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榮昌:龍集鎮數字賦能基層治理有妙招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8-28 13:51:32 編輯:李柯佑

image.png

農村留守人員年紀較大、文化程度偏低,碰上事兒自己“辦不了”“拿不定主意”。很多時候,往往是會開了,事情推進不下去。這是許多村鎮在基層治理時面臨的“通病”。

如何“對症下藥”?作為全市基層智治第二批試點鄉鎮、榮昌區首個全域數字鄉村試點鎮,龍集鎮不斷探索全域數字化治理新方法,嘗試用更加“智慧”的方式為老百姓通堵解難——

“太感謝你們了,讓我們一家人沒花一分錢、也沒跑冤枉路,就解開了20多年的心結。”8月22日,在龍集司法所,六合村村民老李前來向調解員道謝。原來就在上個月,龍集通過在全區首創的“雲壩會”,用線上線下同頻的方式成功調解了老李家的房屋産權糾紛。

老李名叫李昌祥,有三個哥哥,他是“老幺”。當年老李夫婦婚後外出務工,寄錢回家由父母代為修了住房,房屋産權當時登記的是父母的姓名。時隔多年,如今父母均已去世,老李準備再次修繕住房時,卻發現自己不是房屋産權所有人,房子不能動。於是,來到龍集司法所尋求幫助。

想過戶,必須拿到法院的執行文書。“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厘清事實。僅靠打電話無法核實真實性,最好的辦法就是‘雲壩會’。”龍集司法所所長蔣建秀介紹,為此他們召集當事人、見證人、調解員“面對面”坐在一起,以開放式調解方式進行,公信力更強。

“我自願放棄該房屋的繼承權……”調解當天,通過“雲壩會”的遠端設備,老李在外務工哥哥們的聲音實時傳輸了回來,在村民們的見證下,四兄弟心平氣和地化解了糾紛。

“這不是個例,最近我們陸續接到多起這樣的房屋産權糾紛,群眾頭痛得很。”蔣建秀介紹,房屋産權事關群眾居住幸福感,這些糾紛不解決好,容易轉化成基層治理中的“雷點”,而這些糾紛通過“雲壩會”,能得到及時解決。

“雲壩會”不止化解糾紛“有一套”,在基層治理的其他方面也“有作為”。

“要想提升基層治理軟實力,産業發展是一大關鍵。但是目前留守農村的人員年齡偏大,子女‘不在場’,老年人又做不了主,村級特色産業發展阻力重重。”龍集鎮有關負責人表示,如何讓子女“在場”?這時,“雲壩會”就有了“用武之地”。

每天起早貪黑,地裏的莊稼也賣不上幾個錢,清河村的賀際清夫妻倆沒少為此發愁:“上了年紀,下不了重力。想幹活增加收入,又找不到好門路。”

變化發生在不久前的一場“雲壩會”上。

“今天組織召開‘雲壩會’,主要是想聽聽大家對我們小院經濟發展有什麼好的建議,特別是咱們小院今年新建了一家‘數字蜂場’,蜂蜜産量有了顯著提升。大家對蜂蜜養殖有想法嗎……”清河村黨支部書記張軍拋出話題。

“我從來沒養過蜜蜂,不知道幹這個靠譜不。”賀際清説出了顧慮。

“聽了村幹部介紹,我覺得挺靠譜。這活不用下重力,可以試試……”視頻另一頭,賀際清的女兒聽村幹部介紹了養蜂技術、成本與效益後,勸父母放心幹。有了孩子的支援,賀際清夫妻倆有了底氣,回家就試養了幾桶蜜蜂。

賀學虎養10桶、古方容養5桶、鄭明祿養3桶……當天,通過視頻連線,10多名當地留守村民與外出務工子女“同頻”對話交流,不少村民都開始嘗試養殖蜜蜂增加收入,共同推動發展“小院+”特色經濟。

張軍算了筆賬,“上次召開‘雲壩會’後,近期我們村有6戶村民加入養殖,共計養殖35桶蜜蜂,一桶蜂蜜一年能賣出700元,預計可為群眾增收兩萬多元。”

小小的“雲壩會”,帶來了一系列“化學反應”。龍集鎮有關負責人介紹,“一來更加透明直觀地打通了鄉村基層治理中不少的堵點、難點問題;二是拉近了在外務工村民之間的距離,消除隔閡,讓他們及時了解到家鄉建設和發展情況,為數字鄉村建設增添‘人力’與‘智力’。”

如今,“雲壩會”在服務該鎮基層黨建、經濟發展、平安法治、社會公共服務等領域都發揮出積極作用。“雲壩會”上線短短兩個月時間,已推動解決2個小院發展問題,成功化解6起糾紛,幫助群眾解決疑難問題30余件,收集民情民意40條,線上接受群眾諮詢300余次,有力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新時代要有新的工作方法,‘雲壩會’其實就是一種新的群眾工作方式。通過‘雲壩會’,向老百姓展示數字應用其實並不‘高大上’,它就在大家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該負責人表示。

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任重道遠,龍集鎮的數字鄉村探索之路還在繼續。鄭光慧 譚玲/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