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發展改革委權威解讀上半年重慶經濟形勢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7-27 10:02:33 編輯:珍珍

近日,重慶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聯合發佈了重慶市經濟運作情況的“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4345.95億元,同比增長4.6%。

來看一些關鍵性指標: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2%,全市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4%,全市全體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5.3%。

對重慶經濟“半年報”怎麼看?上半年,重慶經濟基本盤呈現哪些特點?下半年,重慶經濟發展後勁如何,還有哪些值得期待的舉措?就此,重慶日報記者7月27日邀請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解讀。

“從整體來看,今年上半年全市經濟承壓前行,穩的基礎在夯實、進的因素在累積,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高品質發展態勢總體向好。”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分析,其中,前三個月經濟運作實現良好開局,4月深度回調,5月總體企穩,6月加快回升,我市經濟同全國經濟一樣具有較大的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不過,需要正視的是,上半年重慶GDP增速低於全國,經濟恢復呈現一個正常的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過程,雖處於合理增長區間,但也反映出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穩固,經濟結構調整承受較大壓力。”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該負責人分析,從全球來看,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國際地緣政治博弈日趨複雜激烈,世界經濟衰退風險上升,發達國家經濟體增速放緩,外部需求的不確定性是重慶經濟發展不小的拖累。

從全國來看,供給恢復快於需求恢復,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不可避免受經濟下行影響,市場信心還不夠足、居民收入預期還比較弱,家庭及個人消費趨於謹慎,和全國一樣,重慶部分商圈、景區等消費場景面臨“人流旺、消費低”的窘境。

從産業來看,汽車産業進入加速變革期,傳統電子産品消費天花板效應逐步顯現,國內基建和房地産的拉動作用有待進一步釋放。

“整體而言,未來重慶要全面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仍有壓力。”該負責人表示,下半年,重慶要在改革求變、破解難題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在提速擴大有效需求、強化工業支撐、穩外貿穩外資、助企紓困解難、除險清患守底線、抓好民生實事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經濟持續穩步回升向好。

上半年“勢”有向好支撐>>>

面對複雜嚴峻的環境,上半年重慶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克服了困難、經受了考驗,呈現出不少積極的勢頭和亮點。主要體現在四大方面。

經濟發展韌性大

雖然,重慶經濟在短期內受到較大衝擊,部分經濟指標短期內回調,但是能夠迅速企穩、恢復、發展,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持續恢復的態勢沒有變,經濟發展有潛力、有韌性、有空間的特點沒有變。

區縣發展穩中向好。29個區縣(開發區)GDP增速達到全市平均,其中,高新區直管園(6.6%)、涪陵區(6.4%)、石柱縣(6.2%)、長壽區(6.1%)、彭水縣(6.1%)、秀山縣(6.1%)等6個區縣(開發區)達到全年目標。

投資領域企穩回升。1—6月全市固定資産投資增速較1—5月提升1.1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9.7%,高於全國平均2.5個百分點,拉動全市投資增長3.1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7.6%,高於全國1.6個百分點,其中,汽車、裝備産業投資增速分別達到33.2%、11.2%,發展勢頭看好。

消費市場恢復提速,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6.2%,較一季度、1—4月、1—5月分別提高1.5個、1.8個、0.9個百分點。

此外,上半年,工業用電量、全社會貨運量同比分別增長7.1%、0.7%,分別較一季度提高1.2個、0.3個百分點。

經濟結構在優化

上半年,重慶三大産業結構持續優化,産業發展加速轉型升級,綠色低碳生産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農業生産保持平穩。第一産業增加值為686.33億元,同比增長4.5%,較全國平均高0.8個百分點,較一季度提高0.7個百分點。

工業領域亮點突出。新能源汽車、先進材料同比分別增長5.2%、8.7%,智慧裝備、食品及農産品同比分別增長0.8%、2.0%,軟體資訊服務業同比增長7.5%,輕合金、輕紡、高端摩托車、新能源及新型儲能同比分別增長15%、10.4%、8.6%、5.0%,特別值得關注的是,18個“新星”産業集群前景廣闊,AI及機器人、纖維及複合材料産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5%、45%。

服務業恢復性增長加速。全市服務業增加值7912.25億元,同比增長5%,較一季度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446.29億元,同比增長7.8%,較一季度提高1.6個百分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560.59億元,同比增長6.4%,較一季度提高3.4個百分點;金融業增加值1369.68億元,同比增長5.4%,較一季度提升0.5個百分點。

科技含量在提升

上半年,重慶科技賦能經濟發展成效進一步顯現,重點領域取得突破,經濟社會的科技含量更高,經濟發展後勁更足,可持續發展動能強勁。

重慶創新投入持續加大。1—5月,規上企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172.18億元,佔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比重10%。同期,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支出151億元,同比增長18.7%;為1115家科技型企業新增發放知識價值信用貸款19.7億元,三支政府引導基金投資項目38個(次)、金額1.9億元。

上半年,重慶啟動科創領域重大項目7項,累計完成投資12355.2萬元,完成投資進度48.5%。“覺醒睡眠與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創建項目”4月份已完工,提前完成3000萬元的年度投資計劃。“長江上游種質創制科學設施”已完成年度投資計劃。

同時,聚焦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4大科創高地,圍繞工業軟體、智慧製造、大數據、智慧化、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綠色節能等方向,我市研發出全球首創微核高頻脈衝加熱技術、最大截面7050鋁合金超寬超厚預拉伸板、全球參數等級最高和發電效率最高的煤氣發電機組等,11個藥物通過品質和療效一致性評價並取得新藥證書。

市場活力在增強

當前,重慶市場主體規模正持續壯大,新設立經營主體數量32.75萬戶,同比增長13.4%,僅半年就突破30萬戶,創歷年同期新高。

同時,重慶經營主體總量突破350萬戶,達到357.75萬戶,同比增長8.4%,對比北京245.4萬戶、上海330.5萬戶、天津171.8萬戶,位居直轄市第一位。

重慶啟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新增科技型企業7616家(累計50605家),同比增長130.5%,高新技術企業後備庫企業892家。

此外,重慶新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累計達到29家,全市孵化載體新增在孵化企業和團隊1520個、畢業企業352家,同比分別增長8.5%、9.3%,技術合同成交額實現377.4億元,同比增長98.8%。

上半年,重慶新增上市企業6家,新增科創板上市企業2家。新簽約三安意法半導體等百億級補鏈強鏈項目17個,海辰儲能等211個工業市級重大項目,投資進度達56.2%。

下半年堅定信心迎難而上>>>

重慶要堅定信心、正視問題,咬定目標不放鬆,狠抓閉環落實,全力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特別是要盯住幾大重點領域,以更加主動的戰略、更加精準的戰術全力推動經濟持續穩步回升向好。

以國家戰略實施拉動經濟大盤增長

一方面,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持續用力,在成渝關區試行上海—重慶水水聯運轉机業務“出境確認”模式;加快成渝中線高鐵、渝昆高鐵建設,落實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實施方案;在渝西八區推進“五個一體化”招商試點,聚集能級20億元及以上潛在重大投資項目。

另一方面,圍繞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持續發力,促進果園港、團結村、南彭公路物流基地等各樞紐之間分工協作和高效聯動,加快推進重慶鐵路口岸設立綜合保稅區,積極組織市內企業赴東盟、歐美等地開展經貿對接活動,進一步探索與通道沿線國家在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智慧終端、農機通機、綠色食品等領域的合作機遇。

以數字重慶建設提升經濟發展量級能級

推進三安意法碳化矽晶圓生産線、12吋車規級晶片等標誌性項目落地實施,促進柔性面板、玻璃基板産能提升,壯大智慧家居、智慧微投等新型終端産品,抓好印刷電路板、被動元器件等核心電子元器件引進培育,深入實施軟信産業“滿天星”行動計劃,建設重慶市軟體測評中心等技術機構,開展示範樓宇評選,面向汽車軟體、人工智慧、衛星網際網路等重點領域實施第三批“揭榜挂帥”項目。

以實體經濟振興推動重點産業增産上量

對汽車、摩托車産業,加快促進長安深藍SL03、問界M5(智駕版)等新品上量,引導和支援華晨鑫源、慶鈴、上汽紅岩等重點企業加快新能源轉型。

對電子産業,積極爭取仁寶集團、聯想集團、華碩、華為落實新訂單,加快康寧大猩猩蓋板玻璃熔爐、海辰50GWh新一代儲能鋰電池等重大項目投資放量。

對裝備産業,推動奕斯偉半導體裝備項目簽約,推動佳都科技軌道交通裝備産業園項目落地,著眼歐洲産業轉移和沿海産業梯度轉移及備份項目,力爭全年牽頭引進項目10個以上。

對醫藥産業,加大對醫療器械特別是轉化時間短的體外診斷試劑等産品的引育,鼓勵植恩生物等企業抓住下半年電商大促時機,多種方式進行OTC品種促銷。

對材料産業,持續推進建峰三聚氰胺節能改造、萬凱PET三期等項目建設,重點支援重慶國創輕合金研究院、玻璃纖維及複合材料研究院等新型創新主體建設。

對消費品産業,依託尚上服飾、蘇美達製衣等訂單龍頭企業,整合第三方資源搭建服裝産業數字化服務平臺,千方百計承接訂單轉移。

以有效投資推動經濟發展提速增效

加速推動12條(段)304公里軌道交通、1010公里鐵路、1391公里高速、烏江白馬航電樞紐等水運項目、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B航廈及第四跑道工程等民航項目加速建設。

開工合川雙槐三期煤電,江津、潼南燃機等項目,加快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建設,開工哈密—重慶特高壓直流工程。

開展擴大技改投資專項行動,落實“技改九條”,出臺“技改專項貸”,清單化、項目化推動技術改造項目,推進開發區(園區)整合提升。

以穩定外貿外資力促進出口恢復增長

積極爭取增設二手車出口試點數量,擴大二手車出口規模。深入推廣“跨境電商+産業帶”模式,擴大跨境電商B2B出口規模。

加快推動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放量,擴大我市汽車及新能源汽車和二手車出口和跨境電商規模。

持續實施外資招商專項行動,聯動市級部門和區縣(開放平臺)加緊前往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新加坡等國家到府對接洽談外資項目,加大儲備、推進、落地一批外資項目。

以消費升級擴容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印發實施我市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實施方案。

出臺“培育打造巴渝特色消費新場景”激勵政策,全面落實好消費券發放、汽車惠民、綠色家電三大促銷政策,在7—8月接續開展打折促銷、以舊換新、發放消費券等活動。

開展好“愛尚重慶·仲夏消費季”“愛尚重慶·嗨購消費季”等系列活動,鼓勵區縣圍繞露營、水上運動、親子出行、避暑消夏等積極策劃仲夏消費季活動。

提高對馬路經濟、夜市經濟等“新集市經濟”容忍度,支援發展“後街經濟”“尾廂經濟”“夜間經濟”“會展經濟”,推動休閒消費、新型消費加快發展。

以金融服務助力實體經濟穩定增長

圍繞“33618”製造業企業加大中長期貸款投放,支援“技改專項貸”擴大規模。

支援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推動成立10億元規模的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

推動一批大型金融機構與市政府合作,爭取引入1.2萬億元以上金融資源。加強向上對接力度,積極爭取OTC認股權證質押貸款、專精特新專版試點落地重慶。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引導作用,推動降低企業融資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

以穩企業強主體推動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

提升服務精準度,幫助企業解決難題,促進各類企業發展壯大。

持續開展擬上市民營企業的挖掘培育工作,著力保障重點擬上市企業融資等需求;引導專精特新企業到區域股權市場培育,推動提升區域股權市場服務專精特新企業能力;實施年度企業減負專項行動方案,預計下半年為企業減負300億元以上;持續推進“企業吹哨·部門報到”助企服務專項行動,推動政府部門涉企服務系統重塑、流程再造,全週期、全要素、全覆蓋和全方位服務企業。

此外,還要做好經濟運作調度、迎峰度夏能源保障、化解經濟社會領域風險、防汛抗旱、安全生産等工作。(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