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聚勢賦能強支撐 建設現代化郊區新城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8-28 10:22:53 編輯:珍珍

近日,《重慶市推進以區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印發,郊區新城成為新一輪城市建設的熱點。

作為“加快發展大城市周邊區縣城”的重要內容,《方案》明確:要推動南川、綦江—萬盛、大足、銅梁、潼南、榮昌加快擴容提品質,強化與中心城區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産業配套,快速集聚産業、吸納人口、完善功能,建設産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現代化郊區新城。

郊區新城,即在中心城區周邊一定距離範圍內形成人口、産業、居住聚集地,並有條件成為獨立的綜合性功能節點乃至區域性中心。重慶如何把郊區新城建強建好?記者在多個區縣進行了採訪。

快速集聚産業   深化産城融合

作為承接核心城區人口疏散的接納點、新的産業發軔和經濟增長點,郊區新城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吸引産業集聚?

榮昌位於重慶最西端,過去是個典型的“邊緣小城”,“不東不西”的地理位置,極大地影響了榮昌的招商工作。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的實施,將榮昌“不東不西”的區位劣勢扭轉為“左右逢源”的區位優勢。該區在招商引資中充分利用川渝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成為成渝兩地重要的産業轉移承載地。

以重慶電子電路産業園為例,該産業園由榮昌區政府牽頭,與川渝兩地企業共同打造,目標是建設西部地區最大、配套最完善的PCB全産業鏈研發設計、檢驗檢測和製造中心。榮昌區相關負責人稱,不到4年時間,産業園已引進上下游配套企業56家,建成投産37家,預計今年産值將突破60億元。

依託川渝兩個市場,榮昌城市吸引力凸顯,3年來每年新開工、新投産的工業企業都在100家以上,其中來自四川的企業超過30%。如今,榮昌正著力構建“2335”先進製造業集群體系,其中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智慧製造、食品及農産品加工將分別打造成500億級主導産業集群。産業集聚也帶動了人口集聚,過去3年,榮昌新增近1萬名産業工人,其中20%來自四川。

城市是郊區新城産業發展的載體,以産興城、以城促産,做好産城融合是增強郊區新城支撐能力的關鍵。

大足是典型的組團式發展城市,主城區沒有工業,工業分佈在雙橋、龍水、萬古、三驅等組團。這樣的佈局雖有功能互補等優點,卻存在功能重復、經濟活動分散等短板,經濟發展上相互平行,不利於産業集聚。簡單地説,就是規模效益不強、經濟效率不高。

“處理好各組團之間的關係,推動城市空間集聚勢在必行。”該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足於2013年啟動海棠新城開發區建設,目前新城8.25平方公里已基本建成。在此基礎上,大足又利用“重慶唯一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優勢,高起點規劃了大足石刻文化城,並於今年7月26日正式啟動建設。

“這不是簡單的‘造城’,我們積極圍繞産城融合做文章,以産興城、以城促産,提升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該負責人介紹,大足石刻文化城建成後,面積比之前大足主城區面積增加21.1平方公里,可進一步縮短與各組團的距離,推動四大組團“向心”發展。此外,大足石刻文化城以成渝中線高鐵大足石刻站為基點,佈局了文化城核心區、海棠新城片區、大足母城片區、大南山片區和智慧商貿物流片區等功能片區。未來,出了高鐵站即進入大足城區,城區內石刻文化處處與城市空間交融共生,延伸出高鐵經濟、會展經濟、旅遊服務等多種業態。

城市能級的躍升能帶來産業的集聚,新增大量就業崗位,吸引人才、外來人口和農村人口向城市匯聚。按照規劃,到2035年,大足石刻文化城將實現建成區面積36.6平方公里,城市總人口達40萬人,成為站城一體、産城景文融合發展的大足“未來城市封面”。

完善交通網路  推動內暢外聯

快速便捷的交通,是現代化郊區新城承接中心城區人口、産業外溢的必要條件。《方案》明確,要有序推進主城都市區市域(郊)鐵路佈局,加密出渝射線高速公路,提升沿線區縣城與周邊大中城市及區縣間的互聯互通水準。

銅梁是重慶西向發展橋頭堡城市,但對外交通一直是其短板——銅梁距重慶中心城區僅40公里,可對外通道僅有渝遂高速、渝蓉高速、三環高速、合璧津高速。

隨著成渝中線高鐵在銅梁設站,以及市域快線璧山至銅梁線(以下簡稱“璧銅線”)的建設,銅梁將跑步進入“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進一步提速同城化進程。

成渝中線高鐵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標誌性工程之一,起自重慶樞紐重慶北站,引入成都樞紐成都站,通車後銅梁12分鐘可至重慶北站,45分鐘可至成都,極大縮短銅梁與成渝城市雙核的時空距離。

而璧銅線是重慶主城都市區東西向市域快線,計劃2024年底竣工,還將與軌道1號線站內換乘,與軌道27號線貫通運營,屆時銅梁至璧山約半小時,至中心城區只需40分鐘,實現與中心城區的快速交通轉換。

高速公路方面,銅安高速也將於今年底通車。該高速路起于銅梁的渝遂復線高速蒲呂樞紐互通,止于川渝省界譚家壩伏龍溪,再與渝蓉高速相接。其重慶段48.6公里,銅梁境內就有39公里,通車後將成為聯繫成渝兩個特大城市和川渝兩大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兩江新區)的便捷直連新通道,將銅梁到安岳的車程縮短至40分鐘。

地處主城都市區與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黔北地區連接帶的南川區,也將通過軌道交通的建設,實現與中心城區的快速交通連接。

比如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主通道之一“廈渝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已于2020年全面開工建設,2025年建成通車後,將把南川和中心城區的車程從目前的1個小時左右縮短至20分鐘。

此外,今年初,重慶中心城區至南川線市郊鐵路獲批。這是主城都市區東南方向的一條快速融城通道,建成通車後,從南川城區站到重慶東站只需35—40分鐘,南川將進一步融入重慶“一日生活圈”“一小時通勤圈”和軌道上的都市區。

優化公共服務  實現生態宜居

“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而言,郊區新城能緩解成都、重慶兩個超大城市人口密度大、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大城市病’,有序紓解超大城市的部分功能。”市綜合經濟研究院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中心負責人、研究員鄧蘭燕認為。因此,郊區新城要留住人,離不開宜居的環境和優質均衡的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

綦江區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渝黔合作的連接點,是西部陸海新通道渝黔服務區的重要節點。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綦江的發展將帶動渝南黔北毗鄰地區聯動發展。近年來,綦江提出産業轉型、城鄉融合、教育提質、醫療提速“四個輪子”一起轉、加速轉的目標,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務水準。

“特別是要成為教育和醫療區域性中心,以高等教育、康養醫療等功能配套帶動産業、人口等資源要素集聚。”綦江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以醫療為例,以前綦江只有一家三甲醫院,優質醫療資源短缺,周邊渝南黔北及當地居民有大病還是習慣去中心城區大醫院求診。2022年5月,作為國家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均衡佈局的重要項目,綦江區與江蘇省人民醫院合作共建江蘇省人民醫院重慶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將先進管理經驗、醫療技術和服務模式平移到綦江,讓渝西和周邊川南黔北地區的群眾能享受到與國家級醫院同質化的醫療服務。

“自去年7月接診以來,我們實施了渝南黔北地區首例超聲引導下卵圓孔未閉封堵術等一系列複雜手術。截至今年6月,心內和心外科門診共接診47189人次,同比增長44.34%;出院患者4995人次,同比增長39.37%。”該院負責人説,目前新院區正在綦江區北部新城加緊建設,規劃床位1000張,總投資約16億元,預計2025年全面建成投用,屆時國內一流的心血管治療、康養技術都會引入到綦江。

在建設區域教育中心上,綦江同樣著力“補短板”。過去,綦江區境內只有重慶外語外事學院綦江校區和重慶移通學院綦江校區兩所本科院校。“我們抓住新一輪高校佈局調整契機,戰略謀劃人才支撐、人口結構、産業需求,盡最大可能集聚10所高校、10萬大學生,成為渝南教育高地、人才高地。”該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重慶電訊職業學院、重慶德國埃森大學、重慶經貿學院綦江校區等4所高校已簽約落戶。此外,綦江正在永桐新城打造渝南職教城,為産業發展和提高城市品質賦能。

生態宜居的環境,不但能夠提升一座城市的品質,也能彰顯城市的魅力,吸納更多的人口。

潼南處於成都、重慶兩個超大城市中間,涪江和瓊江穿城而過,中心城區坐擁涪江30公里親水岸線,空氣優良天數常年保持在330天左右,具有打造生態宜居城區的“先天”條件。

“我們深挖精微內涵、雕琢精緻形態、彰顯精美風貌,打造宜居智慧低碳的濱江新城。”潼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潼南將以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為載體,系統重塑30公里濱江風貌,全力做好“水文章”。同時,融合沿江綿延平壩打造“世界寬谷”,新城開發同步規劃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加快建成50平方公里、50萬人口規模的濱江新城。(龍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