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首個遺址公園正式開建 老鼓樓衙署遺址公園兩年後開門迎賓

來源:重慶晨報 時間:2022-04-19 10:50:50 編輯:珍珍

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重慶市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會長袁東山昨日透露,重慶首個遺址公園——老鼓樓衙署遺址公園,正式啟動修建工作,並計劃于兩年後正式開門迎賓。

南宋老鼓樓衙署   成重慶唯一考古遺址公園所在地

重慶渝中區解放東路,黑瓦翹角的屋頂從一片圍墻的頂端躍入眼簾,雖然面積不大,但黑色的瓦片,仍然彰顯出它曾經毋庸置疑的權威。這裡,就是已經修復完畢的渝中區文物保護單位——巴縣衙門所在地。不久的將來,在巴縣衙門周圍,一座更古老的重慶建築遺址將出現在人們眼前,它就是有800多年曆史的南宋老鼓樓衙署遺址。

遺址離巴縣衙門很近,近到巴縣衙門就是在遺址的基礎上修建而成。所以,當你走下巴縣衙門的石梯,你就已經站在了老鼓樓衙署遺址之上。春日裏的遺址周圍,黃色的油菜花恣意地盛開著,遺址中央,一棵巨大的黃葛樹,順著考古工作者們專門給它留下的天窗,延伸著自己吐綠的枝椏。

在黃葛樹的後方,一個高達10余米的夯土高臺屹然挺立,這個建於西元1245年的高臺,經過考古專家們連續大半年的發掘,完整地展示在了人們的視線之中,與常規用石頭築成的山城建築相比,這個高臺破天荒地採用當時異常珍貴的泥土燒制的大磚建成。袁東山説,發掘結果顯示,老鼓樓遺址是重慶市中心城區已發現的等級最高、價值最大的宋代建築遺存。這片南宋衙署遺址,以厚重的磚石,規劃有序的街巷、建築,至今仍然清晰的銘文,巨大且功能齊備的排水溝,將近800年前的重慶城再現在世人面前。在未來的遺址公園,人們不僅能看到這個夯土高臺的原貌,其上的木質建築也將由專家依照南宋時期的規制和風貌進行復建。

除了夯土高臺和南宋衙署遺址,考古專家們還發現了明代遺跡100個,其中包括大量的房屋基址、水溝、道路等,組成一組規模較大的建築群。103個清代遺跡也被發現。除一組大型建築群外,專家們還找到了一座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的建築基址,這座建築周圍的排水設施設計較為精巧,不僅四壁墻基內側設有地下排水暗溝,同時,室內中部還設有沉井,由暗溝連通室外。這些建築的遺址,將原封不動地呈現在未來的考古遺址公園之中。

金邊黑底紅字 “巴縣衙門”牌匾再現昔日威儀

作為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曆史上重要的地標性建築——巴縣衙門已經修復完畢。朱紅色的巨大木柱,雕著獅頭和花朵的雀替、巨大的石制柱礎、交錯縱橫的木梁……雖然周圍依舊殘破,但在金邊黑底紅字的“巴縣衙門”牌匾挂上大堂後,這座曾經遠離人們視線許久的古建築,再次在文物修復工作者們的手中展現出了昔日的氣派。

雖然已經修復完畢,但是巴縣衙門還未對外開放,它的正門,仍然還是被圍墻牢牢地包圍著。站在巴縣衙門的大堂中,率先躍入眼簾的,是朱紅色的巨大木柱,其上原本已失去色彩的雕花雀替,在能工巧匠們的手中,再次被刷上了它原本的色澤。雀替上的獅頭和花朵,在大紅的漆色中,更顯威嚴。

修復,並不是完全抹去了巴縣衙門的歷史痕跡。順著紅色木柱往下看去,木柱底部的石制柱礎上,時光為它帶來的“傷痕”依然在目,而這並不是巴縣衙門裏唯一的殘缺美。在大堂前方,四塊雕滿市井風情的石板上,人物的面部早已模糊不清,甚至有塊石板上的精美雕花已然辨認不出,但它們仍然被原封不動地恢復到了建築之上。

從大堂推開衙門的烏黑大門,由於沒有燈光,陽光從窗框中帶來的光亮,只能照亮房間不到一半的面積,抬步前行,很快就會被烏黑的墻面帶入漆黑之中。因為暫時還未對外開放,因此,空蕩蕩的衙門內並沒有佈置任何的器物,但已經足以讓人能感到這裡的與眾不同。“巴縣衙門足以讓每一個重慶人自豪,因為它最獨特的地方是三波六鋪水的建築構造,我國古建築上,常見的多為二波四鋪水。巴縣衙門的構造是目前國內唯一的,極為珍貴。”袁東山介紹説。(李晟   甘俠義/圖文)