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的緣分”:渝中民警三個月內兩次救助同一老人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5-23 17:01:04 編輯:珍珍

一次是巧合,兩次是緣分。近日,一段“特別的緣分”在渝中區南紀門派出所上演。

“喂,你好,我要報警,這有個老人好像找不到回家的路了!”5月19日淩晨1時許,渝中區南紀門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一位身上挂著尿袋,神情恍惚的老人站在自家小區樓下,疑似迷路。

接警後,南紀門派出所值班民警張蘋平在第一時間便趕往了現場,抵達現場後張蘋平定睛一看,眼前的這位老大爺不正是自己上次值班時救助的那一位嗎?“老大爺,您上次不是身上挂了一個聯繫牌麼?今天怎麼不見了?”老大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今天晚上趁著兒子睡著出來遛彎的,走得急忘帶了,下次一定注意!”話音落地,兩人便相視著笑了起來。

原來,這位老人家姓王,家住渝中區中興路,年過古稀,患有阿茲海默症,這樣的走失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

今年3月14日早上6時許,正在派出所值班的張蘋平接到轄區一女士報警,稱一陌生男子在自己家門口徘徊,請求民警幫助。接警後民警當即趕往了報警人所在小區,也是在這裡第一次遇到了這位老大爺。

“第一次看到這個老大爺的時候他也是身上挂著尿袋,一臉的茫然,問什麼都不知道。”回憶起第一次見到這位老大爺的時候,民警張蘋平這樣説道。當時,經過簡單的交流,民警發現這位老人是阿茲海默症患者且伴隨著小便失禁的狀況,經過反覆的詢問,還是回憶不起來自己姓甚名誰,家住何處。正在一籌莫展之際,細心的民警發現在老人家的胸前挂著一塊寫著電話號碼的聯繫牌,民警嘗試著撥打了上面的電話號碼,結果對方已經關機。無奈,民警只有聯繫派出所裏的其他同事,通過其他方式來尋求老人的家庭住址和家人的聯繫方式。

經過再三努力,派出所裏的民警終於核實到老人家的身份資訊,本以為這樣就可以將老人順利送回家中,結果經過民警反覆核對後發現,老人的戶口資訊似乎與現在的實際居住地址並不吻合。就這樣,老人的“回家之路”再次中斷。

聯繫不到家人、詳細居住地址無法落地,到底該怎樣才能將老人送回家中?就在民警思索之時,一個電話打了進來,正是聯繫牌上的那個電話號碼。

原來,電話那頭是老人家的兒子,因為一大早便乘坐飛機前往外地出差,所以關了手機。他告訴民警,自己的父親身患阿茲海默症,平日裏都是自己在照料他,為了防止父親出門以後走失,所以平時生活中只要自己出門都會將門反鎖,確保自己的父親不會偷偷跑出來,結果沒想到今天自己出門太急,忘了將門反鎖,這才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謝謝你們了!我不在家,還要麻煩你們專程送回去!”老人家的兒子在電話那頭激動地説道。就這樣,按照老人家兒子提供的地址,張蘋平將老人成功的送回了家中。

同樣的救助、同樣的護送,有了第一次的“相遇”,再一次見到“老熟人”,民警張蘋平就顯得有些駕輕就熟了,儘管這一次沒有聯繫牌,民警還是順利的將老人家送回了家中。

“還是希望我和大爺之間這樣的‘緣分’與巧合能少一些,平安和健康對於老人家才是最重要的。”民警張蘋平説道。其實類似的警情在基層派出所也十分常見。走失的老人可能會隨身攜帶市民卡或醫保卡,但是單純依靠這些證件的話往往並不能聯繫到他們的家人,只有少部分老人的手上或胸前會挂著寫有家屬聯繫方式的卡片。

警方提示:家有患阿茲海默症的老年人,家人平時多和老人聊天溝通,經常提醒他們,一個人出門非常危險。同時可以給老人佩戴具有GPS定位功能的手環或定位器,或在老人的衣領或口袋明顯的位置,印有家人的電話號碼和姓名,能及時被人發現,與家人取得聯繫。(新重慶 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