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化中國行丨探秘千年古韻 看中國古琴如何煥發新生

發佈時間:2024-07-15 09:25:08 |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 作者: | 責任編輯:張靜

暑假期間,故宮博物院的參觀預約火爆,其中專門以院藏古琴和曲譜為主題的展覽也迎來更多遊客,展覽以實物加古琴還原演奏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中國古琴文化的魅力。

古琴館內“大聖遺音——古琴文化展”,55件與古琴相關的文物集中亮相,其中包括晚唐的飛泉琴、南宋的海月清輝、明琴蕉林聽雨等9把珍貴古琴。

展覽特別設置古琴譜《秋鴻》圖譜冊為主題的空間,配合演奏視頻向遊客展示這套古譜活化演奏的成果。

這套故宮藏《秋鴻》曲,每個段落的精美插圖,為打譜者提供了可靠的感受依據。

修舊如故 為古琴注入新生命

古琴藝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修復古琴對於恢復古代琴音有著重要作用。近日,總臺記者來到西安音樂學院的一個古琴修復現場,了解古老樂器是怎樣被注入新生命的。

當記者來到西安音樂學院中國琴學研究室時,古琴學者、斫琴修復專家李明忠先生和女兒李村正在對兩張國家館藏的傳世藏琴進行修復,經初步鑒定,這兩張琴來自明清之際,甚至更早。

西安音樂學院教授 李村:這個是咱們傳統的大漆,野生土漆,和現在的這個化學用漆是不一樣的,是純天然的。

  陜西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李明忠:樹上直接割下來直接用。

古琴修復是一項極其複雜和精妙的工藝。

西安音樂學院教授 李村:它們的傷損情況不一樣,比如説它隨身的這些配件和部件都是明(代)清(代)的,或者是更早時間的材料。

儘管已78歲高齡,李明忠先生仍堅持在中國琴學一線工作。見面當天,西安的氣溫達到了38℃,但工作間並未安裝空調,只因修琴對濕度、溫度要求極高。據李老介紹,三伏天是修琴的最佳時間。

  “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古琴是文人的代表,也是傳統文化思想的代表。

能否帶著情感並用歷史的眼光去理解、認識一張琴,是決定修琴成功與否的第一步。

陜西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李明忠:如果不懂得中國的周秦漢唐以來的這些歷史,不單彈琴彈不好,做琴也未必能做好。

“修舊如故”是他一貫的理念,和其他的制琴技藝不同,古琴修復除了要懂琴,更要懂樂、懂彈奏。

陜西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李明忠:外形修好了只佔30%,工藝(外形)讓它完全一樣都不困難,最困難的是它的音聲品質要恢復到它原來。

為了達到最佳效果,李老甚至發明不少操作工具,他的雙手也因常年修琴,留下了歲月的痕跡。截至目前,李老已主持完成共計108張唐、宋、元、明、清國家級館、所藏琴的搶救性修復。在他的影響下,女兒李村繼承父業,長期從事古琴教學與研究工作。

西安音樂學院教授 李村:無形當中這份使命和這份責任也就自然而然地壓到我的肩上。從情感的角度來講,我也會自覺地承擔這項事情。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