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足:11萬“雕客”闖出大市場 憑著一把刻刀每年創收200億元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11-11 15:36:04 編輯:李柯佑

立冬斜陽,溫暖著校園裏的行道樹,灑下一片金黃。

已是晚餐時間,大足區職業教育中心石雕藝術課堂裏,卻依舊有一盞燈散發著昏黃的光。

燈下,56歲的姜雲海正細細打磨著一件石雕作品,“學生的作品,還差點火候……”

從17歲自學雕刻到46歲成為石雕藝術課堂的一名老師,姜雲海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學徒、學生已成長為“大足雕客”,用一把刻刀雕刻世間百態。

作為一名“大足雕客”,他和活躍在全國10余個省市及全球9個國家和地區的11萬餘名“大足雕客”一起,傳承弘揚著石雕匠人的工匠精神,用刻刀講述著大足石刻的千年故事。

技藝傳承人才培育

——從家傳式學徒制到院校專業培訓

北山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生長于北山的姜雲海來説,近萬尊北山摩崖造像是他學習石雕技藝最好的老師。

“天天看,就想著自己能不能也雕出那麼好看的造像來。”17歲時,姜雲海開始嘗試在石頭上雕刻東西,“中間也跟過幾位師傅,學習了很多技巧。”

如今,身為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的姜雲海,正與蔣根華等大足老一輩石雕匠人一起,將畢生技藝一點一點傳承,“石雕藝術課堂就是一個傳承石雕技藝非常好的平臺。”

“大足石雕匠人的傳統培養方式一般是家傳式或學徒制,無法滿足石雕匠人培育和行業升級發展的需求。”大足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蔣仕惠介紹,2011年,大足職教中心設置石雕石刻專業,培養專門人才。

“我們都會老,但石雕技藝不能斷代,培養新人是我們的責任。”在姜雲海的課堂上,除了傳授傳統石雕中常用的浮雕、線刻、圓雕等技藝,他還會根據學生的愛好進行分類指導,“有的學生擅長山水,有的擅長雕刻動物,分類一對一指導,才能讓學生在提高雕刻技藝的同時,提高對石雕行業的興趣。”

為了加強學生學習實訓基礎設施建設,大足石刻文創園投入專項資金500萬元專門建立了大足石刻文創産業公共實訓基地,打造石雕石刻培育機房,為學生提供石雕技藝專項實訓,每年培育三年制中職學生1000人。

不僅如此,大足石刻文創園還與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簽訂教學研創實踐基地,採用“高校+園區+工匠”的培育模式,吸納高校藝術類學生到園區接受國家級石雕石刻及工藝美術大師的專業培訓與實踐熏陶,每年可培育中高級雕刻人才500人以上。

機器造型人工塑魂

——從純手工到引入數控雕刻技術

11月7日,大足石刻文創園實訓基地裏,一台機器正切割著一塊石頭。在切刀和水流的共同作用下,一件石雕作品初具輪廓。

“這是一件孔雀明王造像,先用數控建模,機器造型,然後再進行人工打磨。”今年28歲的楊家盛,自幼隨父親學習石雕技藝,技藝精湛。

楊家盛的雕刻公司于2020年入駐大足石刻文創産業園,如今年産值已超過500萬元。公司之所以能夠得到快速發展,是因為楊家盛較早引入了數控雕刻設備。

“傳統的石雕,幾乎都是純手工,費時費力且容易受傷。”楊家盛介紹,以孔雀明王造像為例,純手工雕刻至少需要一個月,引入數控雕刻設備可以省掉初期造型的時間,後期打磨僅需半個月左右。

“幾乎所有傳統石雕匠人身上,都有切割器具留下的傷疤。”39歲的蘇中明手臂上,就留有一道長長的傷疤。他2021年成立自己的雕刻公司時,也引進了數控雕刻設備,“省時省力不受傷。”

那麼,機器造型、人工打磨的石雕作品,是否會失去純手工石雕作品的神韻呢?

“如果不特別説明,你能看出這兩件作品有什麼不同嗎?”楊家盛指著兩件幾乎一模一樣的石雕作品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一件是機器造型、人工打磨,一件是純手工。”

在楊家盛、蘇中明等石雕匠人看來,數控雕刻只是通過機器將人的思想體現在了石刻造型上,後期的人工打磨才是賦予石雕作品“靈魂”的重要步驟,“每個人的技藝不同、所知所想也不同,這些細微的差別都會通過後期的打磨體現在作品上。”

創立品牌組團輸出

——從單打獨鬥到組建“雕客主力軍”

天氣轉涼,四川眉山市三蘇文化陳列館的石雕雕刻工程也已完工。這些石雕作品,出自“大足雕客”黃珍學和他的石雕團隊之手。

“百家姓、蘇洵三父子、四大發明、禪宗六祖等,那些2-5米的大型石雕物件都是我們設計、雕刻的。”歷時3年完成的石雕作品,給前來參觀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能夠承接下該工程,除了黃珍學團隊精湛的石雕技藝,還有一個原因則是聲名鵲起的“大足雕客”勞務品牌。

“以前石雕匠人是單打獨鬥,自己找活路自己做。”大足區石刻協會會長段勇介紹,大足區通過對全區石雕匠人進行摸底調查,建立匠人名單,詳細登記石雕人員資訊和技能評價,創立了“大足雕客”勞務品牌,把民間雕刻工匠、大中院校畢業生和新生代勞動力作為産業人才生力軍,建立統一招募渠道,促進就近就地能增收。

今年4月,南岸區某處摩崖造像工程需要20余名石雕匠人。得知消息後,大足區石刻協會立即在“愛大足App”等平臺發佈用工資訊,很快就集結了20余名“大足雕客”,承接了該工程。

“通過‘大足雕客’這一勞務品牌,我們組建了石雕匠人‘主力軍’,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勞務輸出和就業創業新模式。”段勇介紹,“大足雕客”與國內外291家雕塑企業、園林景觀公司等建立了長期用人合作關係,還與福建惠安、廣東雲浮等11個石雕、玉雕、石材重點産區達成定向培育合作,並與廣東、福建等33家人力資源公司建立“大足雕客”人事代理機制。此外,大足石刻文創園每年還組織在培高校、中職學生到園區企業進行雙向選擇,預計三年內實現園區內就業6000余人。

蔣仕惠介紹,目前,“大足雕客”創業從業人員已達11萬餘人,其中精品小雕從業人員4.8萬人,市政雕塑、文化廣場、紅色紀念雕塑工程從業人員6萬餘人,年創收達200億元。(陳維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