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黔江:“水系連通水美鄉村”突出先進水文化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2-09 17:08:12 編輯:珍珍

通過治水項目的建設,實現項目區域內的水文旅融合,實現項目區域內關聯産業發展的聯動效應,豐富項目功能,提升項目價值,讓項目“活”起來,從而助推文旅發展,以“水富鄉村”賦能鄉村振興。

日前,筆者從重慶市黔江區水利局獲悉,自“水系連通水美鄉村”治水項目(文中簡稱項目)啟動以來,該局始終堅持“水利+”思路,即以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為核心,以項目區域文旅資源為重點,堅持水利+民俗風情、水利+歷史文化、水利+民間傳説“多點出彩”的思路,多維賦能鄉村振興,致力於打造百年優質治水工程併為武陵山區、全國山區地帶實施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項目提供“黔江經驗”。

image.png
水利+民俗風情:土家擺手閣

水利+民俗風情:讓項目“靚”起來

在水利+民俗風情方面,項目重點挖掘土家婚俗及相關內容。近3公里的親水步道上,將以“吃耳朵、踩戶籍、送搭花禮、送放話禮、取同意、過禮、接媳婦”為主線,將土家族傳統的婚俗流程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進行全面展示。同時,項目區還將建設“土家擺手閣”、畢茲卡喜橋及土家文化主題廣場,主要以西蘭卡普、土家生産生活工具及場景雕塑、土家民俗文化文圖注解等方式為主,對土家民俗文化進行立體挖掘並充分結合“情人谷”既有的知曉度,為項目區域鄉村旅遊打造最為獨特的“引爆點”。

“獨具特色的土家民俗風情,成為了項目區域最具特色的一筆。這樣就可以讓遊客在享受臻美的山川水景之外,還能全方位體驗土家民俗風情的魅力,必將極大地賦能當地鄉村旅遊發展。”該局副局長蘭才進表示,黔江有著輝煌的文明歷史和燦爛的土家文化。以西蘭卡普為例,其一針一線串出的是時代的縮影,一勾一拉盡顯的則是文化底蘊。目的就是要通過這樣的文化展示和傳承,讓其成為“文創振興鄉村”的密碼。

image.png
水利+民俗風情:土家族婚俗

水利+歷史文化:讓項目“紅”起來

如何傳承“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黔江精神,打造“臣心如水”的廉政教育基地、建設“飲水思源謝黨恩”的紅色教育基地以及研學育基地等,從而帶動項目區域的黨建遊、團建遊、研學遊、親子遊、主題遊等,同樣在這次項目的重點考慮之列。

“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有黔江區水情教育基地和鹽丹文化廣場。”蘭才進説,“水情教育基地”將包括黔江水情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黔江區治水工程建設成果展示以及河長制,節水保水、治水用水宣傳等內容。“鹽丹文化廣場”主要以黔江古鹽道、巴寡婦清為核心,重點呈現黔江的“鹽丹文化”。

黔江雖然沒有産鹽的歷史,但由於緊鄰鹽丹文化發祥地、最早被人類發現利用鹽泉的彭水鬱山鎮,故其挑鹽的歷史與鬱山同在,自古有之。特別值得一提是,黔江的“鹽客調”還被列入非遺名錄並被作為重要的非遺文化進行傳承。丹興縣即今黔江區;丹砂是道家煉丹的主要原料。據黔江縣誌記載,黔江的採煉丹砂産業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這些歷史文化,都將在我們的項目區得以較為全面的呈現。”蘭才進稱。

水利+民間傳説:讓項目“活”起來

黔江區“水系連通水美鄉村”治水項目涉及轄區內金溪鎮、城南街道、城西街道、城東街道等4個鎮街7個村(社區)。其中,袁溪河流域的平溪溝段,是“最為離奇的十里山谷”。因為,在這段山谷中,用“一步一山景、百步一傳説”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在“最為離奇的十里山谷”中,將有魯班溝、仙人碑、石豹子等民間傳説。這些民間傳説看似荒誕,讓人匪夷所思,但其蘊藏著的凸顯50萬土家苗寨兒女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特質,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這方人民百折不撓的生命力和獨特的民間文化屬性。這些民間傳説經過代代相傳,也得到了不斷地充實、豐富和完善,在項目區域也將形成積極的“文化能量”。

“如何做好治水這篇文章,從而將項目區域打造成為一個水文旅深度融合的武陵山區乃至全國山區地帶實係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示範項目,讓治水工程與區域文旅資源共融共生,從而深度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是黔江區水利局當下正在積極探索的課題。”黔江區水利局局長王燎表示,黔江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治水項目的“水利+”思路,必將持續完善和優化全區水利工程建設,統籌推進全區水生態環境治理,夯實鄉村振興水利基礎,實現水美鄉村、水富鄉村的根本目的,添彩水利助推農業增效、水利助推農村增美、水利助推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之路,為全面構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黔江山居圖”作出積極貢獻。(王華松、蘭丹/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