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互市繁花 貿易長歌 |德厚流光 準格爾文化探尋

發佈時間:2024-12-31 13:24:5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張芃芃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在內蒙古準格爾旗的黃河大峽谷,青綠色的河水靜靜流淌,兩岸的崇山上連片的民居間點綴著座座烽燧遺存,與山西隔河相望。這裡是一曲山水自然的交響詩,更是一座民族交往歷史的博物院。

據鄂爾多斯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內蒙古文化學者王建仲介紹,準旗的歷史就是一部互市貿易的歷史。“互市”,是歷史上中原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或各少數民族之間開展貿易往來的形式。早在戰國時期,在準旗的土地上就留下了互市的痕跡,匈奴、林胡等少數民族在此進行貿易活動,著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故事就在準格爾旗周邊的歷史舞臺上展開。秦漢時期,農耕經濟大幅向西北方向推進,一直擴展到陰山腳下,新興的農耕區“新秦中”也覆蓋了今天的準旗。宋代的“榷場”、明代的“馬市”、清代的“走西口”等貿易形態的出現伴隨著兩地人民的生活變遷,更以商貿的形式將各民族緊緊聯繫在一起。

歷史上蓬勃的互市貿易記憶仍然以有形的形式留存在今日準旗人的生活中:準旗各個鄉鎮都有自己趕集的日子,例如沙圪堵鎮是逢“一”趕集,龍口鎮是逢“七”趕集等等。在變換的時空中,不同時代、民族身份各異的人們在準旗這方土地上,留下了一曲悠然的“貿易長歌”,不僅使得物資融通,也促進文化融匯,形成了今天準旗文化多元開放包容的面貌,亦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標識。王建中説,這種文化現象也稱作“漫瀚”現象。

時間推移到改革開放時期,1991年,一條鐵路線的修建正在準格爾旗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大準鐵路,東起大同,西至準格爾旗,是“西煤東運”的重要配套工程。在大準線上最大的煤炭裝車站——點岱溝車站,一位在這裡奮鬥半生的普通員工奇永霞,與攝製組分享了她的人生故事。

35年前,年輕的奇永霞從呼市呼鐵局司機學校畢業後被分配成為大準線儲備人才。當時的薛家灣鎮滿目荒涼,黃沙漫天,連一個菜市場也沒有,面對自己即將生活工作一生的地方,奇永霞心裏直打鼓,是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建設事業的責任感讓她和她的同事們多年堅守。目前,點岱溝車站年裝車能力達到4500萬噸,有無數普通勞動者像奇永霞一樣,用如火的青春建設了這條鐵路線,讓黑色的準旗煤炭在全國各地發光發熱,點亮國家經濟騰飛景象中的點點星光。

在大準線這條鋼鐵巨龍在準旗大地上蜿蜒穿梭的同時,煤炭作為多年來準格爾旗的支柱産業,深刻地改變了準旗人的生活,準旗從貧困縣成長為國家百強縣。近年來,準旗不再滿足於煤炭及相關産業“一枝獨秀”,正積極尋求著經濟轉型的新路徑。

在準格爾旗黑岱溝露天礦的礦坑上,建起了一座生態公園。這裡有生物多樣性公園、生態研究示範園、礦業文化博物公園等諸多特色場館和景觀群,建構起一座集工業遺跡保護、煤炭科普文化、休閒産業觀光、生態文明、紅色教育展示于一體的工業旅遊景區,在2024年10月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經過復墾和治理,昔日溝壑縱橫的“雞爪子山”不僅呈現出塞外江南的美景,也為準旗的文旅産業發展帶來了新亮點。

從古至今,駐足凝望,黃河與長城的“黃”、煤炭經濟的“黑”、生態發展的“綠”,三種顏色在這片土地上交織,繪出了準旗多彩的商貿文化繪卷。立足當下,展望未來,勤勞智慧的準旗人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家鄉的日新月異,迎接準旗更加燦爛的明天。

出品人:王曉輝

總策劃:韓燕

總監製:薛立勝

總製片人:楊力

策劃:任艷華 蔚力 李小奇 許浩成 裴永耀

總導演:陳自成

導演:羅傑 趙陽 田野 劉沐頤 胡笛 楊智健

編導:丁素雲 曹川川 張芃芃

視覺:胡俊 呼丹 王瑞娜 王冠初 遇翔

攝像:胡博鈞 楊碩 姜川 張博 趙曉乙

音頻:李翔宇

燈光:范恒宇

後期製作:

李汀 王肇鵬 劉昌 王哲

大衍視崛

于春曉 馬濤 彭伊婷 木辛 肖楠(實習)郝嘉禾(實習)

統籌:劉蕾 張建國 周大慧 張濤 王彥東

製片:陳曉

推廣:孟超 姜壹平 王雁青 張靜 葛蕾

本期作者:張芃芃

節目承制:正楊映像

出品方:

中共準格爾旗委員會宣傳部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中國網文化發展中心

準格爾旗融媒體中心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