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與重慶 海上樞紐與陸路中心相向而行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10-30 11:06:14 編輯:李柯佑

10月17日,海南洋浦港,在萬噸海輪停靠的泊位旁,湛藍色的場橋鉗住一個個集裝箱,將其穩穩地放到堆場。

隨後,進港貨物或在堆場短暫停留等待轉運,或被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後,再搭乘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繼續奔赴遠方。

“目前,我們近50%的糧油産品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運往包括重慶、成都等在內的西南地區。”在海南洋浦保稅港區,澳斯卡國際糧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又華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當前公司每年發往重慶等西南地區的貨物量達到40萬噸,幾乎每一天半就有一趟鐵海聯運專列開行。

西部陸海新通道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而地處西南內陸的重慶,正是這條國際大通道的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洋浦港作為通道重要出海口之一,正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

一個是陸路中心,一個是海上樞紐,在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中,重慶和海南相向而行,合力“通陸達海”。

創新機制深化合作

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輻射力

時間回溯到2021年。當年11月4日,“穆勒首爾(SEOUL GLOW)”輪裝載著自重慶啟運經洋浦轉机出口的首個外貿貨櫃順利出海。

“這批外貿貨物是從重慶團結村貨場經鐵路運輸至欽州,再由欽州裝船運至洋浦,最後經洋浦轉机至目的地馬來西亞巴生港。”洋浦交通港航局港航物流發展科負責人周昌懋告訴記者。

這標誌著“重慶至洋浦至東盟”的鐵海聯運通道正式打通,也填補了洋浦長期以來沒有南下外貿轉机貨物的空白,“鐵海聯運+內外貿同船”相結合的運輸模式首次落地。

“這趟貨輪的啟運意義遠不止於此。”重慶市政府口岸物流辦主任楊琳表示,這也標誌著自2019年10月西部12省區市、海南省、廣東湛江市簽署《合作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框架協議》以後,重慶、海南兩地合作再次實現重大實質性突破。

除了南下出海的外貿貨物有了更多的選擇,運往中國內陸地區的貨物也找到了新路徑。看好洋浦港的海南澳斯卡國際糧油有限公司就是新路徑受益者之一。

“目前,我們從加拿大和巴西等國家進口大豆、油菜籽等原材料,然後在海南完成糧油初級生産,再依託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運往西南等內陸地區銷售,重慶益海嘉裏、四川川糧集團等都是我們的客戶。”曹又華告訴記者。

隨著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快車”開行,越來越多的海南企業正著力拓展中國內陸市場。

“我們從東南亞進口新鮮椰肉,採用海南傳統現磨現榨工藝進行生産,椰汁等産品迅速在四川、重慶、貴州等省市打開了市場。”海南椰容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先華表示,借助西部陸海新通道,公司産品經重慶轉机,順利進入北京、湖南等地區,銷往全國10多個省份。

事實上,重慶和海南的“牽手”,遠不只“鐵”“海”的雙向奔赴,空中貨運航線的緊密合作,也是擴大通道能級的點睛之筆。

今年9月,重慶瑞斯頓進出口有限公司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申報的一批出口貨物,從重慶出發,經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出口到新加坡。這意味著海南依託“單一窗口”西部陸海新通道平臺應用,實現了首單落地。

隨著這項創新機制的落地應用,外貿企業實現了貨物物流數據共用及業務協同,能夠直觀、便捷地看到各個節點數據資訊、報關單資訊和通關狀態,將大幅提升渝瓊兩地的國際貿易規模。

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主任劉瑋表示,當前,重慶和海南正著力在通道建設服務領域深化合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提供高效的通關和便捷的物流服務,持續釋放對外貿企業的“虹吸效應”,增強通道的輻射範圍。

政策便利稅收優惠

增強西部陸海新通道吸引力

有著“海南自貿港建設樣板間”之稱的洋浦經濟開發區,依託自貿港政策的先行先試,已成為海南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探路先鋒”。

位於海南島西北部的洋浦港是一個天然的深水良港。更為關鍵的是,它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10多個主要港口城市直線距離不超過500海裏,是亞歐航線、大洋洲航線進入中國的第一港,也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連結近海遠洋的門戶。

“洋浦港正以船籍港政策為核心,高效落地實施自貿港運輸便利化政策,持續做大港口量級能級,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航運能力。”洋浦交通運輸和港航局黨組副書記、局長邵晉寧表示。

傳統的船籍登記環節有很多手續,對船東的經營成本形成很大負擔,因為辦得慢,船東的成本消耗就大。為此,洋浦港實施船籍港政策,大幅提升登記效率,將原來的四十多天壓縮到一天。

海南中遠海運能源運輸有限公司是在“中國洋浦港”船籍港登記註冊船舶最多的一家公司。“之所以選擇把船舶登記註冊在‘中國洋浦港’,除了辦事流程簡單、快捷,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這裡可以享受到優惠的稅收政策。”邵晉寧説。

邵晉寧介紹,2020年以來,港口已累計為7艘登記“中國洋浦港”、符合退稅條件的新建造國際船舶辦理增值稅退稅業務,退稅金額約3.59億元,降低航運企業購船成本11%以上。

2020年以來,洋浦港已吸引了超500家航運産業相關市場主體落戶洋浦,新增登記船舶300余艘,總載重噸超1200萬噸。現有入籍“中國洋浦港”的國際船舶達42艘,海南國際船舶總噸位歷史性躍居全國第二。

此外,洋浦港還疊加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持續增強港口的吸引力。例如,洋浦港實施進口營運用交通運輸船舶零關稅,共有43艘外籍船舶享受到約10億元的關稅增值稅減免。

在內外貿同船保稅燃油加注方面,洋浦港已完成16單業務,加注不含稅油8533噸,為企業減少了30%的燃油成本,吸引航運企業圍繞洋浦新打通8條內外貿同船運輸路徑。

“客觀來講,洋浦港的政策紅利確實對企業有很大吸引力。”曹又華分析,比如,在港區內企業所得稅僅為15%,個人所得稅最高不超過15%,以進口原料為基礎實現加工增值超過30%的內銷免關稅,企業自用生産設備進口零關稅。

周昌懋説,洋浦正著力發展石化新材料加工製造、海上風電及海工裝備製造、LNG清潔能源儲運、健康食品加工等重點産業,為西部陸海新通道拓展貨品種類、提升貿易規模。洋浦港也在積極謀劃面向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國內國際雙向集採中心,加強洋浦國際航運樞紐的轉机功能。

“産業發展對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的貨源支撐力已經顯現。當前,在以澳斯卡國際糧油等為代表的企業支撐下,2022年海南鐵海聯運完成超6000標準箱,增長態勢明顯。”周昌懋表示,可以預見,依託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産業的加速崛起,通道經濟活力未來將持續增強。

增泊位拓航線

擴大西部陸海新通道航運版圖

“你現在所看到的那片黃色的作業區域,就是洋浦港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擴建工程。”記者隨著周昌懋所指的方向循聲望去,是一大片正在緊張施工的建設工地,機器轟鳴聲不絕於耳。

從一個地區性港口升級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航運樞紐,洋浦港面向“星辰大海”的征途才剛剛啟程。

“大力完善港航基礎設施是洋浦港的當務之急。”周昌懋表示,當前,洋浦港僅有三個5萬噸級的集裝箱泊位,年通貨能力還比較小,與其國際航運樞紐的定位極不匹配。

為此,洋浦實施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擴建工程,項目一期將於2025年初步建成,屆時將新增2個20萬噸級的泊位,集裝箱年設計通過能力將超500萬標箱。

此外,洋浦港2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工程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通過對航道進行疏浚,水深將由目前的14.4米提升至17.8米,航道寬度拓寬,可滿足目前最大的集裝箱船(20萬噸級)的靠泊需求。

同時,洋浦疏港高速公路的建設也正如火如荼,作為海南第一條雙向8車道的高速公路,建成後將大大緩解貨物進出港運輸壓力。

依託持續提升的通航能力,當前,洋浦港正積極開闢內外貿航線,構建“兼顧內外貿、通達近遠洋”航線版圖。

“目前,洋浦港已開通集裝箱班輪航線45條,內貿22條,外貿23條,基本覆蓋國內沿海和東南亞地區主要港口,航線通達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洋浦交通運輸和港航局高級僱員黃賢順表示。

據了解,近5年,洋浦港新開通內外貿集裝箱航線23條,其中2020年洋浦港開通南太平洋航線,2021年開通印度航線,2022年開通西非航線,2023年開通南美航線。

同時,洋浦港還不斷增強與內地和東南亞地區的聯繫,新開通了印尼航線、越南海防航線以及通往汕頭廣澳的內貿航線,初步形成以洋浦港為國際轉机港的航線架構。

黃賢順告訴記者,未來,洋浦港將每年新開通1條國際遠洋航線,進一步開闢遠洋和洲際幹線,提升國內沿海幹線運力,增加北部灣等區域航線密度,不斷擴大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航運版圖,為共建“一帶一路”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