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構建科技創新“1458”工作體系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7-11 09:46:19 編輯:李柯佑

7月10日,重慶市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大會召開。大會提出科技創新“1458”工作體系(即錨定“1”個總體目標、明確“4”個發展定位、聚焦“5”個主要目標、實施“8”大行動),統籌佈局科技創新資源,以支撐高品質發展為主線,以産業創新為核心,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為抓手,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動力,推動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實現新突破,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為科技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科技創新“1458”工作體系>>>

1個總體目標

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到2027年初步建成,體系化創新能力和整體效能大幅提升

4個發展定位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創新策源地

●重要先進製造業創新中心

●“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先行區

●高層次科技人才匯聚地

5個主要目標

●四大科創高地建設實現突破

●高能級創新平臺集聚成勢

●科技賦能産業發展成效顯著

●高素質科技人才支撐有力

●創新生態環境活力迸發

8大行動

●戰略科技力量提質強能行動

●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突破行動

●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行動

●國防科技創新高效協同行動

●區域創新佈局優化提升行動

●科技創新人才強基增效行動

●科技開放合作深化拓展行動

●一流創新生態培育優化行動

錨定“1”個總體目標

為推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實現新突破,市委、市政府圍繞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提出了科技創新“1458”工作體系,聚焦打造四大科創高地,設定工作目標,針對性制定了政策舉措。

其中,未來五年,全市科技創新將錨定“1”個總體目標,即: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到2027年初步建成,體系化創新能力和整體效能大幅提升。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聚焦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動科技創新取得了新進展、邁上了新臺階。2022年,我市研發投入強度預計2.3%,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6.14件,技術合同成交額630.5億元,R&D人員超過20萬人,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居全國第7位。今年,我市啟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1—6月新增科技型企業5849家、已通過審核的高新技術企業845家,分別完成全年目標的82.8%、76.9%。截至6月底,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48838家、6401家。

明確“4”個發展定位

堅持“四個面向”,深刻把握創新制勝工作導向,大會還明確了全市科技創新的“4”個發展定位——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創新策源地。深入貫徹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著力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成為國家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

重要先進製造業創新中心。聚焦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建設,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先行區。構建開放創新的體制機制,打造輻射西部、支撐全國、面向全球的“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重要樞紐,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

高層次科技人才匯聚地。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發揮高能級科創平臺作用,集聚高素質科技人才,提升科技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優化科技人才發展環境,激發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聚焦“5”個主要目標

為加快推動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實現新突破,大會提出,未來五年全市科技創新將聚焦“5”個主要目標,對總體目標進行了細化。具體包括:

四大科創高地建設實現突破。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加快打造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四大科創高地,推動人工智慧等16個戰略領域技術創新達到國內先進水準,每億元研發投入發明專利産出達到17件,年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1300億元。

高能級創新平臺集聚成勢。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輻射帶動作用更加凸顯,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領軍企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現零的突破,新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8個。

科技賦能産業發展成效顯著。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超過50%,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提高至36%、22%,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分別達到1.27萬家和8.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以上。

高素質科技人才支撐有力。集聚更多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圍繞先進製造業發展培育一批卓越工程師、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研發人員實現倍增、突破40萬人。

創新生態環境活力迸發。科技體制改革全面深化,制度性開放走在中西部前列,具有全國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基本形成,各類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突破2.7%。

實施“8”大行動

為實現上述目標,大會提出將實施“8”大行動,即:戰略科技力量提質強能行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突破行動、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行動、國防科技創新高效協同行動、區域創新佈局優化提升行動、科技創新人才強基增效行動、科技開放合作深化拓展行動、一流創新生態培育優化行動。

比如,在戰略科技力量提質強能行動方面,構建具有重慶特色的實驗室體系,爭取建設國家實驗室及基地,提升在渝全國重點實驗室創新能力,加快重慶實驗室建設;打造高端産業技術創新平臺,圍繞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建設一批産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打造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和綠色工程研究中心,大力推動企業創新和産業創新;建設高水準大學,力爭全市世界一流學科達到7個以上;推動科研機構融合發展,探索産業技術研究院多元發展模式,加快構建成果孵化、技術熟化、産業轉化的技術創新體系。

在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突破行動方面,加強重點基礎研究,發揮國家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和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作用,加快戰略性、引領性、應用性基礎研究;搶佔技術創新制高點,面向經濟主戰場和國家重大需求,緊密對接“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聚焦四大科創高地,重點圍繞人工智慧等16個戰略領域,一體推進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産業創新,引領支撐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等。

“總體來説,這些政策舉措體現了戰略性、針對性、實效性等特點。”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明炬表示,特別是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我市科技創新的短板和不足,在重構市域創新體系、培育創新平臺、壯大創新主體、匯聚創新人才等方面重點發力,提出20條創新政策,有利於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同時,圍繞項目化落實,從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基礎條件平臺、成果轉化服務載體、重大科創示範區4個方面,明確了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標誌性項目。

下一步,全市將抓好政策宣傳和閉環落實,推動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新突破,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持久動力。(張亦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