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重慶市大足區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取“大豐大足”之意而得名,曾是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全國商品糧基地建設縣。近年來,大足區堅決扛起糧食安全“壓艙石”責任,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提升糧食生産能力,全力保障糧食儲備安全和市場供應,拿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足“糧”策。
高標準農田:“喚醒”土地活力
踏足村道,佇立田邊,微風拂過,陣陣清香沁人心脾。無人機在稻田上空飛過,旋翼形成的氣流吹動稻穗隨風搖擺,漾起層層波浪,令人神醉。
近日,筆者在大足區拾萬鎮思南村高標準農田示範片看到,上百畝稻田鬱鬱蔥蔥,豐收在望。“過去,我們這裡地塊零星分散、基礎設施薄弱,基本上是‘靠天吃飯’,中低産田普遍居多。”大足區拾萬鎮思南村黨支部書記盧行介紹説,2022年,大足區在拾萬鎮實施規劃面積11000畝的宜機化、水利化、生態化、園田化、規模化、標準化、智慧化高標準農田“七化”示範區建設,思南村就在其中。
近年來,大足區為了激發群眾種糧積極性,實現糧食增産增收的目標,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千年良田”建設、農田宜機化改造等項目,促進耕地增量、農田增産、提質增效。全區累計投入資金10.8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70.86萬畝,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9.22萬畝,農業生産道路通達度90%,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57.8%,年新增糧食生産能力35萬公斤,帶動全區流轉農村土地49.3萬畝,流轉率達45.92%,有效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大足將開展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計劃在10年內新建高標準農田26萬畝、改造提升26萬畝,預計新增耕地588畝。”大足區農業農村委主任黃克成表示,大足區將以“改土、改水、改路、改大”四改和建管用一體化為主要內容,新建一批“宜機宜耕、能排能灌、高産穩産、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
守好“糧倉”:管好“儲備糧”
“現場檢查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特別要注意平時肉眼看不到的問題。”大足區儲糧公司負責人徐挺一邊忙碌著,一邊對倉庫保管員説。
保管好糧倉,需要倉庫保管員熟練掌握專業知識,每次巡庫檢查的時候,他們都要在第一時間感知糧食的氣味,並對深層的稻穀進行取樣,查看是否霉變、生蟲,還要注意有沒有出現糧溫紊亂等問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近年來,大足區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統籌推進糧食安全責任體系、儲備體系、流通體系、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堅決守住管好“百姓糧倉”。
截至目前,大足區政策性糧食庫存儲備總量126819噸,其中:中央儲備糧40489噸,市級儲備糧68130噸,市級應急大米500噸,區級儲備糧17000噸,區級應急成品糧700噸。此外,大足區還完成了轄區17家糧食收購企業備案,並建立了與周邊區縣跨區域糧油市場監管執法聯繫機制,有效保證了糧食的流通運輸。
“目前,全區糧食收購備案企業稻穀日加工能力1150噸,食用油日加工能力17噸。”徐挺介紹説,大足還建立了區、鎮街、企業三級糧食應急工作聯絡員制,確立糧食應急儲運、加工、配送等企業9家和應急供應網點41家,實現了27個鎮街全覆蓋。同時,設立糧情監測網點2處,糧食流通直報點17處,建立疫情、重大節假日應對市場保供穩價工作機制,有效提升了應急能力,確保能在關鍵時候拿得出、調得動、用得上。
保護耕地:嚴控耕地“非糧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耕地保護政策的剛性越來越強,特別是隨著國家《關於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産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連續出臺,嚴起來的態勢逐步形成。”大足區規劃自然資源局局長楊雪表示,近年來,大足區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對耕地轉為林地、園地、草地、坑塘水面、農村道路等其他農用地進行嚴格管控,並通過耕地後備資源本底調查以及評價分析編制了《大足區耕地保護目標任務整改補足方案》。
大足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持續推進“非農化”問題排查整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落實耕地“進出平衡”制度,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同時,大足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各項目標任務,足額帶位置下達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將耕地保護責任目標上圖建賬,實行資訊化管理,區、鎮(街道)、村(社區)層層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
耕地保護“守紅線”,空間規劃“定底線”。為協同促進耕地保護與發展,大足區加強規劃統籌,堅持耕地保護優先,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順序統籌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並將建立聯合上圖、審核機制,全面落實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
做強“農業芯”:種下“金疙瘩”
種子,被譽為農業的“晶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種子雖小,卻連著“國之大者”。
近日,大足區農業農村委糧油科科長張常遠來到位於拾萬鎮的“重慶市水稻品種展示示範與風險評估試驗基地”,察看水稻長勢。
“通過試驗,選出適合本地土壤、氣候條件的優良水稻品種,為下一步大規模推廣種植打基礎。”張常遠介紹説,今年是該項目實施的第二年,這裡集中展示了97個重慶市新審定、新引種及合法銷售的優質水稻品種資源。
等到收割的時候,水稻專家們會對照水稻的株型、整齊度、稻瘟病抗性、穗形、結實率高低已經抗病性、抗倒伏性等重要指標進行評鑒,以此選出適合重慶水土氣候條件的優良品種,並及時讓存在一定缺陷水稻品種退出本地市場。
“現在市場上的雜交水稻品種很多,老百姓不曉得哪些品種更適合在大足種植,但是專家們通過試種和現場測産,讓種植戶對不同水稻品種的生長表現和産量一目了然。”張常遠表示,農技人員將對試種篩選出的水稻品種進行推廣,同時加強相關技術培訓。
近年來,大足區還依託袁隆平院士專家工作站,與西南大學、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了一系列合作,篩選優質、適機、抗病、直播、稻油輪作和“稻魚”等水稻新組合達到了5300個,為提升水稻産業效益提供品種保障。
下一步,大足區將圍繞農業科技創新與鄉村振興,針對大足生態條件和水稻産業結構調整需求,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引導種植戶科學選種,推進轄區良種更替。(劉星/文 黃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