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陸海新通道智慧財産權高校聯盟成立 發佈四類合作項目

來源:人民網 時間:2023-07-07 16:32:20 編輯:沈賀

為進一步加強高校智慧財産權人才培養與創新能力建設,促進國家之間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7月5日,西部陸海新通道智慧財産權高校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成立儀式在重慶理工大學花溪校區舉行。

聯盟由重慶理工大學發起,主要成員單位包括重慶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廣西民族大學、重慶城市職業學院等國內6所高校和研究機構,以及寮國國立大學、泰國孔敬大學、柬埔寨國立馬德望大學、印度尼西亞丹戎布拉大學等國外4所高校。

image.png
活動現場。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平臺共建、資源共用

聯合培養國際化智慧財産權人才

作為與東盟國家相關院校在智慧財産權領域的交流合作平臺,聯盟高校將發揮各自優勢,在平臺共建、資源共用、師生互派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聯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智慧財産權優秀人才。秉持相容並包、開放合作、文明互鑒的建設理念,聯盟將積極推動聯盟高校智慧財産權教學和學術研究。

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也是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多功能經貿平臺的重要使命。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多功能經貿平臺總幹事胡開強提出,平臺願同聯盟加強合作,共同促進智慧財産權保護與合作,攜手推進上合及“西部陸海新通道”行業標準。

“強化智慧財産權創造、保護、運用和服務已被納入《重慶市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五年行動方案(2023—2027年)》作為重要工作內容。”重慶市智慧財産權局副局長何大偉介紹,聯盟的成立既是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響應,也是貫徹落實重慶市關於智慧財産權強市建設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重要部署的務實舉措,聯盟成員要充分發揮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為企業有效化解和降低智慧財産權風險、應對智慧財産權糾紛、提升創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援。

重慶市教委一級巡視員鄧睿談到,下一步,希望重慶理工大學用好用足、協調整合各類資源,推進聯盟的互利合作見行見效,進一步提高重慶智慧財産權國際化水準和影響力,不斷助力重慶與東盟國家在經貿、教育和人文交往等領域的合作取得新成效;希望聯盟各方在智慧財産權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務實合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確立四類合作項目

提高聯盟高校合作實效

為提高聯盟高校間的合作實效,活動現場發佈了聯盟成員四類合作項目。

推動聯盟高校教育資源開放與核心課程共建共用。聯盟將秉承著“開放、合作、共用”的精神,積極推動教學科研資源的互通與融合。同時,將鼓勵各高校之間共建共用優質的智慧財産權專業課程,推動線上課程的開發與應用,共同打造線上國際智慧財産權課程資源庫,實現課程資源的多樣化和資訊化目標。此外,通過建立教育教學資源共用機制,充分發揮各聯盟高校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

探索聯盟高校之間人才聯合培養機制。逐步建立聯盟高校之間的學分互認機制,通過為學生提供跨校、跨專業的學習機會,積極探索聯盟高校之間的學分互認,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和發展空間,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助力他們形成紮實的專業基礎與寬廣的國際視野。

創建聯盟高校協同創新機制。通過實施合作研究項目和定期舉辦學術交流活動,聯盟將搭建多學科、跨領域的合作平臺,為聯盟高校相關智慧財産權申請提供培訓與指導,支援高校與研究人員圍繞成果實現智慧財産權保護與轉化,促進智慧財産權許可與技術交流,共同解決西部陸海新通道智慧財産權的前沿、重大問題,提升聯盟成員高校的創新能力和研究水準。

構建聯盟高校間教師互派機制。聯盟將堅持“優勢互補、兼收並蓄、文明互鑒、共同發展”的原則,探索高校之間的教學和科研師資互聘共用,通過互派教師講授精品課程,加強智慧財産權制度和文化的相互溝通互鑒。同時,建立聯盟高校之間的長期、短期等各類訪問學者制度,推動前沿研究學術成果合作與交流。

聚焦智慧財産權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

牽頭高校發出三點倡議

作為聯盟的牽頭高校,近年來,重慶理工大學智慧財産權學科建設成果亮點紛呈:成立了中西部地區第一家智慧財産權學院;設立了國家智慧財産權培訓(重慶)基地;智慧財産權專業先後入選重慶市特色專業、重慶市一流專業建設項目、教育部一流專業建設點;獲批國家智慧財産權試點高校。

此外,學校還成立了“一帶一路”智慧財産權與創新發展研究院,為“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培訓了200余名智慧財産權優秀人才。

image.png
重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康騫致辭。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為使聯盟智慧財産權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一帶一路”智慧財産權國際合作事業有序推進,重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康騫以聯盟發起高校的名義提出三點倡議。

一是以聯盟為平臺,促進智慧財産權學科發展。不斷優化平臺,整合資源,推動智慧財産權學科發展,建立科學完備的智慧財産權制度體系,對智慧財産權給予充分保護,進一步激勵創新,促進科技發展。二是以文化為紐帶,深化沿線高校交往交流。打破語言壁壘,跨越疆域限制,建立通暢高效的文化交流機制,以文化交流推動各方民心相通、互學互鑒,實現教育與文化“雙向促進”,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高校國際交流合作邁向新臺階。三是以友誼為基石,擴展未來合作發展空間。鞏固加強各方友誼,不斷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用、互利互贏。(晏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