比一比:“誰賺得多,就聽誰的。”

到年底,爺倆湊一塊,一比收入,老耿咧嘴樂了:自己賺了9萬元,兒子賺了6萬多元。

“軟環境好了,心才能留在村裏”

2018年,耿付達回村了,計劃先建倆高標準大棚。可萬事開頭難,創業要本錢,又不想全靠父親“支援”。於是,父子二人敲響耿遵珠家門。

老耿笑瞇瞇地開了腔:“俺聽説,現在政策好,建大棚有低息貸款?”

以前,年輕人返鄉創業,家庭積蓄是主要資金來源。2018年,聊城市為返鄉青年發放創業擔保貸款,茌平區設立返鄉青年創業專項基金,耿店村黨支部牽頭成立資金互助會,解決青年貸款難。

耿付達順利申請到20余萬元。錢到賬了,棚建好了,豐收季到了,望著綠油油的辣椒,耿付達心裏甜滋滋的。第一年,成功回本;接續投資,一口氣再建4個大棚。1個人、6個棚,擱以前他自個兒都不信:印象裏,打理大棚太不易。

一難在育苗。小時候,個頭不足鋤頭高,他就跟著父親下地,佝著腰、拿著锨,平出一塊地、撒上一把種子,辛苦不説,許多苗長著長著,葉子不支棱了。

二難在賣菜。天濛濛亮,他還在睡夢中,父親就出發了,坐上拖拉機,駛出50多裏地,到市裏的批發市場賣菜;若不去,只能等菜販子來收,價還被壓得低。

“軟環境好了,心才能留在村裏。”耿遵珠説,黨支部牽頭創建了綠冠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逐個破解難題——産前育苗難,合作社建起育苗場,年育苗能力達3000萬株;産中不懂技術,合作社統一來指導;産後賣菜難,村裏建起綠冠蔬菜批發市場……

“現在打個電話,就能訂苗;摘了辣椒,運到村頭市場,車來車往,客戶雲集。從買苗到賣菜,不用出村都能解決!”耿付達直言:“多建幾個棚,賺得還多哩。”

産業服務、生活服務越來越到位,留住了年輕人及其家庭。耿付達發現,村子漸漸有了“城鎮范兒”:建起幼兒園、小學、衛生院和養老院,吸引銀行、駕校來設點,從“一小”到“一老”,年輕人的家庭需求得到解決,安心留鄉謀發展。

短短幾年,耿付達年收入超過40萬元,娶了媳婦、生了娃娃。老耿心裏舒坦,拍拍兒子的肩:“早就喊你回村,幸虧聽俺的。”

“市裏把‘大學’開進村,後生都去聽聽課”

這一日,村裏開大會,耿遵珠面露喜色:“市裏把‘大學’開進村,後生都去聽聽課。”

耿付達一問才知道,耿店村這幾年有百餘名“新農人”返鄉,村子年産蔬菜1.2萬噸,創業園吸引周邊400多人來打工。聊城市將耿店村經驗鋪開,全市各類鄉村人才5萬餘人,成規模的返鄉創業村莊20余個,便又在耿店村創建鄉村實用人才培訓學院,授課內容涵蓋田間技能、電商銷售等。

學成歸來,耿付達的大棚再升級,裝上智慧軌道“小火車”、自動換風機等新設備。老耿看了,摸著腦袋嘟囔:“這麼現代化了?”

以前,耿付達總拿著本本,跟在父親後邊請教;現在,有時還要跟父親辯論一二。有一次,父子倆就病蟲害防治産生分歧。兒子説,專家提醒過,不能光打藥;可老耿是“老把式”,不服氣。倆人決定再比試比試。

豐收時,棚裏的辣椒一對比,兒子種的明顯“更俊”:看一眼,亮澤度高,顏色鮮綠;品一口,皮肉緊實,香味濃郁。這次誰賺得多?自然是小耿。“俺這一斤,能多賣兩三毛。”耿付達頗得意。

小耿也漸成“老把式”,棚裏常有人來請教新技術。老耿面上不説啥,可有時也鑽進棚裏,跟在後邊看兒子跟人侃侃而談。

今年,聊城市推廣農民職稱評定工作,聽説評上後可享受職稱補貼、接受技能培訓,父子倆提交了申請。

夕陽染紅天際,又是一日勞作結束。父子倆來到村頭的魚館,點了幾樣下酒菜。

一杯酒下了肚,耿遵良咂咂嘴:“這次俺服輸,種菜這事上你行了!”耿付達的臉紅撲撲的:“爹,等職稱評下來,再找機會比一比!”(記者 王比學 李蕊)

【責任編輯:李鑫】
聚焦
産業調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