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在重慶九龍坡區西彭鎮韆鞦村裏,家家戶戶餐桌上已經隨處可見手工採摘和加工的多品種鮮食玉米,這些玉米都是從同一個鮮食玉米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中運來的。
産業為先農業有“甜頭”
“在九龍坡區農業農村委的統籌領導協調下,在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和重慶市玉米産業技術體系提供玉米種子、提供人才、提供技術的大力支援下,在全村合力發展農業的基礎上,韆鞦村的合作社開始探索産業發展新路子,並舉辦了首屆重慶主城鮮食玉米採摘活動”,韆鞦村黨支部書記兼韆鞦村秋益品農業合作社理事長白淋淋説。
今年4月以來,韆鞦村150畝的玉米試驗田內引進了鮮食玉米新品種25個,其中包括“渝甜糯990”、“玉糯918”、“黑糯660”等玉米品種,兩個多月後,成片的玉米是村內一道最美的金色風景。
“鄉村振興關鍵在産業振興,韆鞦村的産業核心就在鮮食玉米。”據重慶市玉米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柯劍鴻研究員介紹,鮮食玉米産業具有産值高、時間短、省時省力省成本的綜合特點,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産業。
作為專業的科研工作者,柯劍鴻在玉米研究項目上頗有經驗,他認為將經濟與生態有機結合是走好這一步的重要主題,“重慶農業科學院的玉米科技成果要走出去,第一步就要走出家門口。家門口的韆鞦村農産品就是走出去的第一步”。柯劍鴻表示,韆鞦村此次的鮮食玉米試驗項目實施效果好,最快九十天就能産生收益,且畝産量1000斤左右。據了解,重慶早春玉米産地價4-6元一斤,試驗田畝産值5000-8000元。從生態角度看,柯劍鴻認為,玉米收穫後的秸稈也不能浪費,以種養結合的方式,收穫之後的秸稈做成飼料也是村內種植業“變廢為寶”,實現生態迴圈發展體系的關鍵一招。
據悉,韆鞦村地處鄉鎮交界處,重慶主城的各大菜場、商城蔬菜區是村內農産品的主要目標地,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韆鞦村玉米在市場上價格更低,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其次,新品種玉米種植覆蓋時間長,1-7月為種植期、5-10月為采收期。早春玉米和晚秋玉米輪番供應,重慶食客的玉米來源從原來的冰箱到現在的玉米地。
實踐先行農村有“看頭”
走在田間可以看見地裏玉米生長勢頭正旺,玉米枝葉底下是排列整齊的大豆豆苗,高低起伏相得益彰,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特用玉米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蔡治榮表示,這裡的試驗基地不僅篩選展示了25個鮮食玉米品種,也是大豆-鮮食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新技術的示範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農業科學院、重慶市玉米産業技術體系根據實際情況,現場考察後做好了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指導工作,保證了新技術能順利落地到村到地。
“韆鞦村的試驗基地處於低海拔地區,我們會重點觀察這25個鮮食玉米品種在品質、産量、抗性、適應性上的基本情況。此外,鮮食玉米生長期間面臨前期低溫、中期陰雨、後期高溫乾旱的天氣難題,我們更會關注玉米在高溫伏旱下的産量和品質,以及對高溫和乾旱的適應情況。”蔡治榮説,“針對農業農村部提出的糧食安全和大豆振興戰略計劃,我們正在摸索什麼樣的鮮食品種能與大豆‘打好配合’,我們也處於探索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新技術過程中。”
現在正是韆鞦村鮮食玉米的采收最佳期,以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為基礎,合理安排鮮食玉米播種、收穫時間,以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為保障,吸引了大批市民駕車到此體驗,以“農業産業+鄉土人情+特色文化”的融合發展模式,市民不僅感受黑、黃、花、白等多品種玉米盛宴,還可以體驗“忙裏偷閒”的都市文化。
“三美”發展農民有“奔頭”
“如今市場就擺在家門前,我們比以前忙碌了很多,但也很開心”一位來自韆鞦村農産品合作社的村民笑著説到。産業發展起來了,村民也借這股東風嘗到了“甜頭”,隨著綠色安全、健康消費市場成為今天食客們消費關注的焦點,憑藉得天獨厚的優勢,韆鞦村的鮮食玉米作為代表性農産品銷售十分火爆,受到大量好評和市場青睞。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袁德勝表示,重慶的鮮食玉米至少有四大特點,一是自主化,部分玉米品種已經成為國家標桿産品;二是多樣化,從單一白糯到如今的黑糯、花糯、黃糯等品質穩量生産;三是長期化,5月到11月都能吃到新鮮玉米;四是規模化,村內鮮食玉米每人平均佔有量約60個。
韆鞦村舉行的重慶主城鮮食玉米採摘活動吸引了大量村民和遊客自己下地動手採摘,掰開鮮食玉米棒,晶瑩的玉米個個顆粒飽滿,令人垂涎欲滴。韆鞦村鮮食玉米産業正在形成特色韆鞦農業品牌,村內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村裏的首屆採摘活動,以後還會舉辦更多特色農事活動。
青山綠水間,韆鞦村開闢出了一條美好生活、優美環境、大美經濟的“三美”農業發展路。在以農業助文旅的發展路上,韆鞦村將深耕農業品牌建設,一路領“鮮”全國。(李夢婷 陳楷顏/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