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一座得天獨厚的山水城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何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充分利用好傳統文化資源,實現城市“有機更新”?近日,重慶市政協督辦了市政協五屆五次會議期間市政協常委、市作協主席冉冉提交的重點提案——“關於科學合理更新傳統風貌區助推城市發展的建議”。
“城建規劃要結合對具體人文地理環境的深入理解,在修繕改造時‘形神’並重,充分發掘傳統風貌街區的經濟社會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讓傳統風貌老街區煥發新生。”冉冉在建議中提出,要深化對傳統風貌區的類型與價值認識,將保護重點由籠統的原真性、整體性保護轉向保護、利用的更優平衡,在不超逾歷史文化保護底線的基礎上釋放地段的商業潛力。
同時,對城市風貌街區的保護建設要“以人為本”,“活化”更新,有效轉化地方文化資源,使公共服務、文化設施的功能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更好地滿足城市轉型過程中不同時期的需要,最終轉化為城市軟實力和競爭力。
“事實上,我們已經按‘傳統巴渝、明清移民、開埠建市、抗戰陪都、西南大區’五大傳統風貌特徵,建成歷史文化資源資訊庫,推動了一批重點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保護修繕利用。”在近日召開的督辦會上,提案主辦單位市規自局作出明確的積極回應。
市規自局副局長張睿表示,目前,我市已完成實施了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山城巷等18個街區風貌區的整修修繕工作,已啟動魯祖廟傳統風貌區、大田灣及勞動人民文化宮傳統風貌區、第十兵工廠歷史文化街區等10個街區風貌區整體修繕或前期籌備工作。
下一步,我市還將推進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街區、傳統風貌區、歷史建築的動態增補工作,重點在城市更新區、土地儲備區域開展歷史文化資源調查和中心城區兩江自然資源文化實體調查;積極推進大足區、酉陽縣等有條件的區縣申報市級歷史文化名城;啟動市級歷史地段相關認定標準研究,挖掘一批文化景觀、歷史名園、歷史校園、歷史廠區、歷史道路、傳統街巷等作為歷史地段進行申報評定。
同時,組織開展新增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的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指導區縣政府充分梳理片區的價值特徵和資源稟賦,科學把握城市有機更新中的“留、改、拆、增”,不搞大拆大建,加強對保護對象實施保護、修繕、改造的審批管理;積極補足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的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
針對建議中提出要積極探索政企聯合、強企合作等多種建設模式,有意識地借鑒國內外成功案例,探索適合本土的城市更新保護開發方式,優化傳統風貌街區的建設與運營管理。
張睿也表示,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的保護利用及經營活化,拓展保護利用經營新模式。(何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