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母城"老街新生記:"盲點"變亮點 背街成"門面"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22-05-27 10:21:56 編輯:珍珍

渝中區素有重慶“母城”之稱,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然而,陳舊的建築街區、落後的基礎設施、逼仄的城市空間等,也一度阻礙了城市的發展。

近年來,渝中區通過城市更新,在保留城市原有建築風貌、空間肌理的基礎上,完善功能配套,深挖文化資源,變“盲點”為亮點,打造出一批旅遊、消費新地標,將城市記憶和文脈書寫在建築上、老街中……

更新留“舊”,留住城市記憶

十八梯,曾是重慶的商業中心,但百年來的無序發展讓這裡破舊不堪,歷史風貌湮沒于雜亂街區,與一街之隔的解放碑商圈形成強烈反差,被稱為“最後的棚戶區”。

經過4年改造,如今的十八梯再現重慶老城記憶,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十八梯在保留原有街巷肌理基礎上更新改造,百年石梯坎、傳統吊腳樓、古老黃葛樹,共同承載著‘母城’的記憶和市民的鄉愁。”重慶十八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鐘飛鵬説。

十八梯是渝中區城市更新的縮影。近年來,渝中區立足“母城”底蘊、山水本色,打造多處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和山城老街區。去年11月,渝中區入選國家首批21個城市更新試點城市。

與十八梯同期開街的戴家巷,呈現的則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街巷風格。磚紅色的建築、灰白色的墻壁、盤根錯節的黃葛古樹被原汁原味地保留。戴家巷開街後,這個曾鮮為人知的背街,迅速變身為山城的“門面”。

“城市更新‘留改拆增’,重點是‘留’住風貌。通過更新與改善,讓傳統的風貌得以留存,市民的記憶得以延續,讓居民們切身感受到變的是居住環境,不變的是‘母城’的味道。”渝中區委書記趙世慶表示。

拾漏補缺,豐富城市功能

城市更新,不僅是顏值的提升,更是功能的完善。

漫步在十八梯,徜徉在戴家巷,處處可見“留白”:去除雜亂無章的棚戶,狹窄的小巷頓然寬闊,栽上幾株花草樹木,鋪上平整的石板路,安放幾張竹椅木凳,就成為市民談論家長裏短的休閒場所。

海拔520米的雲端之眼高空觀景臺,也是渝中區完善設施條件後“變廢為寶”的代表作。“觀景臺所在的大廈曾是一棟寫字樓,樓頂有個長期閒置的停機坪。2020年,我們通過重修登臺樓梯,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將停機坪改造為網紅觀景臺,兩江四岸美景盡收眼底。”重慶菲尼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霄霞説。

在市井味兒與國際范兒並存的渝中區,豐富的消費場景既是城市的一項基本功能,也是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

雲端之眼觀景臺,帶動酒店、餐飲、劇場演藝等業態涌入;改造後的戴家巷,將原先空置的臨街空間打造為特色休憩區,咖啡店、書店、特色餐飲店等一應俱全;解放碑商圈環球購物中心內的陸海新通道國際消費中心,則借助中歐班列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渠道優勢,匯聚了23個國家的上萬種單品。

“如今的渝中區不僅是重慶的‘母城’,更是重慶的開放窗口和消費高地。”趙世慶説,渝中區利用城市更新等契機,加速集聚國際消費資源,利用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開放平臺,發展退稅免稅保稅經濟,變“打卡”為“刷卡”,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

賡續文脈,深挖文化資源

夕陽西下,推杯換盞間,已是燈火闌珊。十八梯的渝潮坊劇場內,融入了京劇、川劇等傳統文化和現代光影的沉浸式互動情景劇正在上演。

“渝潮坊致力於打造國韻文化空間,推廣傳播川劇變臉、四川清音等藝術表演形式。”渝潮坊創始人陳立江告訴記者,過去由於缺少演出平臺,地方曲藝距離觀眾較遠,甚至面臨難以傳承的困境,如今市曲藝團演員每晚都會駐場演出,為觀眾表演高品質的節目。通過這個平臺,曲藝走近了觀眾,更有利於推廣和傳承。

十八梯,還有本地與外地文化的融合。國家級非遺品牌朱炳仁·銅西南首店內,擺放著精美的銅質工藝品。“文化傳承需要人氣支撐,我們不僅籌建了朱炳仁藝術博物館,還打造了重慶非遺匠人體驗館,重點展示了14位當地非遺傳承人及其作品,非遺文化在這裡實現融合、交流。”朱炳仁藝術博物館館長楊若奇説。

“‘商氣’和‘文氣’,共同拉動了十八梯的人氣。”鐘飛鵬説,十八梯匯聚了朱炳仁·銅、榮昌陶器、渝丹鳳銀樓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品牌及老字號美食品牌數十家,還有山城記憶館等文創空間,入駐的110余家商戶中,文化類商戶佔4成。

改造後的戴家巷,也打開了一扇走進歷史、文化的大門。隨著臨崖步道的打造,一段明清時期的老城墻呈現在遊客面前,“以崖為墻,固若金湯”,這段殘存的老城墻遺址,不但呈現了重慶的特殊地貌,更向人們展示了重慶“母城”的厚重底蘊,揭開了“九開八閉”十七個城門的歷史過往。

“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慶城。像愛惜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産,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重慶市政協委員張志遼説,渝中區作為重慶的“母城”、老城,在取捨之間找到了平衡,提升了城市顏值,留住了城市文脈,老街更新一個“火”一個,很值得思考和借鑒。(李勇、韓振、李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