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思想+】百名校長(書記)訪談系列報道——重慶化工職業學院黨委書記 范永同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0-13 11:27:53 編輯:珍珍

編者按: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教子使作善也。陶行知先生説:“校長(書記)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價一個學校,先要評論他的校長。”在教育領域,為人民教育事業傾灑著青春和汗水的優秀校長(書記),他們正以品牌化、特色化的教學管理實踐,生動闡釋著重慶教育的時代風采和品質內涵,他們秉持特色辦學的理念,啟迪生命智慧,陪伴生命成長。

教育是根,文化是魂。中國網新重慶推出“對話·思想+”百名校長(書記)訪談系列報道,特邀重慶創新教育學會會長張廣義與校長們面對面,聽他們講述最生動的師生故事,傳播最前沿的教育理念。

訪談嘉賓:

范永同,重慶化工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教授,重慶市教育改革專家委員會委員、重慶市職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員、重慶高校網路輿情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重慶市教育紀工委副書記、市教委監察室主任、重慶市高校紀檢監察學會秘書長,長期從事黨建工作、紀檢監察工作和黨風廉政建設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功底。

主持教育部重大委託項目1項,重慶市委宣傳部重大委託項目1項,重慶市教育規劃重點項目1項,重慶市教委課題多項。公開發表相關論文十多篇,多次應邀為中紀委、教育部、重慶市紀委、提交有關反腐倡廉形勢的調研報告,作為重慶市黨代表,提出的多項議案被採納。應邀為重慶市多所高校中層以上幹部進行黨風廉政專題教育講座。作為重慶市十九大精神宣講團成員之一,多次為高校師生進行十九大精神、“兩學一做”、“三嚴三實”、“群眾路線實踐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專題講座。

image.png

以下為採訪實錄:

重慶創新教育學會會長張廣義:您作為一所以工科為主的高水準高職學校的黨委書記,學校黨建發展成果豐碩,請您談一談在實現黨建抓凝心聚力,開新局謀劃新篇章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與做法嗎?

重慶化工職業學院黨委書記范永同:抓黨建與抓發展,關鍵在融合。學校黨委堅持思想建黨、組織建黨和制度治黨同向發力,構建起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思政教育與人才培養同步推進、深度融合的大黨建、大思政格局。

一是選好配強黨支部書記。學校黨委按照“雙向進入、交叉任職”要求,積極推行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制度,讓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帶頭人任支部書記。

二是將黨支部建在教研室。在主題黨日活動中融合教研室活動,統籌推進專業建設和基層黨建,努力構建“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基層黨組織。

三是積極培育和打造樣板支部。樹立黨建標桿,充分發揮樣板支部的示範引領作用,現在我校已培育出國家級樣板支部1個、市級樣板支部2個,校級樣板支部6個。

四是將黨建和育人工作、雙高建設協同推進。積極構建“三全育人”工作長效機制,創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一分鐘工程”,得到《光明日報》《半月談》《重慶日報》等主流媒體的關注報道,學校近年先後榮獲重慶市文明校園、重慶市綠色學校建設示範學校、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黨建和思政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

重慶創新教育學會會長張廣義:立德樹人擔使命培根鑄魂育新人。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請問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上有哪些特色做法?

重慶化工職業學院黨委書記范永同:我校大力實施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四項工程——

一是師德引領工程。通過建立教育、宣傳、考核、監督與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工作機制,開展師德師風專題教育,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

二是能力提升工程。依託學校牽頭成立的重慶化醫職業教育集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聯盟成員單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化工職業教育産教協同發展聯盟等合作資源,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三是大師引培工程。支援企業深度參與教師能力建設和資源配置,建立學校優秀教師與産業導師相結合的“雙師”結構團隊;

四是人事改革工程。以健全制度為重點,以綜合評價改革為突破口,構建“學校-院係-教研室”人才隊伍共建機制,形成層次分明的人才引進和培養體系,建立重品質、重水準、重業績的“三重”評聘制度。科學的教師分類評價機制充分調動了教師積極性,加快了人才強校建設步伐。

重慶創新教育學會會長張廣義:職業教育與“製造強國”,與經濟高品質發展,與“大國工匠”精神密切相關,大國工匠更是“中國智造”的關鍵所在。在“雙高”專業集群建設中,化工職業學院如何發揮“樣板”作用,對於培養大國工匠有哪些新的探索?

重慶化工職業學院黨委書記范永同:我們緊扣職業教育發展脈搏,逐漸形成了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的“三潤三化”模式。

一是文化紅潤,取向優化。在探索過程中,學校特別關注內涵建設,充分利用周邊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大力開展以紅色文化為引領、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凝練出了完備的“一訓三風”等精神文化譜係。

二是教學滋潤,知識精化。學校也緊緊抓住教育教學主線,實行學校教師與企業技師的雙向交流制度,培育富有工匠精神的教師,打磨富有工匠精神的教案,上好富有工匠精神的課堂。

三是實踐浸潤,認知深化。同時強化校企合作,開展教師和師傅“雙主體”跟進指導的社會實踐、認識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實踐形式,培育學生工匠之才。(杜興偉  鄭小慶/文 、視頻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