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救助通”已推廣到36個區縣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8-29 11:23:31 編輯:珍珍

“進入‘重慶救助通’微信小程式—選擇申請救助類型—上傳身份證照片—簽署授權書……”8月22日,萬盛經開區南桐鎮支路社區居民王友文在社會救助工作站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用手機一步一步進行著社會救助申請。

“重慶救助通”是我市推動救助事項“掌上辦、指尖辦”的一項重大舉措,社會救助從申請、受理到核查、審核確認,所有流程全部線上進行,為老百姓提供了便利,讓他們少跑路,在家也能“掌上辦、指尖辦”社會救助事項。“重慶救助通”已擴面到36個區縣,每日線上申請量在1000例左右。

主題教育期間,市民政局通過廣泛調研,連發三個文件,要求“重慶救助通”在今年9月全市上線推廣應用,打通困難群眾快捷高效獲得救助的堵點、數據傳輸資訊共用的壁壘,加快推進社會救助“一件事一次辦”。

線上申請、刷臉授權

“重慶救助通”方便群眾

據了解,在民政部“救助通”核心功能模組基礎上,2022年,我市將“重慶救助通”納入數字民政創新突破整體規劃,並於2022年4月在渝中區試點,今年4月擴面到10個區縣。

該系統的市民端為微信小程式“重慶救助通”,後台端為重慶市社會救助綜合資訊平臺。一年多來,我市在民政部“救助通”的“救助申請、電子授權、生存認證、進度查詢”等功能基礎上,本地化開發拓展了“救助證明、救助公示、工作人員入口、政策宣傳、監測預警”等5大功能,形成了具有重慶辨識度的“重慶救助通”應用。

“重慶救助通”有何創新之處?

重慶市最低生活保障事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傳統模式下申請社會救助需要困難群眾親自到社區或是街道辦事窗口,大多數困難群眾文化素質不高,經常會出現材料交不齊的情況,多次遞交申請材料屬於常態。

“重慶救助通”為出行不便、交通不暢、遠在異地、政策不熟、資訊不通的困難群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救助事項申請、辦理、查詢等服務,實現了申請社會救助“掌上辦”“指尖辦”。

記者見到,困難群眾申請社會救助,可點開“重慶救助通”微信小程式上的“申請救助”功能,僅需要拍照上傳身份證照片,填報本人及家庭成員的基本情況,線上簽署核對授權書,即可完成低保、特困、臨時救助、低保邊緣等社會救助事項申請,無需群眾或者工作人員往返奔波提交收取紙質申請資料。沒有智慧手機的群眾,可由親朋好友等幫辦代辦。

如此一來,重慶的社會救助申請也從白天的工作日辦公接件,延長到了24小時可隨時線上發起。

“還有過去令基層救助工作人員‘頭大’的經濟核查授權,‘重慶救助通’把複雜的事情變簡單了。”該工作人員介紹,傳統工作模式下,為了掌握救助家庭的真實經濟狀況,困難群眾及家庭成員需要到鄉鎮(街道)進行當面簽署核對授權。

“重慶救助通”小程式端設有線上簽署核查授權功能,申請救助家庭成員或相關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在手機上就能完成簽署核查授權書。

目前,我市已與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認定指導中心建立了同步啟動部、市兩級資訊核對工作機制,實現了資訊核對的“一次授權、全網通辦、異地可辦”。困難群眾進行個人電子授權後,即可實現部級、市級、區級、鎮街四級同步家庭經濟狀況核查,包含全國證券、住房、婚姻等6大項,以及14個市級部門的38大類資訊,鎮街同時啟動入戶調查,實現社會救助核對工作跨層級、跨部門、跨區域、跨省域協查,進一步提升社會救助“精準度”。

記者了解到,目前“重慶救助通”每天有1000多例申請量,辦理時間由原來的30個工作日縮短至10至20個工作日。

為進一步增進惠民有感,市民政局還要求全市進一步優化辦理流程,簡化審核確認程式,減少申報要件,對沒有爭議的救助申請家庭,可不再進行民主評議。最大限度減環節、優流程、壓時限、提效率,讓困難群眾獲得救助的等待時間更短。

手機錄入數據、線上資格認證

基層工作者輕裝上陣

記者在部分鎮街採訪了解到,隨著“重慶救助通”廣泛上線,不僅困難群眾從申請到審核確認週期大幅縮短,基層救助工作人員的效率和服務品質也顯著提升。

渝中區兩路口街道社會救助工作站站長曾曉華從事社會救助工作已15年。他介紹,社會救助申請由傳統的線下辦理轉為“重慶救助通”線上辦理後,大幅減少了人工審核,救助申請、救助待遇資格認證、家庭經濟狀況資訊核對、救助證明出具、入戶調查等方面均實現了“掌上”辦理或系統自動完成,避免了過去基層多系統切換、數據重復錄入等情況,效率和準度上均超過傳統線下模式。

“比方説在入戶調查階段,過去我們習慣把調查情況記在筆電上,一天走訪若干家後再回到辦公室統一錄入。”曾曉華告訴記者,有了“重慶救助通”,他們隨時調查隨時用手機錄入資訊,系統後臺自動保存,不再重復錄入。

“改變明顯的還有待遇資格認證。”曾曉華説,傳統模式走訪基層工作人員需及時對在冊救助對象的生存和生活狀態進行確認,避免死亡、刑拘人員繼續享受救助待遇,造成救助資金誤發。而為了弄清楚救助對象的生存狀態,他們一般會請救助對象每月或每季度到街道行政服務大廳簽字報到,或電話溝通,或入戶調查。這些傳統方式對於基層工作人員來説效率不高,對於救助對象來説既奔波費力,又耗時費錢。

曾曉華點開小程式告訴記者,“重慶救助通”上設有“待遇資格認證”功能,已獲救助的困難群眾,可定期掃臉識別進行生存狀況驗證,大大減輕了群眾和基層工作負擔。

“有了‘重慶救助通’強大功能做支撐,現在我們輕裝上陣,騰出了更多精力開展入戶走訪、主動發現、動態監測等服務。”曾曉華説。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提升“重慶救助通”知曉度、應用率,各區縣正廣泛培育幫辦、代辦隊伍。墊江縣就依靠社區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區網格員等組成“幫代辦”隊伍,為自主申請有困難和無法自主申請的群眾提供“線上智跑”和“線下代跑”服務。

動態監測、擴展功能

困難群眾“一件事一次辦”年底實現

據重慶市最低生活保障事務中心統計,“重慶救助通”上線以來,累計共收到救助申請總量44341人次,簽署核對授權書53075人次,待遇資格認證195443人次。經調查核實,已對符合條件的9591人給予保障;另外還有辦理中12651人;對暫不符合條件的20495人納入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臺進行動態監測。

“這個動態監測非常重要,它能幫忙找到可能存在困難的群眾,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重慶市最低生活保障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我們發現困難群眾的方式主要是依靠“鐵腳板”,通過整合網格員、社會救助協理員、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等資源力量,對困難群眾進行動態摸排,效率不高。

現在,我市以“重慶救助通”為牽引落實社會救助數字化改革,不斷夯實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庫,通過數字賦能健全主動發現機制。

目前,我們已將在冊低保對象、在冊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近一年臨時救助對象、易返貧致貧人口、近一年內退出保障對象、通過“重慶救助通”申請救助未通過人員等7類人員納入低收入人口監測範圍,對低收入人口建立了10個監測預警模型,將低收入人口與市級歸集的死亡人口資訊、刑拘在押人員資訊、家庭新增人口資訊、殘疾人資訊、家庭婚姻狀況變化資訊等5類數據進行交叉比對,形成預警資訊,並定期下發相關區縣進行核實,對確需救助對象及時實施救助,對於不再符合救助條件的,及時終止救助。

記者還了解到,依託“重慶救助通”應用,目前,我市發展改革、民政、人力社保、住房、城管、醫保、廣電、電力等部門正聯合製定意見,有望在今年底全面開展社會救助“一件事一次辦”。

屆時,我市獲得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等資格的困難群眾在醫療救助待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登記、有線電視費減免、垃圾處置費減免、電量電費減免等方面,可享受“免申即享”服務。(張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