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項指標已完成13項 重慶全力衝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8-28 10:22:53 編輯:珍珍

8月23日,記者從市城市管理局獲悉,今年重慶處於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衝刺階段,18項創建指標我市已完成13項,其他5項指標已經完成80%的工作任務,今年有望全部達標。

建設城市綠道

突出山水園林城市特色

城市綠道服務半徑覆蓋率是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重要指標之一。

8月23日上午,重慶日報記者來到兩江新區金海大道綠道。記者觀察到,綠道以綠線和藍線分為兩部分——慢行道和快行(騎行)道。“重慶適合騎車的路不多,這裡算一條,有專門的騎行道避免了我們在公路上騎怕被車撞、在人行道上騎怕撞人的擔憂。”騎行愛好者李黎每天上班前會來騎一小時車,上班時就特別有精神。

記者注意到,綠道旁還有可供市民休息的驛站、公共衛生間、直飲水等設施。“這段綠道是今年年初投用的,目前我們還在安裝導視牌、休閒座椅,規劃停車區域,完善綠地的功能。”兩江新區市政管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城市綠道歸根到底,是讓人在城市中回歸主體地位,為居民提供更多戶外活動空間,改善市民的出行環境。”市城市管理局城市園林綠化管理處處長廖聰全介紹,城市綠道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觀江綠道。依託濱江路建設,培育林蔭觀江綠道,同時延伸串聯起濱江公園、濱江廣場和濱江觀景平臺,形成市民休閒感受濱江特色的觀江綠道。

第二部分為健身登山綠道。依託城市獨特的依山資源,利用好原有的森林植被,修建登山步道,開闢休閒平臺,完善配套設施。

第三部分為城市休閒綠道。將城市中各組團內的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居住小區、商圈等重要活力源串聯起來,形成較為完整、連續的公共開放空間,為社區居民進行散步、休閒等社區活動提供方便。

“加快建設城市綠道,突出山水園林城市特色,能讓快節奏的城市生活逐漸放慢腳步,讓市民推門見綠、出門見景。”廖聰全提到,如今中心城區的綠化覆蓋率已超過43%,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標準。

城市生態修復

讓綠地佈局更優品質更佳

“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生態優先要作為首要的原則。城市除了要添綠,還應強化城市生態宜居性,提升城市健康舒適度,修復因為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傷痕’。”廖聰全表示。

西部(重慶)科學城寨山坪生態公園是科學城發展的“城市綠心”,該公園位於科學谷西側、寨山坪東坡,總佔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記者沿登山步道拾級而上,不一會便可到達公園核心區域。這裡有曠野花園、觀雲頂等各具特色的打卡點,特別是在觀雲頂,規模宏大的科學谷建築群可盡收眼底。

“原來這裡是一處荒坡,我們保留了原來的夯土墻,在此基礎上構建能讓市民休憩的空間,原來堆放在此的建築廢材也重新利用起來打造成兒童遊樂場,旁邊的廢棄魚塘通過生態修復後成了自然濕地。”重慶高新區城市建設事務中心工作人員李彬介紹。

“重慶作為老工業基地,在城市化進程中留下了不少環境和生態問題。”廖聰全稱,重慶以解決城市“禿斑”入手,實施“坡坎崖綠化美化”1352個,面積3000余萬平方米;實施兩江四岸消落帶生態修護項目……

“對於已建成但品質不佳或者達不到園林城市標準的綠地,重慶重點在‘補’字上做文章,做到因地制宜,應綠盡綠。”廖聰全介紹,我市針對公交港灣,輕軌、地下通道等出入口補栽補植行道樹,對城市邊角地、閒置地、廢棄地實施綠化,讓城市綠地佈局更優,品質更佳。據統計,目前已完成項目442個,面積688萬平方米,其中巴南區龍洲灣商圈、渝中區嘉華大橋至虎頭岩沿線等一批綠地提升項目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打卡。

加強建設管控

確保城市園林綠化健康發展

從長遠來看,建設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確保城市園林綠化健康發展,還需要從規劃入手,通過制度來保障。重慶正開展《重慶市城市綠化規劃》編制工作,提出城市綠化城鄉統籌的發展戰略,確定與建設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總目標相匹配的城市及片區綠化空間構建的綜合目標和要求。

另一方面,根據最新修訂的國土空間規劃,市城市管理局啟動了新一輪《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修編工作,將更加合理地在城市規劃中佈局綠地,增加公園綠地比例,增強公園綠地輻射面積,形成以行業發展規劃為統領,以市、區、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為支撐的園林綠化規劃體系。

此外,重慶正開展現狀綠線劃定工作,提升城市綠地管理精細化水準,讓市民群眾共同參與監督管理。根據《城市綠線管理辦法》等法規文件要求,我市將把已建成的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廣場用地納入現狀綠線,設立公示牌或綠線界碑,滿足城市綠線管制監督的相關要求。

“城市園林綠化三分建七分管,還應強化專業化、精細化管護。”廖聰全稱,全市正按照《重慶市園林綠化養護品質標準》的要求來提升綠化養護品質;各區縣按照定額養護標準落實養護資金,使城市園林綠化管養護達到定期化、標準化和專業化;全市正建立城市園林綠化管養護體系,進一步完善城市園林綠化管護企業資質等級評定工作,改變以往“重建輕管、只建不管”的問題。(郭曉靜 崔曜  吳夢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