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加速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7-10 10:13:25 編輯:珍珍

image.png

重慶高新區金鳳實驗室展廳,多項未來前沿生命科學在此展現。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近日,重慶腦與智慧科學中心在南岸區建成投用,將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圍繞“解讀腦、康復腦、調控腦、模擬腦”任務,構建“基礎理論研究—臨床轉化研究—類腦技術轉化研究”三位一體融合創新模式,佈局腦與智慧前沿研究院、臨床研究醫院、腦與智慧學院等“六院多平臺”,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腦科學與類腦智慧創新高地。

此前,中子科學研究院(重慶)在西部(重慶)科學城揭牌成立,超高流強穩態氘氚中子源大型科學裝置也正式啟動建設。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核能院院士吳宜燦為首席科學家的院士專家團隊,將依託該大型科學裝置,開展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航空航太等多學科多領域的科學實驗,在渝打造“千億級”中子科技産業集群。

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的具體舉措。如今,重慶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匯聚全社會創新資源和力量,加快打造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四大科創高地,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呈現良好態勢。

2022年,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9年的58%提高到60.3%。重慶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連續四年保持全國第七位。

強化基礎研究源頭供給

政府引導、各方參與、多元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

前不久,金鳳實驗室劉新東課題組在全世界首次發現IL-8(白介素-8)可提高腦膠質瘤免疫檢查點治療效果,並闡明IL-8和免疫檢查點聯合阻斷的機制,在腦膠質瘤的免疫治療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作為舉全市之力高標準、高起點打造的重慶實驗室‘新樣板’、國家實驗室‘生力軍’,金鳳實驗室正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及産業發展制約要素,凝練原創科學問題,加快形成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創新成果。”金鳳實驗室副主任徐輝説。

今年3月,重慶幾何拓撲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在重慶理工大學揭牌成立。作為首批認定的3個重慶市基礎學科研究中心之一,該研究中心旨在瞄準基礎研究“向最深處鑽孔”,聚焦幾何拓撲核心領域開展原創性研究,為我市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為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源頭供給,我市出臺《重慶市基礎研究行動計劃(2021-2030年)》,並修訂了《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等,支援科研人員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科學前沿探索。

2022年設立的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是鼓勵和引導社會多元化投入,共同支援基礎研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一項探索。目前,我市已累計設立5支聯合基金。

6月6日,市科技局分別與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星網網路應用有限公司簽約,共同設立聯合基金。這也是首次由企業出資成立聯合基金。在3年合作期中,長安汽車平均每年出資1000萬元,市科技局平均每年出資250萬元,主要圍繞智慧網聯汽車、新能源汽車、汽車軟體與人工智慧等領域發展需求,吸引集聚市內外優勢科研力量參與相關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

“基礎研究位於創新鏈前端,加強基礎研究,是企業和行業發展中的緊迫需求。”長安汽車副總裁張曉宇表示,發揮自然科學基金的引導作用,促進産學研協同創新,有利於推動我市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和企業創新能力提升。

此外,通過積極爭取國家支援,2022年,我市獲批國家基礎研究科研項目1013項,項目經費7.22億元。

政府引導、各方參與、多元投入,營造了良好的基礎研究氛圍。

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以行業産業重大技術需求為導向新設重大(重點)專項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才能搶佔未來産業發展制高點。

正是深諳這一點,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歷時1年,開發出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國産通用型科學計算軟體——北太天元數值計算通用軟體。

北大重慶大數據研究院基礎軟體科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盧朓表示,北太天元的面世,填補了國産科學計算軟體在通用型軟體這一領域的技術空白,能為各領域科學家與工程師提供優質、可靠的科學計算環境,現已有300余所高校、100余家企事業單位試用。目前,北太天元還在建設開發者社區,不斷完善國産科學計算軟體生態體系。

與北大重慶大數據研究院距離不遠的中國電科晶片技術研究院,整合了中國電科下屬國家I類研究所研發資源,佈局了特種晶片、先進計算、5G通信、汽車電子、智慧文博、智慧傳感6大産業板塊,加快自主創“芯”,推動積體電路産業集群發展。

全球首款北斗短報文射頻基帶一體化晶片,就是電科晶片聯合研發的産品之一。一顆顆芝麻大小的晶片,讓普通智慧手機與3.6萬公里外的北斗衛星之間實現了超遠距離通信。

為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今年4月新修訂並施行的《重慶市科研項目管理辦法》,新設置了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重大(重點)專項,以行業産業重大技術需求為導向,按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路,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提升有組織創新的能力和水準,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根據該《辦法》,重大(重點)專項均由若干重大(重點)項目組成,單個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的財政經費資助強度最高分別達3000萬元和500萬元。

“今年,我市擬組織實施人工智慧、高端器件與晶片、生物醫藥等5個重大專項,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態環境、人口健康等8個重點專項。”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説。

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雙倍增”行動計劃助企業“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讓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大市場,推動科技經濟深度融合,才能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

在前不久舉行的重慶市新型研發機構技術成果産業項目綜合對接大會上,我市39家新型研發機構集中“曬”出180余項科技成果,希望通過政府搭臺、供需對接,實現成果轉移轉化,或者得到投資機構的青睞。其中,8個科技成果項目現場簽約,總金額超8000萬元。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是簽約的新型研發機構之一。“利用北理工在毫米波雷達領域的技術優勢,我們已經成功孵化了重慶睿行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該中心副主任胡善清説,重慶睿行面向汽車和交通兩個行業方向,已開發出多款毫米波雷達産品,並建成年産能百萬套的生産線,公司成立3年來,産值累計近1億元。

該毫米波雷達項目得到重慶渝富資本的青睞,戰略投資2000余萬元進一步推動項目做大做強。

不僅是“錦上添花”,重慶還為科技成果“雪中送炭”。

7月初,西部(重慶)科學城“先投後股”首批4個項目正式簽約立項,財政資金拿出700萬元“真金白銀”給予資助,單個項目最高資助200萬元。

“‘先投後股’是一種支援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模式,針對科技成果轉化早期項目。”重慶高新區科技創新局局長鄧敏軍解釋,這些項目剛從實驗室走上生産線,往往會遇到資金難題。“先投後股”是先期以科技項目形式向科技型企業投入財政資金,後期按照事先約定將投入的財政資金轉換為股權,伴隨企業共同成長。在被投企業步入自我發展階段後,再按照“適當收益”原則逐步退出。

來自重慶涂鍍佳科技有限公司的“石墨烯改性水性工業漆研發”項目是簽約項目之一,獲得200萬元資助。“目前我們正處於産品研發到批量化生産試製的關鍵階段,資金青黃不接。這次能獲得資助,無疑是政府送來了‘及時雨’。”重慶科技學院教授、涂鍍佳科技總經理蘭偉説。

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也是科技成果轉化主體。為培育壯大這一主體,今年3月,我市啟動實施了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力爭通過構建企業“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梯次型、全週期引育體系,到2027年,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在2022年基礎上實現“雙倍增”,分別超過1.28萬家、8.6萬家。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加快推動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實現新突破,我市將搶抓戰略發展機遇,堅持創新制勝工作導向,聚焦四大科創高地建設,構建“416”科創高地體系,重點圍繞人工智慧等16個戰略領域,進一步加強重點基礎研究,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大力服務社會民生發展,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持久動力。(張亦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