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豐都縣地處重慶市地理中心、三峽庫區腹心,素以5000年鳳凰城、2000年縣城、1000年鬼城聞名天下,被譽為重慶中心城區的“菜籃子”。當前,一幅幅“山水豐茂、物産豐盛、人文豐厚”的鄉村畫卷正在豐都徐徐展開……從2008年起,豐都縣承擔著中秈稻、玉米、散養生豬、油菜籽、青菜頭、桑蠶繭等多項農産品成本調查的任務。這項任務持續開展的背後,離不開一代代農本調查戶。他們總是手握一支筆、一本登記簿行走在調查一線,用點點滴滴的平凡記錄,書寫著不平凡的每一頁賬本。今天,讓我們跟隨豐都縣農産品成本調查戶的腳步,共同感受他們對於這份工作的堅守。
而立之年:播下農調“種”
年僅35歲的許利川是豐都縣社壇鎮踏水橋村的一名村民,也是豐都農産品成本調查隊伍中最年輕的一員。許利川在大學畢業後便放棄了大城市的高薪,毅然決然地選擇與妻子返鄉創業,從去年開始承擔青菜頭的調查任務。
“雖然在這個隊伍中我還是一個‘小鮮肉’,但是在某些領域我想我還可以算得上是一枚‘老臘肉’,能和我們鎮其他農調戶之間各取所長。”他打趣地説道。“他們擅長種植經驗,我便想辦法拓寬銷路,利用網際網路提高農業知識,他們精於用筆詳實記錄,我便專攻電腦錄入和分析調查數據。”這樣“一唱一和”,為豐都縣農産品成本調查注入了新鮮血液,也讓工作方法得以創新。許利川定期會召集其他農調戶在自己的院壩裏坐一坐,一起交流農本調查經驗,此外,他還會與歷年市場價格作對比,幫助大家計算盈虧狀況。“得益於農本調查這項任務,能夠讓我及時掌握青菜頭的市場供求情況及價格規律,適時地調整生産,帶領大家致富。”許利川總結道。
知非之年:孕育農調“心”
現齡59歲的李德剛,是豐都縣包鸞鎮花地堡村的一名農調戶,同時也是一名有著32年黨齡的共産黨員。自2008年建點以來,他在承擔農産品成本調查任務的同時,也先後擔任過村團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黨支部書記,有效地做到了村委工作和調查任務“兩手抓”。
作為一名中共黨員,他敢於發揮模範先鋒作用,連續多年榮獲“優秀共産黨員”“蠶桑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他密切關注農資市場,十餘年來,早已形成習慣,每逢趕集都要到農産品銷售商、肥料銷售商那兒坐一坐,交流詢問市場價格變動情況。他説“一談到趕集,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起背背簍,而我的第一反應卻是要帶上一張紙(調查表)和一支筆”,“幹一筆,記一筆”已然成為李德剛的生活日常。每道工序涉及到的名稱、規格、計量單位、數量、使用面積、價格等,李德剛都如實記錄在冊,並對每個基礎數據逐一核對,確保原始數據真實、準確、及時、完整。所以每每問起“什麼時候尿素價格低?”、“尿素價格為什麼變?”李德剛成竹在胸,都能清楚詳細的解釋,是村裏頭的資訊達人。
花甲之年:開出農調“花”
“妹兒,大老遠的來一次,多帶點我自己種的柚子!”每一次下鄉調研,都會被這位熱情的老人將口袋塞得滿滿噹噹才肯“放行”。這位老人名叫隆雲從,是豐都縣名山街道何家坪村3組的村民,也是豐都縣最早參與的農調戶之一,他見證了豐都縣農本調查工作的發展史。
“有些人對這份工作不了解,讓我隨便報”,但他深知“做農本調查一定要講求實事求是,産了多少玉米、用了多少肥料、名稱叫什麼、折純比是多少,都必須如實填寫,否則愧對國家的信任。”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已經兒孫滿堂的他,家裏人已搬進城裏的高樓大廈,但隆雲從卻堅持住在自己的鄉村小屋裏。“我閒不下來,每次去城裏住幾天,心裏就癢癢的,特別是想著家裏種的幾畝地、養的幾頭豬還沒人管,就又偷偷跑回來。”説到農産品成本調查的意義,他説“過去總是稀裏糊塗地種地,但是你別説,幹農本調查這份工作,可以把日常開銷、時間等都記錄起來,一年下來還能算算今年虧沒虧。”
古稀之年:結出農調“果”
彭福榮,豐都縣社壇鎮德盛村7組村民,年逾古稀的他,已擔任農産品成本調查戶15個年頭。“年輕的時候,我是一名會計,對於記賬這個工作我完全不陌生,打打算盤,三下五除二,這筆賬就算出來了。做農調工作以來,我也都習慣於做到心中有數”。翻開彭福榮那本泛黃的筆電,裏面工工整整記載的是每日的農業生産日常,如:2022年3月1日,購買了敵克松(農藥)1包,花費4元、購買福戈愛苗(農藥)6包、花費60元,以及購置1公斤基香優801牌雜交水稻種子,花費120元;3月6日,自己一人鏟田坎、搭田坎,用了3小時;2022年共種植中秈稻1.5畝……這一記,就是15年。翻起彭福榮的記賬本,總讓人肅然起敬。“非常感謝發改委給我的這個機會,有了這本明白賬,能夠很好地為我調節農業生産品種、優化生産結構提供依據,比如今年這個牌子的種子不賺錢,那麼來年我會考慮換成其他牌子。同時,也非常有幸能為國家和重慶市提供一手資料。”
近年來,重慶市農業農村發展成效喜人,這背後,離不開農本調查戶們在田間地頭的默默耕耘和記錄,小小的數字裏凝聚著他們敢擔當、敢作為的精神。正是他們的辛勤勞作和付出,為豐都縣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助力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等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把豐都建設成為豐都人民喜歡的樣子交出了一份滿意的鄉村答卷。(李柯佑/中國網新重慶;豐都縣發展改革委汶芹/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