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定於11月6日至7日在重慶舉行。新聞發佈會邀請科技部副部長張廣軍、重慶市副市長張安疆和四川省副省長鄭備介紹了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本屆大會由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重慶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共同主辦,國家發展改革委作為支援單位。大會以“共建創新之路,同促合作發展”為主題,圍繞政府間科技合作、科技人文交流、産業創新發展、科研範式變革、未來醫學、開放科學及大數據等議題,設置開幕式暨全體大會、“一帶一路”科技創新部長會議、主題活動、圓桌會議及成果展示5大板塊、10場主要活動。
緊扣“十週年”和“首屆”兩個關鍵詞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也是中國第一次舉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本屆大會將緊扣‘十週年’和‘首屆’兩個關鍵詞,在活動安排和成果設計上突出‘新’和‘實’。”張廣軍表示。
一是系統總結十年合作成果。大會將首次發佈以“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為主題的重要報告,首次舉辦“一帶一路”科技創新部長會議,舉辦“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成果展,成果展包括80多項涉及諸多領域的合作案例,將生動展現創新絲綢之路建設取得的務實成效。
二是搭建高能級科技合作機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部長會議是首次舉辦,截至目前,有來自20多個共建國家的部長級嘉賓確認參會。大家將深入開展創新政策溝通交流,共同規劃科技合作發展路徑,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科技創新夥伴關係。
三是注重取得務實效果。大會期間,各主辦單位將共同啟動新階段推動科技創新服務“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的一系列新舉措。這些舉措將緊密對接共建國家的發展和合作需求,充分體現中方與各共建國家開放合作、攜手發展的共同心聲和積極行動。
四是展現良好合作意願和合作前景。截至目前,有7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代表確認參加會議,參會代表範圍廣、人數多、層級高、意願強。中方將充分展示增進國際科技界開放、信任與合作的誠意,以科技繁榮發展造福各國人民的善意,將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辦成切實促進創新絲綢之路高品質發展的盛會。
成渝地區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
“目前,我們正突出國際化、專業化,高標準高品質推進科技交流大會籌備工作。”張安疆表示,大會已邀請到7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300余名重要外賓出席,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外院士、專家學者、國外知名高校校長近40名。同時,國內院士、高校校長、科研機構、重點企業代表等也將參會交流。
在科技部指導下,川渝兩省市政府今年4月聯合印發《成渝地區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施方案》,確定了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科技交往中心、技術轉移樞紐、協同創新平臺、産創融合高地4大戰略定位,並明確了相應的重點任務,目前已取得積極進展。
在建立科技交往合作機制方面,已同80余個國家的各類創新主體開展了科技交流合作,與匈牙利等國家和地區簽訂科技創新戰略諒解備忘錄,建立起政府間、高校間、企業間的多層次科技創新合作機制。
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方面,連續舉辦“智博會”“西博會”,召開國際應用礦物學大會、“一帶一路”微無創醫學創新論壇等高端學術會議,增進對外交流。承辦科技部國際先進技術培訓班20余期,40余個國家的近千名學員參訓。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科研人員開展交流互訪超7萬人次。
在打造創新合作平臺方面,已建立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3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09個、協同創新平臺100個。新加坡國立大學等10余家知名高校在成渝地區設立研發機構,長安汽車、科倫藥業等30余家川渝企業在海外建立創新研發機構。
在促進國際技術轉移方面,支援成渝地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實施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與奧地利、白俄羅斯等國家技術轉移機構開展合作,高品質打造中國—匈牙利技術轉移中心(重慶)、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等國際技術轉移平臺,已設立國家技術轉移機構30家。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這次大會的舉辦,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持續擴大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科技交流和創新合作,加快打造輻射西部、支撐全國、面向全球的‘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張安疆説。
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取得積極進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對此,鄭備表示,近年來,四川省和重慶市緊扣一體化、高品質兩個關鍵,堅持“四個面向”,全面深化科技合作,主要從4個方面著力,取得了積極進展。
強化創新平臺的共建共用。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資源,高起點謀劃創新體系,協同推進西部科學城、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11個國家大科學裝置、5個國家産業(技術)創新中心在川渝落地建設,有的已經産出了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重組,天府、金鳳等省級實驗室掛牌運作,創新策源的功能不斷增強。
強化科技攻關同頻共振。突出原創性、引領性攻關,注重從源頭上、基礎上解決共性技術問題,兩地聯合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施科技創新合作計劃,合力增強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等優勢産業核心競爭力,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去年,川渝共研發首臺套産品182個,3項科技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強化創新主體協同共育。注重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先行先試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和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大力培育高精尖特企業和“隱形冠軍”,支援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川渝已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45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均超2萬家,呈現出科技創新體集群引領帶動高品質發展的良好態勢。
強化創新資源開放共用。我們深化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協同創新,高水準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建成“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3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09個、引才引智基地108個,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正不斷在川渝匯聚。(記者 張亦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