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非遺傳承人遊玉瓊:我有責任把祖宗的手藝傳給後代
她,出生於武夷岩茶的核心産區星村,從小伴著茶香長大。
她,17歲入行,師承大紅袍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陳德華。
歷經三十幾年,她對岩茶的製作、品種、山場洞若觀火。
2006年,首批國家級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中,她作為唯一的女性,脫穎而出。
她叫遊玉瓊。
她常説,“我有責任和義務,要把這門祖宗的手藝傳給後代。我要讓這門傳統的手藝走出山外,讓現代人看到它,欣賞它,讚嘆它。”
她成長于岩茶聖地——星村
山路蜿蜒曲折至武夷山星村。
星村鎮,被稱為“武夷岩茶第一鎮”,位於武夷山市西南麓,現有茶山面積5.3萬畝,大小茶廠1000多家,年産武夷岩茶5萬擔,佔武夷山茶産業1/3,是武夷山産茶重鎮。
對遊玉瓊而言,制茶首先源於祖輩遺傳的記憶。
遊玉瓊的爺爺與外公,是星村遠近聞名的制茶手藝人。
在遊玉瓊的記憶裏,小時候外公做紅茶,在一旁玩耍的她,有時候會幫著大人們抖茶。年幼的她,每次都會把茶抖的很均勻。
父親遊永生,是武夷山最早從事茶葉生産的茶人之一,他還是星村的老村支書。
1985年,為增加村裏的財政收入,遊永生帶頭復興當地岩茶産業,承包下一個茶廠。
年幼的遊玉瓊就已經暗下決心,一定要學會制茶,有一天要幫到父親。
她泡進茶廠鑽研岩韻
1985年,這個17歲的姑娘就走進了茶廠,成為茶廠裏第一個女員工。她想正式拜師學藝,按照一個年輕姑娘的理解,她鄭重穿上裙子、高跟鞋,去找師傅。師傅看了她一眼,説:你是來當千金小姐,還是來學做茶的?
這是17歲的遊玉瓊學到的第一課。
遊玉瓊説,“學習制茶的最重要認知,即茶是有生命的存在”。
“做青,是一個‘死去活來’的過程。搖青,換醒了茶的生命,搖一搖,它先活起來,再一搖,才會有香。我每天都在感知茶的變化。有時候,你以為自己聞到的茶香出來了,但或許只是假像。制茶,靠的是一步步扎紮實實的經驗。”
“植物藝術家”
“制茶入門,需要3-5年。前3年是學徒,要了解整個做茶的流程。想要非常熟練,至少還再需要兩三年。”遊玉瓊從內心親近茶。她和茶在一起,創造出各種茶品,她和茶獨特的情感連結與日俱增。
遊玉瓊説到茶,每一句話,都傾注了滿心的情感。她説,自己是個“植物藝術家”。
“茶葉如同自己的孩子。鮮葉要變成什麼樣子,交到手裏的那一刻,我就要開始規劃了。刻意的雕琢,出不了真正的藝術品。我要做的茶葉藝術,可以是自然的,純粹的,美好的,大眾的,讓人能夠最大程度得到精神的滿足。”
傳承,也要有自己的個性
她傳承傳統的制茶技法,但對“傳統”也有著自己態度。“我認定的傳統制茶,是奇妙的,是變化的,是能夠引導人不斷創新的一種規律。我有責任和義務,把這門祖宗的手藝傳給後代,把這門傳統的手藝推出山外讓現代人看到它,欣賞它,讚嘆它。”
傳承的同時,遊玉瓊並沒有忘記創新。
岩茶的味道太霸氣,涉茶未深的人很難接受。這個問題,引發了遊玉瓊對制茶工藝的創新摸索。她思考的是,如何通過改良岩茶的傳統工藝細節,讓成品茶既有岩骨花香,更有滋味甜醇。
她去請教福建農林大學、浙江農業大學的教授。在請教與交流中,遊玉瓊分析山場和品種特點,逐漸掌握了改進方法,在岩茶工藝中,將走水和焙火的時機拿捏得恰到好處。
從傳承人到“掌舵人”
遊玉瓊是首批武夷岩茶(大紅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裏唯一的一名女傳承人。了解她的人知道,她特別吃苦耐勞,幾乎一年365天的時間全“泡”在茶裏。“沒有什麼事情比做茶更讓我有興趣。除了陪家人出去,我就願意紮在廠裏。”
在更多武夷山人眼中,遊玉瓊是大膽的創新派。
1998年,遊玉瓊成立了“金佛岩茶研究所”,聘請專家擔任技術指導,每年投入大量經費,進行新品種的研發與攻關。
1999年,遊玉瓊引進茶葉採摘機,她成為國內最早運用採茶機的茶人之一。
2001年,她的茶廠開始使用電腦控制制茶機器,在武夷山岩茶廠家中頭一家啟用了全自動茶葉精加工生産線……
如今的遊玉瓊,不僅是茶的非遺傳承人,也成長為擁有5000畝茶山,400多位員工的武夷山市永生茶業有限公司的掌舵人。(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