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台州市黃岩區博物館展出的沙埠窯遺址出土瓷器。新華社記者馮源 攝
在中國陶瓷史上,浙東的越窯和浙西南的龍泉窯先後各領風騷數百年,而兩者之間存在“缺環”。最新考古成果顯示,位於浙東台州黃岩的沙埠窯是兩大青瓷名窯在約1000年前的北宋完成“交接棒”的重要樞紐。這一發現也為我國陶瓷考古“填空補白”。
圖為在台州市黃岩區博物館展出的沙埠窯遺址出土瓷器殘片。新華社記者 馮源 攝
沙埠窯窯址位於台州市黃岩區沙埠鎮和高橋街道,最早發現于1956年,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黃岩區博物館通過主動性考古調查,共發現了9處遺址點。2019年至2023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黃岩區博物館、北京大學和故宮博物院等對其連續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獲得了重要收穫。
圖為沙埠窯遺址群中的竹家嶺窯址遺址。新華社記者馮源 攝
在12月24日舉行的黃岩沙埠窯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沙埠窯考古項目負責人謝西營副研究員介紹説,沙埠窯的生産史始於晚唐,止于南宋,而最具研究價值的時期是北宋中晚期。5年來,考古工作者分別發掘了窯址群中的竹家嶺窯址和鳳凰山窯址,基本構建起了沙埠窯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歷時100多年的年代序列。
圖為在竹家嶺窯址遺址發現的宋代龍窯遺址。新華社記者馮源 攝
除了2020年,其餘4年的發掘工作均在竹家嶺窯址進行。考古工作者在此發現了兩條龍窯的遺址,多處制瓷工序的遺跡以及大量的瓷器、窯具等遺物。它們構成了備料、成型、燒成、廢棄等四個階段的完整的窯業生産操作鏈。其中,一條龍窯長逾70米,是浙江境內發現的最長的宋代龍窯遺址。2019年,考古工作者在鳳凰山窯址也發現了兩條龍窯的遺址,以及堆積深厚的瓷器、窯具等大量遺物。
圖為在台州市黃岩區博物館展出的沙埠窯遺址出土瓷器。新華社記者馮源 攝
此次出土的大量瓷器絕大部分是青瓷。目前,在國內多個重要遺址都出土了沙埠窯瓷器,而在海外也有沙埠窯瓷器出口的線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丁雨研究員表示,沙埠窯瓷器中的精品代表了當時中國瓷器的最高水準,也為研究11世紀中國瓷器出口提供了新的依據。
圖為在台州市黃岩區博物館展出的沙埠窯遺址出土瓷器。新華社記者馮源 攝
從器型、紋樣和燒制技術上看,沙埠窯青瓷總體繼承了越窯青瓷的傳統。同時,它採用的一些工藝也與後續的龍泉窯青瓷相近。謝西營説,有的沙埠窯青瓷還體現了陜西耀州窯和溫州甌窯的借鑒,還有的瓷器則是類似河北定窯瓷器的醬釉瓷。這些都見證了北宋時期南北方陶瓷文化的充分交流。
圖為在台州市黃岩區博物館展出的沙埠窯遺址出土瓷器。新華社記者馮源 攝
在當天舉行的論證會上,來自多所高校和文博機構的專家充分評價了沙埠窯考古成果的價值。復旦大學文博係教授沈岳明認為,這一發現填補了中國瓷器史上青瓷從越窯向龍泉窯發展的空白,同時,也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史提供了重要線索。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光堯表示,除了“填空補白”之外,沙埠窯遺址還見證了北宋時期北方瓷業和浙江瓷業的交流,體現了宋朝對於重構禮樂、文化統一的重視。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孫新民研究員説,此次發現揭示了一處比較完整的宋代窯業遺存,出土了一批高品質的出土瓷器,突破了以往認為“浙江青瓷在北宋中期衰落”的觀點,完善了越窯青瓷的發展序列,也構建了浙江宋代青瓷生産的完整體系。(記者 馮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